阑尾黏液囊肿外科诊治的探讨

时间:2022-10-07 03:28:40

阑尾黏液囊肿外科诊治的探讨

[摘要]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囊肿的外科治疗。方法:对我院1996年8月~2007年6月收治的16例阑尾黏液囊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急性起病者以急性阑尾炎行急诊手术,术中2例破裂,5例患者腹部可扪及腹部包块者行剖腹探查术。16例患者均经术中诊断为阑尾黏液囊肿,并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结论:完整切除囊肿是决定阑尾黏液囊肿无复发的关键。

[关键词] 阑尾黏液囊肿;外科诊治;复发

[中图分类号]R656.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158-01

阑尾黏液囊肿是一种少见病,在阑尾疾病中占0.25%~0.50%[1],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极为困难。1996年8月~2007年6月我院共收治阑尾黏液囊肿患者16例,现作回顾性总结,以探讨阑尾黏液囊肿的诊治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996年8月~2007年6月我院共收治阑尾黏液囊肿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1~67岁。

临床表现:11例急性发病,呈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2例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右下腹痛;3例以右下腹包块伴不适感为主诉,体检发现右下腹包块。

1.2手术情况

本组9例阑尾囊肿位于阑尾远端且与周围无粘连,行单纯阑尾切除术。2例阑尾囊肿位于阑尾近端且较大,行回盲部切除术。3例因阑尾囊肿较大且与回肠及部分盲肠有粘连,因不除外恶变而行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术中发现阑尾囊肿表面炎症较重伴部分破裂,侧腹膜有黏液种植,疑为腹膜假性黏液瘤而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吸净腹腔积液后用生理盐水和5-氟尿嘧啶反复冲洗腹腔,术后病理检查:15例为阑尾黏液性囊肿,1例为阑尾黏液性囊腺癌术后1个月使用奥沙利铂和5-氟尿嘧啶等静脉化疗1次。

2结果

除1例死亡失随访,其余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5年,14例良性囊肿患者均长期无瘤存活,1例阑尾黏液性囊腺癌患者随访至今5年无复发。

3讨论

3.1阑尾黏液囊肿概念

阑尾黏液囊肿在阑尾疾病中少见, 且病因不明,男女比例为1∶3。阑尾黏液囊肿是一种潴留性囊肿,并非真性肿瘤。起因是阑尾根部因慢性炎症而梗阻[2],阑尾内黏膜细胞不断分泌黏液,积存阑尾腔内,形成囊肿。阑尾腔内因压力增高,压迫黏膜细胞变成扁形而失去功能,肌层也逐步萎缩为纤维组织替代。

3.2临床表现

因本病的症状及病史均不典型,大多数患者在术中确诊,囊肿在由小增大的过程中,逐渐出现右下腹隐痛等不适表现,与慢性阑尾炎表现相似。有时囊肿合并感染出现右下腹急性腹痛,与急性阑尾炎很难鉴别。本组病例中就有11例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5例诊断为右下腹包块。

3.3辅助检查

X线钡灌肠检查,最典型的表现为阑尾腔不显影,盲肠与回肠之间有一占位性病变,盲肠被推向外上方,回肠被推向内上方,盲肠内侧有一外来压迹,但黏膜清晰正常。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右下腹显示为一囊性肿物,壁较厚,光滑或不光滑,有学者认为,囊壁呈肠壁样结构。多数囊肿呈椭圆形,似胆囊积液形状,少数是棒锤形、哑铃形、圆形。囊内并非纯净液性暗区。而是由于有浓缩的黏液样物质而产生的小点状,絮状回声,透声较佳,多数后壁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探查,肿物边缘有来自阑尾动脉的高速血流。本组16例囊肿13例呈椭圆形,3例形状不规则。

3.4外科治疗原则

手术是治疗阑尾黏液囊肿的唯一方法,本组病例手术原则:当囊肿位于阑尾远端,较小且与周围无粘连时,行阑尾切除术;当囊肿位于阑尾近端且与周围有粘连,囊肿较大时,则行回盲部切除;若囊肿过大、壁薄或粘连严重时,可切开囊肿吸除黏液以防术中污染和种植。因为目前较公认的腹膜假性黏液瘤的发病机制为阑尾黏液性囊肿或黏液腺瘤的不断生长引起阑尾腔阻塞,黏液上皮细胞分泌的黏液使阑尾末端膨胀,压力增高,继而发生穿孔,黏液上皮细胞及黏液漏入腹腔和盆腔,广泛种植于腹膜等脏器表面而形成。所以如果囊肿自行破裂或术中分离粘连时囊肿破裂,必须尽量清除腹腔和脏器表面黏附的胶冻物,关腹前可采用5-氟尿嘧啶冲洗腹腔。此类病人术后应注意随访。本组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及复发。

[参考文献]

[1]石美鑫,熊汝成.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716.

[2]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54.

(收稿日期:2007-08-30)

上一篇:婴儿黄疸68例胆汁酸检测的意义 下一篇: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