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揭秘与保密

时间:2022-07-10 08:01:07

网络时代的揭秘与保密

伊拉克巴格达,美军某驻地。留着时髦短发的22岁的陆军情报分析员曼宁戴着耳机摇头晃脑地走进军方信息室,他手里拿着几张空白CD,嘴里哼哼唧唧,像一个十足的网络音乐爱好者。他打开电脑,和这里休闲时的其他士兵一样,来这里上网聊天、下载歌曲。不一会儿,他喜欢的歌词出现的显示器上,他一边哼唱,一边下载,他的电脑开始刻录。不过,他刻录的不是普通流行音乐,而是美军阿富汗战争机密情报。

谁也没有留意他,直到2010年4月,知名泄密网站“维基泄密网”披露了一段关于驻伊拉克美军从直升机上向地面人群开枪射击的视频,他的行为才引起了军方情报人员的关注。

惊天泄密

虽然它的使命就是公布秘密,但这一天它公布的材料的密级和数量让世人震惊。7月25日,维基泄密网推出惊人之举,网站提供了长达20万页的9.2万份美国军方机密报告的大部分,供人下载。

同时,这些文件还送给了一些世界性的大报,如英国的《卫报》、美国的《纽约时报》和德国的《明镜周刊》,让它们刊登。

这被认为是美军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泄密事件。这些泄露的文件可以说是美军在阿富汗的军事决策记录簿,主要是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由驻阿美军及情报人员撰写的报告。泄密资料表明,早已取得可追踪飞机热能的地对空导弹,而美军对此极力掩盖;美国官员怀疑巴基斯坦情报部门,多年来一直向等阿富汗武装组织提供协助以及的路边炸弹袭击愈发频繁;文件还记录了144起由北约部队造成的滥杀、误杀平民事件,共造成195名平民死亡、174人受伤;美军如何组织秘密“暗杀或俘虏”某名册上的领导人等等。这些涵盖了奥巴马出台阿富汗新政策之前的2004年到目前的重要机密文件。

此外,这次泄漏的文件中多次提到了巴基斯坦情报局前任局长哈米德・古尔。其中一份文件显示,他是的坚定支持者,曾于2006年派人袭击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7月26日,网站创始人之一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在伦敦召开新闻会。这位澳大利亚记者当然知道传播学准则,他手持一份相关内容的英国《卫报》,上面整版大幅美军士兵的照片让人触目惊心。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在越南战争的困局。

美国总统奥巴马27日在白宫轻描淡写地对媒体说,近日大规模泄漏的驻阿富汗美军秘密文件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有关阿富汗战争公开讨论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美国政府并没有刻意向民众隐瞒信息。这是奥巴马首次公开回应这起泄密事件。他同时表示担心这次泄密对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构成潜在威胁。

人们注意到,当天美国国会通过一份总额达590亿美元的拨款法案,其中过半款项将用于阿富汗增兵和伊拉克战场。这一法案通过后,美国国会自2001年以来给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的拨款已超过1万亿美元。

但问题并不是那么轻松。7月29日,美国防部长盖茨与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将军召开新闻会,将要求FBI介入调查泄密案。

盖茨说:“这些文件被泄露出去,对于我们前线战场的影响和后果是什么呢?它很有可能给我们的部队、我们的盟军以及阿富汗的战友,带来严重的危害。同时,它还很有可能对我们在阿富汗那个世界重要地区的各种关系和威信,造成损害。”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将军说,他对于维基解密网泄露和刊登这些文件感到吃惊和愤怒。马伦说:“阿桑奇先生可以说,他和他的消息来源这样做是出于更高的考虑。但真相是,他们的手上可能已经沾上了年轻士兵或者阿富汗人民的鲜血。”

分析人士指出,这9万份与阿富汗战争有关的美国军方机密报告曝光,对奥巴马政府将造成重大影响。

第一,美国对阿富汗政策将受到考验。美国反恐战争在阿富汗打响第一枪,开战至今已有9个年头,美国依然深陷阿富汗泥潭。正在此时,机密文件揭露出了美军在阿富汗滥杀平民、驻阿美军情绪低落、势力有增无减等情况的真实评估。美国公开宣称的关于消灭恐怖主义、建立民主阿富汗等“豪言壮语”在这些机密文件面前黯然失色。

