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时间:2022-07-16 03:33:16

浅谈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世界遗产不断深入的了解,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广受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然而,“文化旅游”的不断升温也带了十分严重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对文化遗产造成的破坏。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旅游界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旅游业;文化遗产;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K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5-0074-03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历史为华夏子孙留下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遗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化,人们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发现并认识到这些广泛分布于中国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于是,中国政府于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开始了“申遗”的历程。自1987年中国首批“世界遗产”问世以来,“遗产旅游”成为我国旅游新的热点,世界遗产地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然而,世界遗产地在从旅游业中获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旅游开发和保护的矛盾。特别是很多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正面临着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旅游经济过度、不当开发带来的严重威胁,甚至有从地球上永久消失的迹象。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在现阶段就显得极为重要。

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价值和作用。其中最核心的价值是象征价值即历史价值。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情感认同的根基、自我认识和定位的基础。作为见证历史的实物,遗产能够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民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从而作为爱国爱乡教育的题材,增强民族凝聚力。遗产还具有美学价值、信息价值(科学价值)和存在价值,能够保护我们的记忆和精神家园,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些都是文化遗产价值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第一的原则,同时也构成了文化遗产基本的文化内涵。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主要作用于文化与精神领域,与流行文化结合,能够对人们产生强烈的文化吸引力,从而使人们产生到遗产地旅游的欲望,为文化遗产的旅游和开发提供了可能性。此外,文化遗产还具有经济价值,它是由文化遗产的存在价值衍生出来的,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这就决定了文化遗产是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其中最重要的利用方式当属文化旅游。直接的经济效益是指与遗产地有关的门票和旅游直接经济收入,间接的经济效益是指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行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对文化遗产的利用具有娱乐性、观赏性、体验性和休憩性,它以观赏与体验的方式进行,物质消耗少,可重复消费,是构成现代旅游产业的基础资源、稀缺资源。

然而,文化旅游对文化遗产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旅游者对文化遗产日渐增长的需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为扩大保护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但另一方面,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访问量日渐增长,他们忽视其文化价值而对其过度使用、不恰当利用以及商品化处理,对遗产的完整性造成了真正的威胁。

ICOMOS于1999年颁布的《关于文化旅游的国际》指出:“国内和国际旅游继续作为文化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为我们提供了解经历岁月沧桑和社会洗涤的有个性的生活经历的机会。它日益成为自然和文化保护的一支积极的力量,旅游可以为文化遗产创造经济利益,并通过创造资金、教育社区和影响政策来实现以保护为目的的管理。它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的主要部分,如果成功地管理,可以成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通过文化旅游可以充分认识到文化遗产所蕴涵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从而产生主动保护这一人类文化财富的自觉意识。地方政府会因为文化遗产成为当地的标志和象征而采取措施主动保护该地区的无形资产,旅游开发商会因为文化遗产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丰厚的利润而对其进行适当的保护和维护,以使文化遗产可以得到可持续利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只是少数文化遗产管理专家的责任,也不只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他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益机构、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责任,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全世界公众的共同参与。要想提高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首先就必须让民众对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使他们能够真正认识到保护遗产的意义所在,而旅游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通过外出旅行,民众可以亲自到达遗产地,与文化遗产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接触,这一方式更容易给游客带来情感上的震撼,使他们的心灵更贴近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这将会促使民众产生想要保护文化遗产、使它们永存于地球家园、供更多的游客参观游览的愿望。因此,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上,旅游活动所起的宣传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公众意识和支持会转化为对未来保护行动更为有利的政治上的和资金上的支持。

另一方面,旅游的本质是一种商业活动,商业活动必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作为首要价值,努力使文化遗产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相反,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为首要价值,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保护的目标更多是追求一种公共利益和文化、社会效益,维护地方传统和特色,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的演进。因此,文化旅游活动和文化遗产保护是由两种不同甚至对立的价值观作为指导的,如果处理不好,两者间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对文化遗产商业化的经营和开发模式与遗产保护产生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过度的商业化经营会导致景区的城市化、商业化与人工化。以及超容量接待等。如丽江古城,大批外地人进入租房开店,原来的生活街区变成了商贸旅游区,主要街道商铺林立,人声嘈杂,古城那种宁静古朴的氛围被严重破坏。有关部门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漠视、无视文化遗产的脆弱性和旅游承载力问题,超容量接待旅游者,数量庞大的旅游流造成各种污染,人为地加速了文化遗产的破坏程度和消亡速度。又如敦煌莫高窟,由于前些年过量的游客接待使得窟内局部环境进一步恶化,过多的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使洞窟内的壁画迅速掉色、脱落,对莫高窟的珍贵文物造成了无法修复的破坏。二是在对遗产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无视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以及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需要,只考虑商业开发而对遗产乱搭乱建,使遗产逐渐丧失真实性和完整性价值,遗产本体和环境遭到破坏。在文化遗产地不适当的地方滥建宾馆饭店、商店、别墅、缆车索道和大体量景观建筑,如泰山为建索道,月观峰景点被炸掉1/3;庐山在核心景区建大型旋转观景台与周围自然历史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南京在钟山风景名胜区内建山顶观景台,使得这座钢筋混凝土的庞然大物“雄踞”钟山之颠;等等。诸如此类的无序建设使得文化遗

