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所有制问题的探析

时间:2022-07-11 04:48:26

对我国所有制问题的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所有制含义的探讨,联系我国三代领导人对所有制问题的阐述,对所有制结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强调加强对所有制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所有制所有制结构所有制实现形式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①我们认为,加强对所有制问题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所有制形式,以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切实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然而,在所有制问题的研究上,任何国家的理论和经验,都不可能构成一国仿效的模式,而只能根据本国实践进行新的探索。为了使这种探索能够切实沿着正确的思路或轨道发展下去,有必要深入研究和开掘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从中引出富有当代意义的启示。

一、正确把握马克思所有制定义的内涵

马克思研究所有制问题是通过考察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的,并始终是从资本主义现实生产进程尤其是劳动方式的变化过程出发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紧密联系劳动方式的变化过程,即从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以至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过程,来探讨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变化。由此可看出,他并不满足于就所有制本身范围内来研究所有制,而是通过现实生产过程每一阶段和每一环节的局部变化,生动地说明所有制关系的变化。按照马克思的分析,所有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从所有制的历史起源看,它本来体现的是一种简单的关系,也就是说,“所有制最初的意义……不外是说:劳动(生产)主体(或再生产的主体)把他从事生产或再生产的条件看成他所有的”。②然而必须看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所有制并不单纯是与生产资料的关系,而是通过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所体现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制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达到对剩余产品的占有的目的,中间必须经过再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如生产、分配和消费阶段。因此,马克思常常把所有制关系看作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制关系既然是生产关系,而“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③,这样,所有制关系作为经济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总是体现为人对物质财富占有、享用的关系和物质财富对人满足程度的关系。因而,经济利益必须通过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结合才能实现,而“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④。这样,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所有制关系,必须从该社会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结合中才能找到。所有制关系同时必须看作是劳动者同劳动条件的结合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由此可见,所有制并不是游离于生产过程之外的某种东西。它不可能给人的活动过程一个某种预先准备好的不变框架和外在前提,相反,正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重复生产这些前提。就任何生产在其能够进行之前必须先有生产资料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和社会成员在各部门的分配来说,生产资料所有制似乎先于生产,并决定生产。但如果从生产的连续过程来看,这种分配在某一时期固然表现为生产的前提,而在另一时期则表现为生产结果,而且只有在不断的再生产过程中,这种所有制关系才能维持和发展下去。这样一来,所有制实际上就和生产过程紧密联在一起,离开了生产过程,所有制无论如何也得不到正确的解释。把生产过程作为研究所有制的出发点,意味着所有制内在地包含在生产过程之中,并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同生产的物质内容构成有机的统一体。在这种统一体中,生产的物质内容即物质生产力现实地制约着所有制关系的发展,其发展变化的动因只能到一定性质的社会生产力中去寻找。同任何事物一样,所有制作为一个统一体,也有其特定的内容和形式。所有制关系作为其内容,就存在于所有制形式之中。各种所有制形式往往又组成一定的所有制结构,全部社会所有制关系就是在这种结构体系中运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直接由不同的劳动方式决定的。任何一个社会,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往往不是那么整齐划一的,既有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有落后生产力的代表,由此决定的劳动方式也必然是参差不齐的:既有传统的劳动方式,也有现代化的劳动方式。为了适应这些不同的劳动方式,就必须建立各种相应的所有制形式,而这些所有制的形式,便共同组成了一个社会的所有制结构。以上马克思对所有制问题的分析虽然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况,但实际上对任何社会形态都是适用的。

二、我国三代领导人对所有制问题的阐述和发展

1956年,全国基本上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确立了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是成功的,可是其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与多层次水平的生产力不相适应,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有所觉察,也曾想纠正,认为“如果有原料,国家投资又有困难,社会需要,私人可以开厂”,甚至“可以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⑤。这实际上就提出了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发展一部分私有经济。可惜其未能实施。总体而言,在所有制上追求“一大二公三纯”,排斥、否定个体手工业、商业和农民家庭副业,固守传统公有制实现形式,否定“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在所有制问题上的得失,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克服“单一公有制”弊端,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思想:“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采用责任制等多种方式搞活公有经济,既继承发展了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重要成果,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从而坚持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性质。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则适应我国初级阶段多种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不同要求,也体现了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利于充分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从而增强壮大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把邓小平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思想上升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而使其更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把公有制经济仅仅理解为国有经济(全民经济)、集体经济两种固有模式,明确提出它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从而拓宽了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他还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新论断,强调要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这就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还提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体体现在控制力上,从而为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在农村,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十年不变;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搞活农村集体经济。关于非公有制经济,认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⑦。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领导人本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内在品质,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时展、世界科技和经济进步的发展出发,重新审视了过去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观念,突破过去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大胆创新,突破条条框框,从而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⑧这一切都表明,我国已找到比较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所有制结构。目前,在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既有公有制又有作为公有制补充的非公有制;在公有制中既有全民所有制,又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以及公有联合所有制等形式;在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中,存在着劳动者个体所有制,具有雇佣劳动关系的私有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份。采取这种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局面,基本上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正如前所述,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起点较低,我国经济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并且生产力具有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的显著特点。城市与乡村之间,沿海地区与内陆边远省份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既存在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社会化大生产,也存在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各种半机械化、半手工操作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还存在落后的手工劳动方式的生产。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建立的只能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惟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关系从总体上与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相适应,从而更好地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加速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实践证明,正是随着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加上其它方面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而正确的改革措施,才使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几年成为了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综合国力增强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发展的新形式。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所有制问题以及采取何种所有制形式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处理得好,国家和人民就能从中受益,反之,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三、今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发展趋势

总的说来,各种所有制经济都会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⑨全民所有制经济会继续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可能会继续下降。城市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比重,在某些部门,随着全民所有制经济的调整以及通过它自身的发展,会有所增加。农业合作经济今后如何发展,主要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何巩固完善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如何深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10}由此可以预测,农村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将是发展趋势之一。公有联合所有制及其他混合联合体形式将得到广泛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和横向经济联系发展的必然结果。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会进一步增加。外资经济也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深化进一步发展。我国需要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背景中来考虑国际合作和利用外资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所有制结构变化的长远趋势要由实践来回答。可以预料的一点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将会更趋合理和完善,并更加向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⑧{10}党的十六大报告。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三分册第113―114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③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第307页,第二十四卷第44页。

⑤《选集》第五卷第170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10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⑦⑨党的十五大报告。

上一篇: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理论认识过程的评析 下一篇:论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