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技巧探析

时间:2022-07-11 08:08:45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技巧探析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直都是一线教师所关心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和数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手段,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课前认真备教材,准确确定教学目标

在每堂课前,教师应充分了解教材的教学意图,做到熟练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从而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目标,准确确定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就可以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重点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达不到预定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要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这样,就可以根据其个性特点和能动性,确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只有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才能发挥每个学生之所长,使其全面发展,共同提高。

二、重视突出知识的科学性和新颖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如利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让课堂教学变得新颖、有趣。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就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圆柱的动画展开过程,在平面演进为立体时,达到了很好的视听效果。动画是如此展开呈现的: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开,然后慢慢展开,最后在屏幕上展示的是圆柱的两个底面(圆)、一个侧面(长方形),还原——卷成圆筒——加上上下底,结合成圆柱体。这样的方法改进,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也使学生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和奥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以愉快的情绪感染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思想的共鸣,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适时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做学生真诚的朋友。

2. 巧妙设置生活情境,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新知识之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导入,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意境上,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时时用数学的”的乐趣,因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未知。

3. 课堂上注重实践,学会自己归纳总结数学知识的方法。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成绩,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乐于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通过实践,扩展思维,真正将知识消化、贯通。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我首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如此分类的理由。接着拿起一个各个面都由长方形组成的长方体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再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正方形的所有特征。最好还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用长短不一的细木棍作棱,分组合作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及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课后重视复习,确保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转化

数学知识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前后联系紧密。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迁移和转化,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开发孩子的智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上一篇:培养初中生英语语感初探 下一篇:高中政治教学课堂的激趣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