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与《梦》东西方美学观比较

时间:2022-07-10 07:26:34

《盗梦空间》与《梦》东西方美学观比较

[摘 要] 本文以好莱坞大片《盗梦空间》和日本导演黑泽明的《梦》进行比较,这两部影片相隔20年,分别上映于20世纪90年代和2010年,从技术到内容手法都代表着当时期梦境题材影片的最高水准,并从东西方不同审美视角拍摄出不同风格的影片效果。文章分别通过影片风格与结构、内容构建、色彩表述和影片节奏进行比较,简要说明东西方电影在同一主题上的不同表现方式和审美取向,并以此阐述东西方梦境电影受美学观影响所产生的不同。

[关键词] 《盗梦空间》;黑泽明;《梦》;梦境题材电影;美学观

2010年暑期大片《盗梦空间》的上映在全世界范围内又掀起一轮热烈的讨论,众多媒体好评如潮,票房一路飘红。9月在我国上映后也拥有很高的人气,某国内知名电影网站讨论帖迅速过万,每个人似乎都对这部影片有自己的看法。有人把这部影片喻为划时代的“巨作”“神作”,可有人也不以为然,认为不过还是老瓶装新酒,充其量不过是总结前人的点子,把它们重新包装了下而已。虽然它再次制造出了许多视觉上的奇观,但仔细品读,亦有很多地方可以直接找到其根源。一时间各种“解梦”手册层出不穷,争议之声也从未断过。

说起有关梦境题材的电影,的确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名留影史的“大作”,却也屈指可数。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由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所拍摄的《梦》,无疑是非常出色的一部梦境电影的代表作。影片的上映在当时好评不亚于今日的《盗梦空间》,作为为数不多的亚洲拍摄的梦境电影,体现了许多东方文化主流的哲学观和美学观。

梦历来是人类关注研究的重要领域,从上古流传的迷信活动,到近代西方流行的精神分析法解析,无不体现人们对于自身不断了解和探索的过程。有关梦的题材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中有非常重要的代表,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时代对于美的认识和创造。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变化,梦的叙述从“庄周梦蝶”到“南柯一梦”再到后来的“游园惊梦”“红楼梦”等,不仅表现形式愈来愈丰富多样,而且内涵也越来越深刻。这些作品不仅借用梦境之美来描述时人所追求的终极人生目标,而且探讨有关人生与梦想、生命与自由的严肃主题。不同于东方文化的梦境表现,西方世界往往会以将梦境形象化表达的方式展现梦境,除了在文学上的梦题材外,绘画与音乐的相关表现也很多,比如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萨尔瓦多•达利的许多画作,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展现在世人眼前,成为令人难忘的视觉形象。

随着电影这门造梦机器终于横空出世后,梦境照进现实终于成为可能。电影对于梦境的表现,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已开始,至今拍摄了很多讨论和表现梦境的影片。这些电影本身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梦,那些或美丽或迷幻、或紧张或轻松的影片,制造出一个个真实的梦幻,使观影的人们暂时忘却了现实的枯燥繁冗,心理上得到了童话般的满足慰藉,而大多数成功的影片同时还成为传递思想、传递美感的桥梁。

我们再来看《盗梦空间》,这部被定义为“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引发了人们对于梦境神秘本质的思考与探寻,同时这部影片的结构、摄像与剪接甚至是影片道具和配乐也都充满了西方式的美感。我们就拿这部影片和黑泽明拍摄于20年前的影片《梦》来比较说明东西方梦境电影的不同审美与表现。

一、影片风格与结构

日本导演黑泽明的《梦》是梦境电影的经典之作,全片由8个风格诡谲奇特的梦境构成,整体情调沉郁悲观,透露出导演对现代文明中如战争、污染等问题的反思。纵观此片,八个梦各不相同,一个连一个接踵而来,各自独立成篇却又组成一个整体,就像人生一场大梦。梦境中的意象色彩各不相同,引发观众的反思。不论自然、战争、人生的所有意象,全都归于同一个主题:人类精神的迷途。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导演对于世人的劝诫,他用凄厉迷幻的梦境影像唤起观众们在醒悟之后开始有所行动。而这种表现非常契合日本大众文化心理,刚刚经历二战核洗礼的日本民族,没有谁能比他们更有如此切肤之痛的感受。

