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地理教学的主线

时间:2022-08-29 06:19:00

如何设计地理教学的主线

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健康的学习环境,而且能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下是分层次教学具体的几个实施步骤。

一、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划分学习小组,小组的划分不能盲目地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在划分小组前,数学老师最好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对班上的每个学生做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例如,有些同学有偏科的现象,尽管在数学这门学科上成绩暂时不是很突出,但是他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却很好。所以,教师在划分的时候要进行多方面的权衡。教师如果能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更能全身心地融入孩子们的天地里面去,真真切切地与孩子们交往,那么在这个和睦相处的过程中就会熟悉孩子们不同的天性和兴趣爱好以及其他的一些弊病,这对小组的划分就会更加有利。划分组别前也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采用自愿的形式,不能强硬指派,不然的话就会使分层次教学变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起初的划分还是按照平时学习接受能力的强弱来划分,将学习好的分为一个层次,中等的分为一个层次,学习有困难的分为一个层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过程,可以极大地促进其他学生的学习上进心。但是,这样的层次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成绩差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基础相对来说较薄弱,经过几次考试后,如果学习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就会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会大大地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结果使得这些学生破罐子破摔。这样就会使分层次教学设想大打折扣。所以,老师在划分层次的时候一定要从多个角度考虑。从整体效果来分析,分层次教学的模式对大部分学生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对于少部分学生学习情况的改观,仍然还得继续进行研究探讨。

二、教学的层次划分

教与学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共同的互动,学生的情况划分好之

后,接下来的重点就落在教师的肩膀上。教学层次的划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1.要在课前做好教学目标层次划分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单入手然后再慢慢深入的教学规律,一步步地进行。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初中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数学这门学科到这个阶段会有很多转变,比如说:学生会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等等。很多学生恐怕一时不容易掌握,所以教师就应该在课前将每一堂课或者每一个教学目标都层次化。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为五个层次:(1)识记;(2)领会:(3)简单应用;(4)简单综合应用;(5)较复杂综合应用。每个层次情况不一样,所以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不一样。如,能力强的层次可以全部一次性达到要求,而次之的达到前面4项就可以,再后面的因为接受能力的有限,达到前3项就足够了。

2.课堂上需要进行分层次教学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式—求解—解释—应用”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分层模式下,真正地让学生成为主角,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如,可以结合当天的教学内容设置角色游戏。教师将要教学的内容巧妙地与情景结合,这样既可以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也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在进行角色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围绕同一个主题畅所欲言,积极地投入到这一情景中来,要将焦点集中在一个快乐的教学过程中。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过程,能力强的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与他人分享,让其他人都来一起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能力差的学生遇到问题可以让他们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样也会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使他们取长补短。

三、课后的辅导层次化

搞好教学的同时,课后辅导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课后辅导的目的主要是对当天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梳理,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如果遇到当天课堂上一些来不及消化的知识问题,反思就会起到对这样的知识的巩固作用。实在不会解决的问题,只要经教师的轻轻指点就会明白,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有益处。数学这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其中一个环节没弄清楚就得不到准确的结果。所以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需要教师做课后的辅导,让他们奋发向上,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向学习好层次努力,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课后布置作业的环节也不能忽略

如果将比较有难度的作业布置给基础较弱的学生,他们又不会做,但又非得要其做,结果只会让他们去成绩好的同学那里抄袭。这样下去对他们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一般课后的作业都有基础型和创新型的题目。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

五、课后反思

之所以将课后反思单独罗列出来,主要原因是反思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反思包含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还包括教师。而且教师更要进行反思,要想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必须不断地从教学中汲取更多的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式,同时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不断调整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也是教师应该注重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自身反思和体验的状况不同,教师应提出:“从探究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你是如何学习这节课的?”“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什么困难和问题”等等。虽然这类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是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长久下去就会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总之,分层次教学是以学生自身能力的大小为标准来划分的。分层次教学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积极性,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喜欢上这门学科,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每位教师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天秀.浅谈初中数学的分层次教学[J].神州,2011(7).

[2]吴梅.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法初探[J].学科教育,2004(8).

[3]侯禹.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思考与体会[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1(4).

(作者单位 福建省闽清县白中初级中学)

上一篇:注重数学课堂的生态调节 下一篇: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