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

时间:2022-07-10 04:43:33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是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平山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全县共挖掘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市级2项、县级24项,其中西调秧歌、脸子会等艺术形式全省独有,对于研究民间民俗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近年来,平山县围绕“文化强县”建设目标,牢固树立“四种意识”,进一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取得了明显成效。

树立“危机意识”,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紧迫性。民俗文化发源于群众,面对群体也是广大基层群众,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条件丰富起来,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呈现多面性,文化猎取渠道多种多样,比如,现在每家每户都基本普及了电视机,人们便很少再讲民间传说,而是改看电视剧。在这样一种现实的强烈冲击下,传统民俗文化越来越不被关注,观众群体大量流失。失去了关注,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源就得不到有效保护,一些依靠祖辈口传身教的文化遗产也后继乏人,濒临灭绝。平山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技艺类的民俗文化占到大多数,受到现实的冲击最大,很多都已到了灭绝的边缘,而这种文化一旦消失,就再难以挽回。在这种情况下,最急需的工作就是建立档案,存档留世。所以每个档案工作者都要清醒地认识到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把自己放在一个地区民俗文化“保护伞”的位置,切实树立危机意识,增强责任心,以“决不让民俗文化从我们手中消失”的工作态度,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工作。

树立“全民意识”,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责任感。民俗文化与基层群众联系紧密、息息相关,许多民俗文化都是从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汲取而成,他们对这些民俗文化的认知要更深更透彻,因此,做好非遗档案的搜集整理工作,还必须要依靠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传承依靠群众,保护重在基层”,针对实际情况,档案部门积极开展资料展览、下乡进村、网上等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宣传教育活动;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资料和实物,在全社会开展了有偿征集、有奖问答活动,努力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广大群众通过参与学习,对身边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在他们眼中看来很神秘的档案工作,也由不熟悉到熟悉,最后变成支持档案工作,共同参与到发掘、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工作中来。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逐渐形成了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树立“创新意识”,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针对性。随着电子产品、多媒体的出现,档案管理工作逐渐呈现多样性,对一些濒临灭绝的民俗文化,需要采用这种高科技手段,如利用录音、摄像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加直接、更加形象的音像资料存档管理。在存档技术进行创新的基础上,档案部门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针对一些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主题为“学民艺、重传承、促发展”文化活动,由档案和文化部门联合开展工作,从县文化馆抽调文艺人员,对全县技艺类非遗项目进行分包,每名工作人员分包一项,定期深入基层,向有技艺的非物质文化老师傅们拜师学习,最后的学习成果经过档案、文化部门和非物质文化老师傅三方验收合格。同时,在县电视台创立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栏目,邀请民俗老师傅和文化馆的同志共同登台演出,广泛宣传民俗文化。通过主动介入,使濒临灭绝的民俗文化后继有人,得到更好传承。

树立“发展意识”,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实效性。平山地处太行山区,风景优美,辖区内有革命圣地西柏坡、部级生态保护区驼梁等众多旅游胜地,特别是随着大西柏坡建设的深入推进,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周边地区游客的旅游首选地。在平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多数技艺类,如渔家乐、抬皇杠、泥塑技艺等,都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全力推进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互促共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得到开发、在开发中得到保护,最终实现更好传承,这是档案工作延伸服务领域的一个基本思路。在平山的旅游发展规划中,就将打造“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游”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目前,平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各个景区景点都有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子,比如,在天桂山风景区的中心广场,就常年活跃着一群“抬皇杠”的基层群众,观赏者甚众;广场附近,还分布着一些“炸油鬼”和制作“钢炉烧饼”的群众,买卖也很是兴隆。农民群众通过在旅游区演出,收入增加了,弘扬民俗文化的信心和热情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活力和生命力也进一步增强。

(作者单位:平山县文化局)

上一篇:“穷人”撞上“富人” 下一篇:Internet Marketing Strategy based on E-Co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