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重在巧妙设问

时间:2022-07-10 04:36:04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重在巧妙设问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学习欲望和学习动力。有了兴趣,才能促进学生勇于克服困难,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极大兴趣呢?我想教师应做到“问”字当头,巧设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中,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快乐,迸发出学习激情,产生学习兴趣。同时,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指正,可以迅速形成一种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既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归纳和指正来理顺自己的思路。可见中学语文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利用自己精湛的教学艺术,巧设问题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熟练掌握学习内容,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巧妙设问关键是一个“巧”字,教师要在平时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认真从学生角度设身处地设计问题。下面谈谈我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抓住重点,适时引疑

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要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疑问,这些疑问正是理解课文、训练语言、陶冶情感的关键,用问题引导学生去疑,在疑中觉悟、长进。比如在学习《我的老师》一课时,学生预习课文后,我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向学生们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一自然段和后文有什么联系?作者“难忘”的几件小事是哪些?这些小事都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个问题,统领全篇。学生阅读、讨论,很快领悟题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比较,巧妙设问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在教学中,通过对字、词、句、段等的比较,让学生反复推敲,从中领悟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促使其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课堂上可以在词句的、增、删、换、调及文章前后内容比较等方面设问。如在学习《社戏》一课前三自然段“随母归省”时,我提出:“这一部分是事情的起因,本应略去,关于‘我和小朋友们玩耍’的情节删去可不可以?”同学们各抒己见,通过仔细阅读后文得出了不能删去的结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伏笔,为后文作了铺垫。再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对人民群众的阶级深情。”对这句话的理解,我运用调换比较说明含义,把句中的逗号去掉,把“凝聚”换成“凝结”可以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朗读、比较、讨论,学生总结出:去掉逗号。句子读起来显得很没有力,不足以表达对总理的敬爱之情;“凝聚”一词更能表现出感情的深度和广度。

三、层层深入,巧设问题情境

遵照学生认识规律,设计出一系列连续的、环环相扣的问题,目的在揭示文章或句子的主旨。这些问题本身具有系统性,内在联系性,要由易到难,由表到里,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逐步深化认识,领会文章。比如在《一件珍贵的衬衫》的教学中,我抓住“珍藏”一词层层递进设问:1.“珍藏”一词是什么意思?2.作者怎样“珍藏”这件衬衫?3.作者为什么“珍藏”这件衬衫?4.从“珍藏”一一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牵一发而动全局,使得学生们通过阅读、思考,很快把握了文章中心。

四、抛设开放型问题,培养发散思维

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塑造创新型人才,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维和想象空间,在教学中大胆设计一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讲授《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我提出让学生给文章加个副标题“一个的皇帝”。大家都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愚蠢”、“虚伪”、“爱穿新装”、“不称职”、“荒唐可笑”、“自欺欺人”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进行课堂设问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几个问题:一是问题难度要适中,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难点及深浅,太难、太深的问题学生无从回答,太容易、太浅显的问题学生无需动脑,效果差。二是设问要少,一两个问题,提携全文。问题过多过杂,学生忙于应付,失去兴趣。三是设问要精,要先去针对课文重点、难点、知识点及语言文字训练点的关键处设问。总之,设问巧妙可以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青菜中Vc含量的变化 下一篇:政治课堂教学探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