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三是商业化经营者“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重直接利益,轻间接利益”的错误价值观和行为对文化遗产造成的潜在威胁。随着遗产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人数急剧上升,遗产保护区开始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如交通流量剧增,用电量大幅攀升,废气排放量增多,空气质量下降,噪音污染加重,垃圾增多等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究其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处理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之间的关系。“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重建”的遗产旅游发展模式导致了遗产地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BobMekercher和Hilarv du Cros在《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一书中,从旅游管理学的角度为我们阐述了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可能建立的七种关系:一是完全合作,即双方为共同利益真正合作。二是工作关系,即意识到相同的需求和利益,并为确保双方的利益得到满足而努力。三是和平共存,即分享相同的资源,在文化遗产的利用中获得共同的利益,但是大部分程度上依然是独立分离的。四是平行生存,即相互分离,各自独立,很少接触或没有接触。五是温和烦恼,即一方利益相关者对另一方发生目标干扰,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相互了解,但没有真正的冲突。六是初期冲突,即难以用简单方法解决的问题出现,权力改变,主导性利益相关者出现,其需求对已存在的另一方利益相关者具有危害性。七是全面冲突,即利益相关者之间出现公开的冲突。在实际运作中,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间要形成完全合作的关系是很困难而且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两者的目标和价值观在根本上是不同的。缺乏根本上的共同利益不可能形成完全合作的关系。因此,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理想中的最佳关系应该是一种工作关系,尽管要形成这样的关系也很困难,但并非是不可能的。工作关系的建立能够使保护和发展协调进行,从而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和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的关系大都维持在和平共存与平行生存的关系上,并向工作关系的方向上不断努力,而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的关系不容乐观,大都处在平行生存与温和烦恼的阶段,甚至有些地方处于初期冲突的阶段。

综上所述,如果成功管理,旅游可以成为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强大同盟。相反过度的或没有妥善管理的旅游和与旅游相关的发展可以威胁到文化遗产的有形本质、真实性和重要特征。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找寻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在旅游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在遗产管理部门与旅游业之间确立一种伙伴关系。要使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得到应有的保护。除了要增强旅游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保护意识,利用各种法规、公约和条例来限制和禁止旅游开发商对遗产开发利用的不当行为和方式,利用社会舆论和法律监督等方式迫使旅游开发商从旅游开发收入中拿出固定部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日常维护进行投资外,采取有助于游客管理的保护措施,使遗产保护行动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文化遗产管理者能够在人们旅行之前以及在现场游览过程中向他们提供更多关于现场游客礼仪和该遗产地文化价值的解释性信息,那么对游客体验的改进和控制,以及对该遗产地的保护都将会有所改善。例如公众对考古可能是无知的,但是为了做好旅行准备,他们很可能愿意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对于遗址的管理者而言,互联网正日益成为他们开展游客管理与遗址保护的一种重要资源。同时社区应该作为一方利益相关者参与者参与遗产管理的规划。这有助于制止游客的访问对社区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利于促进游客对当地社区遗产的理解与认识。

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课程的学习者,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世界上存在着许多濒危遗产,这些濒危遗产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遗产消失的不可避免性,另一方面是由于遗产本身的脆弱性。对濒危遗产我们要予以特别保护。严厉禁止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另外,对于特别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要采取保存、原封不动地保护方式,即对重要的单体建筑、构筑物、遗物或遗址实行原状保护,无论是外观或内部装饰或其他特征和空间格局,形制大小质地材料等,均不得随意变更,必须遵循最严格的保护措施,拒绝人为的改变。这是一种冻结式的保护,是与商业化的旅游开发相排斥的。如果一定要通过旅游开发的方式对该类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从而唤起整个社会对其现状的关注和对其保护的支持,那么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必须摆在首位,此时文化旅游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获得经济收益与旅游收入,而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另一种方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实行严格的原貌开发和管理,禁止对遗产本身及遗产地周围作任何形式的改变,尽量将人为的干预降至最低。我们不仅要对文化遗产的物质实体进行保护,更要关注文化遗产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内涵,避免因过度商业化的开发利用导致文化遗产精神内涵的丧失,努力维护文化遗产原有的那一分宁静祥和的文化氛围。

上一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下一篇: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及其监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