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数学课前预习模式 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时间:2022-07-10 05:15:35

建构数学课前预习模式 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也是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40分钟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是众多数学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高效课堂"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建构课前预习模式,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是每个数学教师必做的功课。

一、课前预习的意义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是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发现知识的疑点,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一个兴奋中心,使自己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这种注意状态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从认识活动转向对疑难问题解决的转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围绕教学目标及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有效学习。

1.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前预习是学生接受数学新知识中独立学习的一个活动环节,同时也是独立认识和思考的一个学习数学的过程。只有独立地阅读和思考,才能抓住数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理清思路,就会带着问题专注地去听课。学生预习的时间有限,加上个人数学能力的差异,不可能在预习时把教材内容全都学会,总会遗留一些不懂的地方,当在课堂上弄清了预习时的疑点时,思想就豁然开朗,就会对知识点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预习时懂了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会突然发现自己只是一知半解,这时会引起他们更深层次的去思考去理解,进而会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的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

2.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温故而知新

课前预习让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掌握数学知识的薄弱环节,能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概念的记忆,不断强化知识,融会贯通,这样会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疑惑易解,听起课轻松有序,做到听课时对课堂学习内容有明确的选择性与目的性,对重难点的掌握心中有数,加强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学习会更加主动,效果更好。

3.课前预习有利于有效调控课堂时间,提高课堂实效

课前预习会删减教师在课堂上的无效讲授,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知识拓展的层面上,也延伸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思考、交流的时空,消除匆忙赶课的紧张感,让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更充分,探讨知识、查阅资料的途径更为广阔,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感受学习数学的充实和快乐。

二、 提高数学课前预习效果的措施

数学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对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数学有很大的帮助。怎么样使课前数学预习有很好的效果呢?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是教育理念的组织实施者。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明确课前预习的方向是学习和掌握知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一定要把预习作为作业布置的一个重要环节留给学生,并且坚持监督,指导预习,强化学生自觉预习的意识;在预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安排学生预习,要与学生一起参与预习的过程,适时对学生预习工作进行指导、评价和总结,正面引导,适时鼓励,培养学生坚持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基于学生没有独立预习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教师的统一要求显得更为必要,规范预习的基本环节,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困生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同时还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2.指导学生明确预习目的

课前预习是对已学数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对学习新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是为新知识的掌握和减少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好做准备。当然预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全部学懂所学的知识点,而重在预习时能找出自己的困惑,提出自己的疑点,为新课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以便课堂学习时能有的放矢,主动参与探讨,与教师同学保持同步,从而降低理解知识的难度,提高数学认知水平和学习效率,有目的地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3.传授有效的数学课前预习方法

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预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使预习达到预期有效的目的。

数学与其他课程不同,学科具有较为明显的连贯性。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必将成为新知识的基础,为新知识学习探究做铺垫,新知识又成为此后学习知识的基础,如此环环相扣,彼此承接。在整个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所以课前数学预习不是死读苦解、盲目看书,而是要求知识回顾和假设联想并存----也就是"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4.指导学生合理安排预习时间

指导学生最好是在前一天晚上写完作业后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新课。刚写完作业时成就感比较强,感觉比较轻松,这时候是预习的最佳状态,预习工作易做,印象也比较深刻。在10-20分钟之内预习一节新课内容,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锻炼他们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对预习结果的评价与运用

如果教师只布置预习任务而不检查预习效果,就会使得数学预习在学生实际操作时失控,一些自制力差的同学就会敷衍应付,甚至不预习。相反,如果老师及时对预习效果进行检查,反馈、评价,对预习效果好的同学进行鼓励和表扬,对预习效果差的同学进行督促,则能调动全体同学的预习积极性,提高全体同学的预习效果。

1.监督检查,形成课前预习长效机制

教师在上新课时可以通过检查部分或全部学生的预习量规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通过对预习量规的检查,掌握学生对新课的预习程度。同时教师要注意对预习情况通报并及时作出评价,肯定学生的付出。对没预习或预习敷衍的学生提出批评,形成奖惩的长效机制。

2.以预习为突破口,围绕"问题"核心展开教学

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课堂展示中,教师应侧重教材重难点,有针对性的破解学生的预习疑难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还可以经常找学生代替老师讲讲题,尤其是难度不是很大的例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讲,然后让其他同学去评价和补充,这样的课堂里充满了学生智慧碰撞的火花,我们的角色由述说者变为评判者,倾听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感受预习代来的成功和快乐。

总之,做好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探究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要想学好数学,就要认真踏实地抓好课前预习,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下一篇:深化课改应多关注普通教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