心理学曾指出,在欣赏接受影视作品的心理结构中,各民族文化发展会积淀形成一种共性,这种文化意识的共性则潜藏心理深层结构中,当人们欣赏到的影视作品内容与大脑中的文化结构融合,心理知觉就会产生一种亲和感,进而认同和接受,这就形成了东西方文化表述和欣赏角度的不同,也是美学观的差异。虽然在网络信息技术大发展的今天,全球文化不断融合相互影响,但这种受本源文化影响所形成的差异还是十分明显的。除黑泽明的《梦》之外,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千与千寻》,我国4月上映的内地、港、台合拍的影片《如梦》也都以现实与梦境交互的方法展现影片结构,对于梦境的表现与现实的表现有着很强的因果关系,同时突出梦境对于现实的虚幻性与神秘性。

如果说黑泽明电影中的“8个梦”是横向排列表现的话,那么《盗梦空间》则将梦境纵向演示给观众,用前所未见的“四重梦境”+“一层迷失域”的结构安排影片的梦中世界,让人耳目一新。随着梦一层层的深入,也令所有观众对梦境本身的感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不过这也由此使许多观众(尤其是东方的观众)看得云里雾里,有相当一部分观众是看完两遍影片后才理清头绪的。影片的结构相对更注重逻辑性与真实感,尽其所能表现梦中的一切细节。如果说黑泽明从宏观上给大家制造了一个瑰丽的梦境,那么诺兰就在梦的细节编织上更做足工夫。这种新颖的表现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度,激发人们的探求心理,加上今天的高科技电影技术渲染润色,让人们沉浸其中欲罢不能。而这也反映出东西方导演对于梦境电影把握的着眼点的不同,较之于以黑泽明为代表的东方导演们所使用的手法多以浪漫主义表现为主,而如同诺兰等西方导演则多以严谨的逻辑性来安排影片的叙事,即使是科幻影片也是如此。所以在幻想电影领域,东方多魔幻题材,西方多科幻题材。

二、影片梦世界构建

中国电影在表现梦境时多以雾化形式出现,朦朦胧胧,让人感受到强烈的非现实性的感觉。我们甚至看不出主人公具体身处何处,影片也无需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出现的人物都是模糊化的。这是因为东方世界审美在传统上都会认为梦不是实实在在的,就应该是模糊,似有若无的意识游走。在黑泽明的《梦》中,导演构建出一个由8部分组成的迷幻幽深的幻象世界,场景的编排无疑有很强的写意性,这与东方审美文化中写意性表现传统是分不开的,含蓄而委婉,如诗意境般带给观众们强烈的审美感受。这8个部分相对独立,可以独立成章,成为8个平行的空间,最后指向一个主旨,即导演对于人类与自然世界、对于人的精神层面的关注。而相比之下西方的梦境电影表现则多以尽量真实化梦境情景著称,不仅采用许多高科技的手段来拟真造梦,而且在每一个细节推理上也力求无懈可击,真实可信。以《盗梦空间》为例,梦中的场景无疑是十分清晰而写实的,不仅出现现实中的一切真实的细节,甚至连梦中时间的界定也有着十分详尽的说法,令人产生绝对真实的信服。

纵观西方美学发展的历程,在其绘画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写实与超写实主义流派,力求以“比真实更真实”的视觉冲击力震撼观者,这无疑与东方美学所提倡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意趣是大不相同的。早在我国先秦时期,老子在其《道德经》开篇既有“道可道,非常道。”许多事是不可以说得很明白的,所以影响后来东方审美文化走向的中国文化中含蓄之美、中和之美、适度之美的审美观开始建立起来。

