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

时间:2022-10-01 10:38:36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几年的实践使我感到,要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创新。所谓“再造想象”,就是根据语言的表达或条件的描绘(图样、符号等),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活动,它是语文教学中常见而又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想象活动。学生较好地具备了这种想象能力,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一、通过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表象

1.引导学生精读优秀诗文,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充实表象,并使之在学生头脑中有深刻而完整的印象。如学了有关流水描写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黄河远上白云间”,等等,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和景物,并形成对水的各种表象的印象。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因为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所以可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

2.布置课外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去直接感悟实物形成表象。如写小作文《梅》,先告诉学生梅的性格,如高洁、凌霜、傲雪等。再让学生比较陆游《卜算子・咏梅》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和《卜算子・咏梅》词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所表现出的梅的不同个性,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借梅抒情,何以如此不同?其中极为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思想感情不同,因而对梅的表象也就不同。最后布置学生进行课外观梅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写出自己心中的梅。

二、通过语言训练增强学生想象的表达力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着形象形成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语言,就会像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学生的想象将永远停留在直观、表面的水平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切实抓好以下两点。

1.教学用语准确、生动。教师准确、生动的言语示范对学生语言训练起着重要作用。如分析一篇洋溢着细腻情感的散文,我通常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全文,以声音来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领略其语言美,品味描绘的意境,再加以分析。对于某些难以用语言描绘的抽象材料,我尽量运用贴切的比喻、比较,使语言形象化,帮助学生准确、轻松地理解讲课内容。

2.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所想象的描述,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如在教《沁园春・雪》时,要求学生根据词中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祖国北方冬天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同学这样描绘:祖国的北方,到处是寒冰封地,大雪纷飞;绵延不断的高山被雪覆盖着,登高望远,雪中的群山,好似一条条银蛇在翩翩起舞;被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上的丘陵,从高处望去,好像银白色的象群在奔跑;大山、高峰挺拔耸立,好像要和天空比高低;等到雪后天晴之时,那火红的太阳照耀着白雪铺盖的大地,阳光冰雪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娇艳壮丽……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而提高了想象的水平。

三、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表象重组”,形成想象的能力

想象不是表象的堆砌,而是按表象的自身规律“重新组合”,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从观察入手,进而分析,再进行想象。如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一幅画面:一位小姑娘趴在地上聚精会神地看几只蚂蚁和一只瓢虫,发挥想象,写一篇童话或者故事。先要求学生仔细看清蚂蚁的数量、队形和走向,然后启发学生设想蚂蚁与瓢虫之间将会发生什么事――爆发一场殊死战斗,战斗的结果一定是孤单的瓢虫不敌越来越多的蚂蚁,成了蚂蚁的盘中餐。还可以想象蚁群凯旋、庆祝胜利和饱餐的情节。学生激发了兴趣,想象丰富,写作起来便得心应手。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并创设情境,提供联想线索,促使学生进行想象。

上一篇: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下一篇:倡导自主学习,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