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分析

时间:2022-07-11 05:16:24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分析

摘 要 本文综述的混凝土的分类,主要技术性质,混凝的质量控制及常见通病的防治与处理。

关键词 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性质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31-0122-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加入WTO的带动,建筑结构发展十分迅速,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和科学理论研究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使城乡建设面貌焕然一新。而在这些建筑之中,混凝土在结构的安全、可靠度和耐久性方面起绝对的作用,对建筑工程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也就尤其至关重要。

1 混凝土的分类有三种分类方式即表观密度大小、胶凝材料种类和强度等级

1)按表现密度大小分类可以分为重混凝土、普通混凝土、轻混凝土。2)根据胶凝材料的不同,混凝土可以分为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石膏混凝土、水玻璃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等,在建筑工程中应用最广、用量最大的是水泥混凝土。3)按强度等级分可分为普通混凝土(混凝土等级在C60以下、其中抗压强度小于30 MPa的混凝土为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抗压强度在30-60 MPa之间的的为中强度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在60-100 MPa 之间的混凝土)、超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在100 MPa 以上的混凝土)。4)按生产和施工方法不同,混凝土可以分为现场现浇混凝土、商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碾压混凝土、耐热混凝土和耐酸混凝土等。

2 混凝土的组成

普通混凝土等组成为水泥、砂子、石子和水。砂石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水泥和水形成水泥浆,包裹在沙粒表面并填充沙粒间的空隙而形成水泥砂浆,水泥砂浆又包裹石子,并填充石子间的空隙而形成混

凝土。

混凝土外加剂是指在搅拌过程中掺入的、用以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物质,其掺量一般不超过胶凝材料的百分之五,他是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说他的总掺量很小,但却能使混凝土在性能上得到很大的改善。外加剂分为活性和非活性两类。掺合料的性质和数量,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变形、水化热、抗渗性和颜色等.常用的混凝土外加剂有减水剂、早强剂、防冻剂、引气剂、缓凝剂、泵送剂等。

3 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

1)和易性。混凝土各组成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而成的尚未凝结的材料,称为混凝土拌合物,亦新拌混凝土。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包括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硬化混凝土的强度、变形及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易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易于施工操作并获得质量均匀、成型密实混凝土的性能。和易性是一项综合的技术指标,它一般包括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性等方面的含义。影响和易性的因素有水泥的用量、水泥浆的稠度、砂率外加剂、时间和温度。2)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的强度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和钢筋的粘接强度等。其中以抗压强度最大,抗拉强度最小。3)耐久性。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实际使用条件下抵抗各种破坏因素作用,长期保持强度和外观完整性的能力。包括混凝土的抗冻性、抗渗性、抗蚀性及抗碳化能力等。

4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质量合格的混凝土应能满足设计要求的技术性质,具有良好的均匀性,且能达到规定的保证率。

1)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场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检,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②水泥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其中含有氯化物可能引起混凝土结构中刚进的锈蚀,所以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③混凝土掺用矿质掺合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T1596);④普通混凝土所用的粗、细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⑤拌合混凝土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水源是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规定;⑥外加剂可改善混凝和易性,调节凝结时间、提高强度、改善耐久性。应根据使用目的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工艺及气候条件,结合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因素,通过试验确定其品种和掺量。必须使用粉状外加剂时,应采取相应的搅拌匀化措施,并确保计量准确的前提下,方可使用。监理工程师应对外加剂的选择加以限制,避免出现品种多而杂的情况。2)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坍落度的要求,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难过试配确定,不得使用经验配合比。试验室应结合原材料实际情况,确定一个既满足设计要求,又满足施工要求,同时经济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出合理的配合比后,要测定现场砂、石含水率,将设计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3)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其混凝土试件应在浇筑地点随机取样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应少于一次,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试件不应该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同一施工阶段的混凝土应该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时间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该按施工技术方案采取有效的养护,降低混凝土表层的温差,防止表面裂缝。

5 常见混凝土缺陷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

蜂窝:蜂窝是由于混凝土配合比不正确,浆少石子多,或搅拌不均匀造成砂浆与石子分离,或浇筑方法不当,或振捣不足,以及模版严重漏浆等造成的。

麻面:麻面是由于模板的表面粗糙不光滑、模板湿润不够、接缝不严密、振捣时发生漏浆引起的。

漏筋:垫块位置不对或者垫块漏放,或者由于混凝土保护层处漏振或振捣不密实而造成的。

孔洞:混凝土结构内部存在空隙、砂浆严重分离,另外有泥块能杂物掺入也会出现孔洞。

缝隙及薄夹层:主要是混凝土内部处理不当的施工缝、温度缝和收缩缝,以及混凝土内有外来杂物而造成的夹层。

裂缝:构件制作时受到剧烈的震动,混凝土浇筑后模板变形或沉陷,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养护不及时。

混凝土质量缺陷的防治与处理:

表面抹浆修补(对数量不多的小蜂窝、麻面、漏筋、漏石的混凝土表面,可用1:2-1:5的水泥砂浆抹面休整)。

细石混凝土填补(当蜂窝比较严重时应取掉不密实的混凝土用水清洗干净充分湿润后再用比原来强度等级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补并仔细捣实)。

水泥灌浆与化学灌浆(对于宽度大于0.5 mm的裂缝,宜采用水泥灌浆,对于宽度小于0.5 mm的裂缝宜采用化学灌浆)。

混凝土工程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与国家经济建设息息相关。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的整体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而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所以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已经成为现今社会建筑行业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GB50010-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出版社.

[2]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化学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天星港闸混凝土碳化、裂缝的加固补强措施 下一篇:浅埋暗挖技术在北京地铁十四号线菜户营车站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