三、影片梦中的色彩

作为梦境电影表现的载体电影艺术,自从上世纪初彩色影片的诞生,就多以丰富的色彩效果表现主题了,有关梦境的电影也不例外,许多电影还刻意加强色彩来烘托影片气氛以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譬如美国同名童话改编的电影《绿野仙踪》,蒂姆•伯顿执导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等,都以鲜明的色彩加强童话场景的表现。在黑泽明的《梦》中,八个部分亦采用不同的主色调,体现出日本人用色的细腻手法,从开篇的“日照雨”和“桃田”开始,色彩清新明丽,配合主角小男孩的所见,给人以天真幻想和美好憧憬之感;而从“暴风雪”开始,色调一变,反映人生的困苦劫历;阴沉的“隧道”,给人沉重和压抑,“富士山”和“鬼哭”中则用强烈的色彩创造出末世的残酷景象;而中间穿插的“乌鸦”,以画家凡•高的绘画作品作为背景处理,引用印象派大胆富有激情的色彩给这个梦增添寓意;最终,影片在一片宁和的“水车村”中结束,色调也归于自然的绿,温馨中寓意着人类的重生。影片大量使用对比色来加强冲突,用柔和的邻近色使人温暖,反映出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学表现。

以《盗梦空间》为代表的大量西方梦境电影,为了反映人类精神的挣扎与痛苦、压抑与寻求的主题,在色彩上凸显冷峻感和紧张感,全篇少有明丽的亮色,配合紧张的节奏,观众仿佛被紧紧抓住,从而思路跟随导演一路飞驰。从开篇的入梦到出梦,梦中世界一片阴冷灰暗,即使是日式贴满金箔的华丽屏风,也被黑暗罩上一层冰霜。梦中的追车到白雪覆盖的雪原,直到梦中世界的边缘,无不给人冷峻之感,就连梦中的酒店也不能给人一点温暖感觉。只有在主角见到家人的一瞬,画面色彩才出现一丝暖意,让人们共同体会主角心理上微妙的变化。

四、影片的节奏

东方式审美情绪强调和谐优雅之美,绝少暴虐与冲突,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历史上许多美梦更为人们所熟知。庄周梦到自己变成了翩翩起舞的彩蝶,黄帝梦游于华胥之国,以至于李太白梦笔生花,从此才思大进的传说等,这一切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故事多少都为美好梦境提供了文字的记录和民间的谈资。在这些以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里,梦中人所见所闻俱是美乐优哉之事,体现了东方安然和美的审美理想。不论黑泽明的《梦》或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影片中不论安排怎样的冲突对比,其主体的节奏还是柔和适度的,反映出东方式追求安静宁和的审美取向。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在自己创造的文明社会中并没有找到真正的舒适感,反而时常觉得受到压抑。故人类的文明历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压抑人的原始情绪或本能的过程,于是这种情绪进入人的“潜意识”,以梦境方式呈现。这种精神现象,在西方电影中有较多诠释。有的编织美丽的童话或童话再解读,如根据美国同名童话改编的电影《绿野仙踪》,蒂姆•伯顿执导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等;有的则以黑色梦魇的方式讲述现实世界的残酷与焦虑,如著名的《猛鬼街》系列电影。而梦中的残酷往往是现实残酷的曲折反映,这一点使得很多观众在看完影片后,回味良久。在《盗梦空间》中,影片开始就将观众们带入紧张的节奏之中,两小时内不停冲击观众的视觉和思维,在诸多视觉奇观的冲击和巧妙结构的安排下,观众们在心理上也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和满足。

纵观历史上的梦境电影,虽然东方导演们拍摄的数量远远比不上西方,但东西方电影中鲜明的美学特色已然彰显,我们也期待着中国导演们能够在这块领域里将我国的文化精髓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罗生,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2] 李毓芙,选注.成语典故文选(增订本)[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3] 《心理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王雁(1976― ),女,四川蓬溪人,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硕士,西京学院艺术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国画花鸟画。

上一篇:血色的追求――评电影《最爱》的主题 下一篇: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对国产动画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