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利性民办高校初探

时间:2022-10-15 11:23:56

营利性民办高校初探

摘要:《教育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进行营利性民办学校试点,这是对《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重大突破,是适应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实际和借鉴国外私立大学发展变化的客观选择。进行营利性民办高校试点需要对营利性大学的基本特征和试点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特别是从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必要的制度设计。

关键词:民办高校;营利性;试点;必要性;可行性;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01-0001-07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随着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变化,民办高校的发展又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办学体制僵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产权不明晰、自不落实、政府的支持和规范力度薄弱等,已经严重制约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展营利性民办高校试点,是教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大胆尝试。

上世纪90年代末,国际上营利性私立大学呈快速发展趋势。营利性大学与非营利性大学相比,具有发展速度快、职业导向强、关注学生、密集课程、时间灵活、地点方便、易于入学等特点。显然,营利性私立大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受到人口规模、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市场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应该看到,教育的营利性是经典教育理论难以接受的。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世界性的教育财政危机始终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存在,发展营利性教育已成为世界性课题。而人们对营利性民办教育的理解仍有许多偏颇,这种理念上的危机比起民办学校在办学中运作层面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更为严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意识到民办教育不能只有非营利性一种类型,而发展营利性民办学校同样是民办教育的一种选择,同样需要呵护、支持和规范。营利性民办教育对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办学竞争意识、优化教育结构、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期望通过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解决民办高校发展的资金匮乏问题更具积极意义。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民办高等教育实情,符合民办高校校情的重大政策性突破。我们唯有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探索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办学体制、运行机制、产权结构、经费筹措、财务管理、税收政策、投资回报、社会公示、股民监督等问题,才能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开辟一条具有新的发展空间的办学之路。《教育规划纲要》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民办高等教育的改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出制度改革,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和鼓励各地各校进行探索和试验,努力冲破传统理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

概览中外教育史,私立大学坚持非营利性办学性质是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而近30年来,世界各国的营利性大学得到快速发展,以美国为例:1980年营利性大学165所,占美国私立大学的9.5%;2008年营利性大学达到1043所,占美国私立大学的39.1%。

在我国,虽然法律上没有允许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存在,但客观上并没有阻止实际上通过办学取得营利的学校的存在。正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导致了我们在行政管理中的缺位和错位,也从根本上制约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管理,是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前提,是扶持与规范的必要条件,一味强调非营利性办学反而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发展。近十年来《民办教育促进法》许多政策得不到落实的教训之一就是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条件、不同模式的民办学校没有实行分类管理。显然,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已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要么继续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迎接第二个发展高峰;要么墨守成规,维持现状,优势逐渐消退,最终导致民办高等教育的滑坡。

现在,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过程看,营利性教育机构已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能性。营利性高等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现象。如果仍坚持所有教育机构都必须为非营利性,那么就必然会大大限制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从而减少整个社会服务的供给,排斥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存在将带来更多的不良后果。

二、营利性大学的基本特征

营利性大学起源于20世纪中期,进入21世纪开始显露竞争角色。营利性大学具有市场性和学术性双重身份,其办学以适应市场需要,满足学生需求和注重教学质量为己任。营利性大学为了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更加注重学校声誉;注重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注重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注重投资回报和学术价值并重。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关注的营利性大学,是指真正意义上以教育服务为宗旨的私立大学,而不是指那些以办学为名,牟取暴利,以骗取钱财为目的的学校。目前,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巴西、菲律宾、南非、津巴布韦、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都出现了营利性大学,不少国家营利性大学的发展势头优于非营利性大学。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政策比较宽松,竞争处于平等地位,教育市场开放,进入资本市场便利等。

营利性大学有以下特征:

一是产权明晰。产权问题是民办高校的核心问题,产权明晰才能激励举办者的办学热情。

营利性大学有以下特征:

一是产权明晰。产权问题是民办高校的核心问题,产权明晰才能激励举办者的办学热情。营利性民办高校的举办者拥有在办学期间对剩余资产的索取权和决策权,在学校停办时拥有最终剩余财产的分配权。营利性民办高校产权容易明晰,也更容易对其实行民主管理和接受社会监督。