第二,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出现裂缝。巴基斯坦是美国在阿富汗进行反恐战争的坚定盟友,但已曝光的机密资料指出,巴基斯坦一些官方势力暗中帮助。此消息一出,不仅白宫震怒,巴基斯坦方面也表示震惊。巴基斯坦国内各派势力对阿富汗战争本来就争议很大,机密文件中的一些评论必将在巴基斯坦国内掀起轩然大波,进而影响美巴关系。

第三,美国民众可能借此掀起反战浪潮,美国公众对阿富汗战争的前景将更为担忧。机密文件的曝光,让美国人立马回忆起40多年前的越南战争。上世纪60年代,当美国深陷越战泥潭时,国民也在反思战争的必要性。

第四,泄密事件可能影响美国的国会中期选举。今年11月正值美国国会中期选举。最新民调显示,有超过50%的民众对奥巴马及其团队的领导能力表示怀疑。此次泄密文件中所涉及的虽然大部分是小布什政府执政期间的所为,但奥巴马政府对阿富汗的政策在报告中也有所涉及。奥巴马团队如果在处理此次泄密事件时稍有不慎,那么在国会中期选举时将遭遇“滑铁卢”。

致命漏斗

打开维基泄密网(WikiLeaks,按原意应译为泄密网,一译揭秘网,或解密网),就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沙漏,正在泄露整个地球。这个图案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网站的宗旨。

尽管这次泄漏美军阿富汗军事报告的行动让维基泄密网闻名天下,许多人才注意到这一网站。其实维基泄密网成立于2006年年底,它的宗旨是“向全世界公布所有被组织机构蓄意欺骗与隐瞒,而不能被任何人的良知所忽略的消息。”虽然它也冠以wiki(来源于夏威夷语“快点”,后指一种网上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但跟维基百科(Wikipedia)没有关系,只是取其精神而已。

维基泄密网据称是由一群来自美国、欧洲、澳洲与南非以及中国大陆、台湾的数学家、科学家与自由思想者所创办,旨在帮助人们放心地、不怕被追踪地向全世界公布可靠的敏感新闻,推动揭露政府和企业贪腐的秘密。

维基泄密网曾获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国际言论自由监察机构“查禁目录”(INDEX ON CENSORSHIP)的2008年言论自由奖之新媒体奖。“查禁目录”新设立此奖,是为了表彰利用新科技互联网时代提升网络言论自由的机构和人员。

在技术上,为保护投稿者与网站本身,该网将使用自己独特的编程密码,同时加入自由网(Freenet)与PGP的修改版本以提供百分百的安全。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网站,网页上都是纯文字的标示和链接,不过它背后的机制大有来头。

维基泄密网经常宕机,估计是因为网站流量太大,或者是缺乏资金,而运作不下去。因为维基泄密网靠捐款营运,外界可以通过网络或是邮寄,提供秘密资料给它,然后通过一群编辑之手,过滤筛选出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在网站上揭露。这和大家更熟悉的维基百科不同。

维基泄密网的爆料者身份都是保密的,由于它所揭露的资讯,都是政府或是跨国企业不想让外界知道的,使它很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对象,因此网站在防火墙技术上,势必要下更多工夫。

据说“维基泄密”在全球许多地方都设置伺服器,假使一个地方出问题,系统就为自动转到另一个地方的伺服器。机密资料则通过瑞典、冰岛以及比利时等资讯保护法律比较周密的国家的路径进出,资料存取记录不会留存在伺服器里,政府无法追查资讯来源,这是它自我保护以及保护爆料者的方法,也是维基泄密网创办人阿桑奇毕生精力所发展出来的。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它已经成为许多政府和组织的“眼中钉”。

