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初探

时间:2022-07-11 09:34:31

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不是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要顺应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解构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根据能力培养要求,重构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与会计职业资格要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接受完学校课程教学后、取得学历证书时,就具备了会计职业所要求的思想素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合”;职业能力;教学资源

一、引言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时能怀揣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往往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为高职学生顺利走向就业岗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往往也把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会计证的比例作为一个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尺。而自2012级学生毕业时起,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不再把考取社会从业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作为学生毕业的硬性条件,这不是说学校降低了学生的毕业条件,而是将这些资格证和技能证所要求的知识能力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能获取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就意味着他已经具备了相关的职业技能和水平。

二、会计专业“课证融合”的现实意义

1.会计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是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客观要求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将考取会计证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完全具备考取会计证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当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大多是普通高校教材的修订本。实行会计专业“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正是破除了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会计证”的“压缩饼干”的教学方式,是根据会计岗位工作要求解构教学任务,依据会计工作职业能力要求重组教学资源,将课程教学与会计职业资格要求“无缝对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会计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会计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要求将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这就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教学要求简而精,对实践教学要求多而实。这种变革,使学院颁发给学生的毕业证书的“含金量”大大地提高了,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来说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老师更要能合理地驾驭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结合学生专业特征和岗位的具体要求安排教学,真正实现取消考证但学生职业技能“不降反而升”的效果,从实质上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会计专业“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设计方案

1.根据会计工作岗位要求,解构学生职业能力是实现“课证融合”的基础

近几年来,经过市场调查和对毕业生的跟踪分析,我们把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细分为科技岗位和审计岗位,并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岗位需求,详细解构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具体来说,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诚信、守法、客观、公正、严谨的道德品质;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日常核算方法,能独立开展记账、会计咨询等日常工作;选择审计方向的还应具备会计监督的能力。

2.依据解构的职业能力要求,重构教学资源是实现“课证融合”的关键

课程是教学的中心,根据解构的职业能力要求重构教学课程资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是实现会计专业“课证融合”的核心环节。根据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的要求,会计专业课程模块结构由五部分组成,即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课程设计中还包含有专业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寒暑假岗位见习及专业顶岗实习等四个实习实训环节。

这种建立在职业能力解构基础上的课程资源重构,清晰地包括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知识和实习实践三大主要体系。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修养,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专业知识体系则涵盖了学生从事专业工作所必备的基本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按照专业岗位的职业要求、融合了会计证的考试要求而设定,实用性和针对性强。实习实践教学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职业能力训练,是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的根本途径,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课证融合”的成效。为提高这种“职业训练”的有效性,我们遵循“课堂训练”“课后模拟”“假期见习”“毕业顶岗”的模式,将学生每期所学的课程实训与专业综合实训以及假期见习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层层推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3.利用“职教新干线”——世界大学城空间,拓延课堂教学是实现“课证融合”的保障

根据“课证融合”要求安排的教学内容多而实,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有限的教学学时里要想掌握专业所要求的知识是很难做到的。我校于2010年建设了“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平台,会计专业每位老师都建设了两门以上的空间资源课程,把专业学习的内容、方法、案例、课件、会计证模拟考试题及信息等相关内容都上传到了老师的个人空间,为学生的课后专业学习搭建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同时教师通过开辟专业学习园地,接待学生的提问,为学生答疑,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世界大学城”这个学习平台,把学生的课余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拓延了课堂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确保学生能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对实施“课证融合”教学模式起到了保障作用。

4.制定科学的考试和考核制度,严格执行“重修”制度,是“课证融合”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会计专业实行“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是将学生考会计证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去,学生只要能完成专业所要求的学习任务,经过考核合格后,就已经具备通过会计证考试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对于会计专业的考试和考核制度的设计必须要与会计证的考试大纲协同一致,命题的思路和形式可以模仿会计证考试的试题,具体的要求和标准可以比会计证考试的要求更高。对于考试和考核没有及格、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坚决落实课程重修制度,督促学生完成专业的学习要求。这样切实落实了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凡是能通过课程考试考核的学生,就具备了会计专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通过会计证考试的能力。

四、结束语

高职会计专业培训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适用性人才,实行“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来说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老师更要合理地驾驭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的训练,结合学生专业特征和岗位的具体要求安排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真正实现取消考证但学生职业技能“不降反而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晓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对接与实践[J].中国商界,2010(5).

[2]王竞雄,杨春旺,王绍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东盟博览,2010(5).

上一篇:试论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策略 下一篇:将合作学习的“程式”导入高中化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