二是扩大了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的机会。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多样性、选择性和个性化的,特别是以开展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合作为主的营利性民办高校,更容易在以上方面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从而满足学生择业的需要和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如表1、表2。理应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新机遇,再作新贡献。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创新之路,承载历史责任,面向未来,重振民办高等教育雄风,才能迎来民办教育持续发展的又一春天,机不可失,时难再来。《教育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开展营利性学校试点,这是适应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实际,充分调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建立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机制的重大突破。

(二)改革创新,突破政策性限制的需要

根据《教育法》“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和《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的规定,现在提出允许进行营利性学校试点,是打破我国现有教育法律的大胆尝试,是面向社会有效筹措资金,吸引更多行业、企业及个人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的有益探索。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单一,基本依靠学费收入维系教育教学活动,难以支撑民办高校的未来发展,而公办院校又不能完全满足社会成员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国现有民办高校、独立学院676所,在校生465万余人;高等教育机构812所,在校生近百万人。如果这些学校完全由国家投资,需要经费达4000亿元以上。正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才为数以百万计的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要持续这一态势并落实建设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的目标还必须有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和完善的政策支持。

(三)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民办高校现进入一个徘徊期,欲进无力,欲罢不忍,办学成本节节攀升,非营利性学校调整收费标准屡屡受限,企图通过银行贷款又受担保、抵押、期限、额度等因素的限制,其贷款成本与社会集资相当,但难度要大得多。国家设置民办高校的条件与评估标准又坚持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视同仁,然而公办高校多有较长的办学历史,资产较雄厚,又有政府投资,能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行,而民办高校仅有学生交纳学费一项收入,且收费标准又与公办高校没有太大差距。加之民办高校底子薄,成立时间短,只有从政策上有所突破,探索多样化民办高校的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发展。而营利性民办高校试点可以重构教育体系,提供多种教育选择。

营利性民办高校因无国家公共财政介入,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财务监管力度较小,但接受社会监督的力度会加大,学校必须定期向社会、股民公布学校的财务状况,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有利于民办高校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扩大民主管理与监督的范围。通过营利性民办高校的体制改革,可以进一步明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举办者利益,明晰学校及其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管理民办高校。四、进行营利性民办高校试点的可行性

(一)具有国际教育的先例和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从世界范围看,不少国家在开放高等教育市场过程中,分营利性学校和非营利性学校两类。前者实行收费放开、办学纳税、结余归己;后者实行收费限制、办学免税、结余归社会的原则。社会成员接受教育时可在二者之间自由选择。如荷兰,一般营利性学校收费高,但办学特色突出,质量也较高,对有特殊专业爱好、特殊教育需求、且经济条件允许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营利性学校。营利性民办高校可以为教育领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选择,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补充。鉴于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结合社会成员的经济状况,营利性民办高校其所占比例将十分有限,不会成为民办高校办学的主流选择,大可不必因开展营利性学校试点而担忧教育的公益性丧失、教育的公平性失衡。国外许多营利性大学收费并不是一些人想象的那么高昂,有的甚至与非营利性大学持平,其优势在于通过规模效益和管理效益降低成本,获取利润。我们可以在充分研究国外营利性大学的办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办学之路。

(二)具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要回报这类学校是介于捐资举办的学校和营利性民办学校之间的基本公益性学校,实际上属于“准营利性”学校。第六十六条又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的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进行规定”。这一规定实际上承认了在我国民办教育领域存在营利性学校,且具有合法经营权,如以短期培训为主的考研辅导中心等。全国最著名的培训机构如“新东方”教育集团已在美国上市,且市值已达340亿元。又如近期在美国上市的安博教育集团,一天筹资达1.07亿美元。这充分说明我国民办教育领域事实上已有营利性学校的存在,且有成功范例。社会和政府都以支持和认可的态度给予了肯定。近期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第四十三条“积极探索营利性学校和非营利性学校分类管理”、第六十七条“开展营利性学校和非营利性学校分类管理的试点”的规定,实质上是将以前模糊的概念和做法加以明晰化、制度化。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与国外私立高等教育相比,最大差别在于筹资渠道不同。国外以社会捐赠、政府资助和收取学费为办学的经费主要来源,而我国民办高校几乎完全以学费为主,甚至全部依靠学费办学。限于我国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民办高校不可能采取高收费来增加学校经费,目前除举办者投入和收取学费外,差额部分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和社会集资解决,这样学校的办学成本继续加大,又会陷入以贷还贷的恶性循环。发展民办教育需要探索如何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教育领域的新途径,其中给予举办者合理回报和进行营利性学校试点不失为有效的尝试手段之一。

