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生成性资源,演绎精彩课堂

时间:2022-07-10 08:05:53

挖掘生成性资源,演绎精彩课堂

新的课程改革全面开展以来,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预设”和“生成”这两个新鲜的词语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我们发现,它们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新课改下的必然产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愈发显现出师生共同成长的特性,它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它五彩斑斓、真实鲜活,它充满智慧、给人启示。而这一切,都源于课堂要素间的动态生成演绎出生命的活力。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在实施预设时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予以成规,为动态生成而教;生而创新,为课堂创新而教,才能创造出智慧的课堂。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的几种做法。

一、“错误”引出美丽

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教学始终,它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教3+2=5的老师是合格老师,教3+2=?的老师是好老师,而教3+2=6的老师是优秀老师!”显然,这位教师的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教学思想:在教学中随时可能发生的“错误”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它可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起学生的探究心理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自然不失为课堂上可充分挖掘的重要动态生成资源。

在教学《秦兵马俑》时,我让一位学生起来朗读第二小节。朗读中,学生把“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这句读成了“走进大厅,人们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仅仅一字之差,改变了句子的意思,但没有逃过其他同学的耳朵。于是,其他同学纷纷说道:“读错了,读错了,是‘无不为’。”朗读的那位同学顿时面红耳赤。我一看,随即用手抚摸着他的头说道:“其实啊,这位同学是故意读错的,他是想提醒大家注意这个双重否定句的表达效果。”窘迫的学生立刻微笑着坐下,同时,我说:“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进一步追问:“那么人们为什么被兵马俑恢弘的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深深地折服呢?请大家读读课文,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体会到课文语言文字的准确、精妙。

二、“差异”展现个性

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就是要将这种差异视为一种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在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我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学生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遭受重重打击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由个体的差异性决定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这样的语文课,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显现出生命绚烂的光彩。

三、“异音”呈现独特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思维活跃,经常会有“异言怪举”。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是牵着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跑,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顺势挖掘?实是挑战教师的理念与智慧。

我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安排相关想象练习:“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的欣喜若狂的情景。”“读一读5、6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想象练说:当宙斯得知普罗米修斯把火种带给人间时大发雷霆,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普罗米修斯经受折磨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等等。学生在获得情境体验后思维被激活了,对文本内容的探究一发不可收拾。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甲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普罗米修斯触犯了天规,宙斯严惩他,但是我觉得普罗米修斯并不感到痛苦。”这与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显然是相违背的,但这位同学立即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有其合理成分――普罗米修斯受到折磨,但是他想到自己为人类偷取了火种,受到惩罚,他是甘愿的,他愿意为人类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点痛苦算什么呢?如果教师全盘肯定或不置可否,必然会引起学生价值取向的迷失;但如果断然否定的话,就不仅失去了一个极好的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意义的机会,而且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孕育着多元化观点的萌芽无情掐断。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一方面剔出其错误成分――普罗米修斯感觉不到痛苦是不现实的,加以因势利导,一方面淘出从中迸出的“金子”――敢于突破定性思维:将自己所体会的普罗米修斯不畏、坚贞不屈、为人类造福的思维境界,充满了真情实感。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评价人物的思维方式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学习精神,并加以细心呵护,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四、“偶然”如此美妙

在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很多老师将这些偶发事件视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如果换一种视角,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就能让课堂柳暗花明。例如:一日下午,语文课上一半时,万里晴空突然乌云密布,天越来越暗。安静上课的学生骚动起来了,眼睛不时瞟向窗外,并传来了窃窃私语声。显然这时如果整顿纪律再讲下去,那么效果肯定不佳,干脆停下来让学生做作业或读课文也不是好办法。这时我不气亦不急,却顺水推舟,停下课与学生欣赏起窗外的景象。我兴致勃勃地一会儿指点学生注意这儿,一会儿提醒学生观察那边。天空一声霹雳惊天动地,许多学生吓得叫起来。我又让学生观察这些同学的神态、动作。一场暴雨哗哗地下,操场、树枝、远山、房屋等都成了观察的对象。暴雨很快过去了,我叫同学站起来讲讲这场暴雨,学生发言热烈,讲得头头是道。一会儿下课了,我不慌不忙地布置作业,结合动态静态描写作文训练的片断练习――《暴雨》。第二天作业交上来,效果出奇好。聪慧地利用偶发教学资源,能让危机化为美妙的教学良机。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我们要善于挖掘广阔的教学空间,精心呵护课堂中不断闪现的生成性资源,巧用、活用、会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就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会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受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才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研究,2008,(6).

[2]江苏教育,2008,(1).

[3]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07.12.

上一篇: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下一篇:让传统文化注入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