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时的情境创设

时间:2022-07-11 04:46:15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都会从情境创设开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导入时创设情境的目的,或是再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攀爬的支架;或是从故事和游戏中引入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或是借助已有的知识设置障碍,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好的情境一般要符合以下几个因素:(1)问题性――好的情境应与问题交融;(2)知识性――提出的问题要有与数学学习相关的知识;(3)挑战性――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4)参与性――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全体学生的关注。下面我就结合实际谈谈在新课导入时创设情境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以旧引新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

学生坐在课堂上,他不是一张白纸,任教师泼墨,画上自己得意的作品。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也就是说,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被从记忆中提取的过程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而对新信息的学习和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信息进行重新建构而达成的。以旧引新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梯子。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我出示班上三名学生的投篮成绩:

[\&小明\&小华\&小刚\&投篮总次数\&10\&20\&25\&投中次数\&8\&17\&21\&]

选谁代表班级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投篮比赛呢?学生在表述自己的意见时,有的比投中的次数,有的比没投中的次数,进而得出三个人应该在投的总次数一样多的情况下比才公平,教师顺势引入:生活中,像这样为了便于比较会把分母变成100的分数,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样的百分数。

二、制造冲突法――提出挑战性的问题,直奔教学主题

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我从《乌鸦喝水》的故事中获得启迪,设计了如下的演示试验:(1)往三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玻璃杯中倒上同样多掺了红墨水的水;(2)把一个小石头放进第二个杯子里。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是杯子里的水多了吗?使学生体会到,杯子里的水没有多,水位升高是因为小石头占了水的位置。(3)把另一个大点的石头放进第三个杯子里,问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知道什么原因吗?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学生知道物体占有体积,直观感受到体积有大小。我顺势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体积。

三、比较入手法――使学生体会新知产生的必然性

例如,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我先出示了烟台市、吐鲁番市8月某日6-20时的气温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读图,依次回答下列问题:(1)烟台从几时到几时气温上升最快?吐鲁番从几时到几时气温下降最快?(2)烟台和吐鲁番这两个城市在几时温度相差最大?(3)从几时到几时,烟台的气温比吐鲁番高?借助两幅折线统计图,我不断地创设问题冲突,让学生在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充分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在解决问题时的局限性,从而得到启发:能不能把这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重叠在一起呢?这样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四、开门见山法――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知识入手,揭示新课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问学生,你知道今天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吗?指名学生回答后,我概括:年、月、日与时、分、秒一样,也是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

五、联系生活法――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从谈话引入:有两句诗是这么形容扬州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就让我们的扬州之旅从圆圆的月亮开始吧。(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分别出示扬州的五亭桥,何园、徐园,别致的古今玉器,精巧的剪纸作品,玲珑剔透的漆器等画面)。教师问学生,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熟悉的平面图形――? 借此导入新课。

六、游戏导入――激励学生参与教学

我校一位老师上《重叠问题》这节公开课时,先随机抽三个同学在讲台前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然后让四个同学(其中包含先前参加第一个游戏的一个同学)玩“抢椅子”的游戏。游戏结束后,再分别请参加两种游戏的同学分组站在一起,这样同时参加两次游戏的同学处于一个被争夺的处境,教师顺势提示课题――重叠问题。

当然,新课导入只是课堂的初始环节,但是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的课堂从精彩的导入开始。

【作者单位:婺源县段莘乡中心小学 江西】

上一篇:积累 沟通 评价 下一篇:天津市再推“无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