致力于泄密,自身却要万分强调保密。所以,有关维基泄密网的说法都有一些神秘性。它的网站上没有联系电话,也没有电子邮件地址,只有通过网上留言方式取得联系。

法律之争

年轻的曼宁看中的就是维基泄密网的这种机制。维基泄密网的确很好地保护了消息来源,但曼宁自己却暴露了身份。当他跟一名很可能是特工伪装的黑客网聊时,表白自己志在向公众披露阿富汗战争的“真相”,他花一年多时间搜集军方机密,并向阿桑奇传输这些数据。

曼宁很快就遭到逮捕,然后送往科威特监狱候审。7月30日曼宁被押回美国,在弗吉尼亚一处军事监狱看管。与此同时,跟曼宁有过接触的一些麻省理工学院的电脑高手也被调查。

与军法处置速度相反的是,美国政府拿维基泄密网无可奈何。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在参加NBC一档节目时,敦促维基泄密网不要继续公布战争秘密文件。因为公布这些文件损害美国国家安全,危及驻阿富汗美军和为美国工作的阿富汗情报人员的安全。当被问及白宫是否会采取措施、迫使维基泄密网停止泄密时,吉布斯回答:“我们只能请求掌握这些秘密文件的人不要继续对外公布。除此之外,我们无能为力。”

这种“无能为力”在别国看来不可理解,但在美国好像又是天经地义似的。因为有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神圣宗旨,言论自由得到充分保护,即使涉及军事机密这样的事,也照样如此。

维基泄密网曾张贴数份瑞士宝盛银行内部文件,指该银行通过开曼群岛帮顾客洗钱。宝盛银行否认此事,并向法院提出控告,要求关闭网站。最后,联邦法官裁决,要求关闭网站的禁令有违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主审的怀特法官本来认同银行方面的说法,直到维基泄密网的律师在庭上援引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论自由条文,怀特于是取消禁止令。

如果我们把时间放得更远一些,就会看得更清楚。1971年“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中,军事专家艾尔斯伯格把长达7000页的秘密报告外泄,这份国防部机密文件其实就是美国关于越南战争的决策文件,它共有4000页正文和3000页说明。文件披露了美国政府隐瞒越战真相的事实。《纽约时报》在得到这些文件后,经过慎重研究,最后决定以记者调查的形式,每天发6个版面,连载10天。6月13日刊出第一篇。

尼克松政府立即以触犯联邦反间谍法为理由,把报社告到了联邦纽约区法院,法院就下达了临时禁令。《纽约时报》也立即停止刊登这个内容。艾尔斯伯格把文件交给了《华盛顿邮报》,后者立即刊登有关报道。政府顺理成章地又把《华盛顿邮报》告上了华盛顿地区的联邦法院。

于是,同一性质的两个案子在两地审理。纽约法院认为这个文件是属于历史研究的,它不会影响国家安全,但其认为应该继续维持禁令;而华盛顿法院却驳回了政府的禁令要求。因此,两案上诉到不同的联邦上诉法院,最后官司打到最高法院。

在接到《纽约时报》的上诉以后,最高法院第二天就通知原告和被告同意立案,第三天就开庭辩论,最后最高法院以6:3发表了支持《纽约时报》的立场,要求取消禁令,政府败诉。9位大法官,投票结果是6:3。

按照惯例,每个法官都要撰写阐述自己立场和观点的意见书。其中最有名的是布莱克大法官关于对新闻自由和国家安全的看法,他说:新闻自由的首要职责就是防止政府的任何一个部门欺骗人民,把他们派往异国他乡,死于海外的热病和枪炮。他认为《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以及其他的报纸,由于坚持了开国元勋们清楚地看到的这一点,应该被褒奖,而不是被惩罚。他最后说,“安全”这个词,是一个广泛而含糊的概念,说它的外延不能被用来损害体现在第一修正案当中的基本法。

这是美国史上第一个不容许对新闻加以限制的案例,这个判例以新闻自由战胜了国家安全而结束,这个判决强化了美国长期以来对新闻自由的一个概念:公众的不知情才是国家的安全最大的威胁。

这次维基泄密网在得到的9.2万份文件中,还有1.省略

上一篇:宋瓷之美 第17期 下一篇:惩罚及时比刑罚严厉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