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音乐,体验音乐的美妙

时间:2022-07-10 04:20:16

欣赏音乐,体验音乐的美妙

优秀的音乐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可以鼓舞斗志,振奋精神,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同时还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古人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就是说音乐具有改变社会风气的力量。所以欣赏音乐,既可调剂精神,又可受到教育,是一种高尚且有益身心的文化生活。但是课堂上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却没多大兴趣,这非常不利于音乐文化的学习,就更谈不上精神陶冶与审美情趣的培养。鉴于上述矛盾,怎样从情境创设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成为我们课题组关注的教学难题,通过组员同探讨、共摸索,收集几点情境收获作为交流。

一、“说”背景,从潜意识中唤醒学生对作品了解的渴望之情

湘版音乐鉴赏教材第五单元第三部分《舞剧的灵魂》。教学片段:教师:今天,我们欣赏的课题是《舞剧的灵魂》。投影打出课题。教师说: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以剧情表现特定的人物和一定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音乐是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欣赏几部舞剧的选段……

学生:无精打采……

苏少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奥林匹克风》。教学片段:教师: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这次奥运会的举办实现了我们中国人多年的梦想。有哪位同学知道北京是从哪年正式申办奥运会的呢?……1991年3月,北京成立了申奥委员会,……奥运会申办成功后,北京举办了大型庆祝晚会,晚会上的压轴歌曲是由中国内地及香港、台湾等十位歌手联手激情演唱的《奥林匹克风》,这也是中国正式的第一支申奥歌曲,其中有大家熟悉的毛阿敏、那英、苏芮等。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歌曲,请同学们对自己喜欢的乐句画上记号。

学生:很开心的样子,纷纷拿出自带的笔,准备选自己喜欢的乐句。

上述两例课堂教学现象,大家自己也会经常这样设计,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片段二的流畅。学生接受教师的“说”,在自愿的心境下接受音乐欣赏的学习。学生自然角色定位在主动学习状态,主动和兴趣是好姐妹,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鉴赏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的“说”是非常有讲究的,是淡淡的描述、是机械的背读、是声情并茂的演说、是略有玄幻的设疑、还是一串串熟悉不过的热门话题,都非常值得我们每位音乐教师认真地考虑。“说”的情节很重要,“说”的情境更微妙,会“说”,很容易唤醒学生听赏的激情,要好好研究“说”。

二、“听”主题,从情绪体验中产生欣赏的兴趣

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聆听、感受、体验音乐,并产生共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听”要有侧重,中学欣赏作品若完整听下来,一般需要3至5分钟。如果直接从头至尾地听,主题乐段常常感受不深,谈不上体验的高度,长时间无重点地听容易乏味。我区中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如果采取这种办法教学,我个人感觉是在逼盲人欣赏名画,学生会很难受的。其实,每首作品都有它的欣赏中心乐句,找到最经典的部分,反复听,再设计一些可操作的听赏任务互动互补,学生还是很乐意参与听的学习的。乐意听其实就是欣赏。

苏少版九年级上册单元二《如歌的行板》旋律优美又凄凉。将13 31?誆4 3?誆2 65 ?誆21 5-?誆53 6 3 ?誆2 23 ?誆76 5-?誆设为循环播放,幻灯设问:让你记忆最深刻的是哪些音?学生边听边琢磨,掉进老师设计的“陷阱”里了。这几个音到底哪个是感动“我”的呢,学生就开始揣摩,我曾经试过播放两遍就问学生答案,出现过“没听出来”的答案。设为循环播放,学生听的机会增多,过了这个村还有那个店。本身不积极参与听的学生,在主题旋律的“干扰”下,也进入了佳境。这里,需警惕学生将音乐听赏当做思维放松的不良习惯,有设问必然要有回答,教师还要做出适当评价与鼓励。通过仔细听主题旋律,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4与7音色的神奇。学生说这是愤怒的呐喊与痛苦的哭诉的两个音。我看,这样的描述胜过教学参考书的提示。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少说多听是我们倡导的,但只听不说也是必须回避的。心理学中的“知情意”,知是知觉,情是情绪,意是意识。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称作心境,只有保持这样的心境,才会有相应的意识,这样,“听”的被动略施小计就演变为感动了。

有知觉才会有感觉,有感觉才能体现体验,让学生好好听,听好的,是我们的教学责任,学生爱听习惯的养成更是我们的收获与教学的乐趣所在。

三、“想”形象,从自由地想象再创造中获得满足

很多欣赏作品都有自己的标题,其实作品自身与标题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大关系。2010年春晚王菲的《传奇》不是因为“传奇”而红,而是王菲声音表现的艺术内涵感动了我们,好的作品遇上会表达的高手,一个新的“传奇”就诞生了。

听作品想自己熟悉的景象,把音乐的感染作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才是真正的生活音乐。据调查,作曲者很希望听者多用想象幻想欣赏他的音乐,不要求“一个模子”,欢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允许“一千个听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收编在教材中,编者配以五幅春意盎然的插图,学生就与《春之声圆舞曲》搞混淆了。插图很优美,对理解作品有一定的帮助,但就是这一提示让学生折了思维的翅膀,让音乐由3/3变成1/3。作品赞美了多瑙河的美景,1866年它是鼓舞奥地利市民振奋精神的文艺武器。而在现在课堂上,和谐社会下,它还是这么受欢迎,究竟是哪些音乐语言赋予它不朽的生命力?你能想象多瑙河的景象吗?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倡议听赏时将思维发散开来,很好地去延伸拓展,形象的匣子变成多姿多彩的万花筒,学生的感觉细胞最大限度地被激活。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就会更精彩。如果教师传播的信息停留在1866年那个时代,美妙的圆舞曲就难以表现出它的美妙了。

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美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指挥家科普兰教授在《音乐与想象》《怎样欣赏音乐》(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等论著中的“三度创造论”强调说,音乐艺术的创造是三位一体的,除了作者、演绎者以外,听众也在“创作”,因为听众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真正听懂音乐。不仅要听音响,还要听出它的内容,听出它的思想。

音乐是动听的,那是因为它是有思想的,如果把有思想的东西,通过我们的精心备课说成死的、教成死的,换成自己也觉得没兴趣。好在我们发现欣赏课难上之后,带着思考参与交流、研讨,使学生因音乐产生更多快乐。

爱因斯坦说过:“从我喜爱的音乐中所获得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比从物理老师那儿获得的东西更多。”他还深有体会地强调:“如果没有我早年接受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不投入点想象,想象力哪能得到锻炼、发展而成就我呢?”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仙林中学)

上一篇: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下一篇:让学案解放教师\带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