(三)民办高校生来具有向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挑战的传统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在教育的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办学宗旨指导下,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这是在民办高校起步阶段的一种态势,水平很低。今后民办高校的发展需要实现三大突破:一是产权归属,二是合理回报,三是扩大融资。民办高等教育如果进入资本市场,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联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筹资难、管理难的困惑。举办营利性学校试点,一是可以很好地解决产权归属,使产权明晰化,调动投资方增加投资的积极性,并保障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可以解决多年来虽有规定但无法落实的“合理回报”问题,民办高校如果不能依法解决合理回报,那么现行的办学之路将会越走越窄。民办高校的举办者不失改革的勇气和智慧,面对困难更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和谋略,但政策上要为他们松绑,实践中要为他们护航。

(四)社会对营利性学校有了初步认可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进行营利性学校试点,是对民办高校可以营利这一敏感问题的初步肯定,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事实上,营利性与公益性二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教育的公益性并不必然排斥营利的存在,公益性涉及的是价值的取向,营利性涉及的是行为的结果。如公共交通事业,文化艺术事业、医疗卫生事业等,也都可以营利,但并不否定其所具有的公益性质,一定的营利有利于公益性事业的持续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性和私立性特征,确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地位,有利于使出资人更具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办学过程也更具责任心和自信心,这些反而是非营利性学校所欠缺的原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界对营利性学校的认识不断深化,认可度不断提高,“新东方”、“安博”、“学大”、“环球雅思”等教育集团即为典型的营利性学校,它们不仅创造了极好的社会效益,赢得很好的口碑,深受广大学员的欢迎,同时还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营利性学校从社会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并把部分收益返还投资者,这一运行模式已取得较大成功。只要思路正确、方法得当、管理规范,营利性学校是受欢迎的。现在群众对一所学校好坏的评价已经从最初的依照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来加以区分转变为以学校教育质量好坏来区分。决定一所学校是否被社会认可已经不是看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而是看它能否为社会成员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许多高质量的名牌中小学,都是高收费的,本质是营利性的,但群众认可,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已普遍存在。

(五)行业、企业及个人蕴藏着大量的社会资金期盼进入教育市场

从我国国情出发,由于民间资本不雄厚,相关政策不配套,愿捐资办学的人为数极少,绝大多数的人想通过投资教育产业获得回报,即营利。《民办教育促进法》提出的合理回报,本质上是对营利行为的肯定,体现了立法者的创新与突破。近年来社会投资教育力度有减无增的事实,与合理回报没有落实密切相关。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一次调查表明,只有10%投资办教育的机构或个人是出于公益性目的,90%是要有回报营利的。通过立法,确定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办学投资不属于公共财产,可以被投资者转卖、转让或用于担保抵押,办学过程照章缴纳相关税费等,其结余部分可以用于个人分配或返回投资者。目前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经费不足,民间又有投资教育但要求取得回报的极大热情和实力,只要政策到位,运作良好,制定合理的资本投入的回报比例,规定教育经营利润的流向,通过红利和股息等方式获得收益等,必然会受到社会、政府、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和肯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五、进行营利性学校试点需要解决的若干政策与思路

进行营利性学校试点,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众多行政部门、社会各界、民办高校、家长学生的方方面面。首先是政府的态度要明确,立场要坚定,政策要配套,要修订完善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确立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组织分类、设置标准、资格认证、筹资体制、运行管理模式与举办者的财产关系、权力关系、税收制度,建立和健全各项配套制度等,明确举办者有自主选择进入或退出举办营利性学校或非营利性学校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并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允许资本市场向民办高校开放,包括信贷业务、证券业交易和风险投资为主要内容的货币流通中介场所,改变目前民办高校融资形式过于单一的现状。允许民办高校广泛吸收国外资金、港澳台资金,社会大中型企业以及个人资金,通过参股形式筹措办学经费。国家及地方设立的民办教育专项资金也可以为营利性高水平的民办高校提供支持,通过政府参股等形式鼓励支持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

三是成立教育投资集团。营利性民办高校作为经济组织,必然蕴含产业组织的理念和思想,遵照产业发展规律和企业运作规律运行,同时又必须尊重教育规律。成立教育投资集团,进行资源评估重组,以最强的实力推动学校上市,随着试点的成功再逐步扩大试点院校数量和范围。在一定阶段不排除吸纳一批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为解决这类学校的办学难提供一种积极的选择。教育投资集团除由企业组建外,也可由数所民办高校在自愿原则下联合组建。它们有办学的经历和基础,适应性会更强。

教育投资集团经过资产评估公司对现有学校资产进行评估理清,明确创办人的投入、社会捐赠、现有债权债务、滚动积累等各部分的比例。在此基础上吸引一批大中型企业、事业及个人的资金注入集团,以此作为集团上市的基础。

四是认真组织调研。开展营利性学校试点是一项涉及突破现有国家政策的积极探索,需要广泛进行政策研究和市场研究。一方面要吸纳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国内已上市的教育集团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广泛获取与民办教育相关的11个部委的意见,力争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特别是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要达成共识,结合我国现有政策允许的空间尺度,积极寻求适合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尽量减少失误,争取试点成功。

目前,我国开展营利性民办高校试点,不可一轰而上,也不可急于求成。拟在以下范围首先选择进行:一是新成立的民办高校。这类学校因无历史包袱,有利于从一开始就按新体制、新机制运行,矛盾少,成功率高。二是新转制的民办高校。这类学校多从独立学院转设而来,在此期间必然要进行财产清理,学校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提出进行营利性民办高校试点,少走弯路。三是由教育集团举办的学校。集团办学一般实力较雄厚,亦有经营意识和营利倾向,操作过程可以充分借鉴办企业的经验,试点风险小。四是高等教育机构。今后凡是举办如“新东方”一类的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上可按营利性学校对待。它们可以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自身灵活的办学机制,创造性地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探索举办营利性学校的经验,以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办学历史较久,多以滚动发展成长起来的民办高校进行营利性试点要持谨慎态度。这类学校积累的资产大多属于公共资产和准公共资产,要梳理清楚举办者投入的资产、滚动积累的资产和国家投入的资产(含依靠政策优惠形成的资产)较难,且在办学过程中这类学校一直按公益性、非营利性学校进行宣传和运作,若突然对外宣布改为营利性学校,社会形象会扭曲,且会对整个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回首我国30年来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历史,是一部不断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行营利性民办高校试点,虽有一定风险,但值得去探索,也必须去探索,唯有此,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才能永葆发展态势,再创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8][9][11]王伟,美国营利性教育机构制度环境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40,141,146.

[2]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8.

[3]袁振国,发展我国教育产业政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3.

[4]资料来源:NCES,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2008.p391.Hnp://nces,ed,gov/programs/Digest/d08/tables/dt08—265.asp?refelTer=list

[5]文东茅,走向公共教育:教育民营化的超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9.

[6][12]刘建银,准营利性民办学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8,126.

[7]DanielC.Levy.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J],国际高等教育,2009,(1).

[10]金子元久.转型期中的日本私立大学:特征、危机与未来发展方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2):81.

[13]劳凯声.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教育研究,2003,(2).

[14]胡卫.民办学校的发展与规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1.

上一篇:小鹅露西 第6期 下一篇:美国公共财政资助私立高校的制度分析及其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