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6 02:23:17

欣赏教案范文第1篇

教材分析:

《牧歌》是沙汉昆于1953年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作品以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牧歌》为基础发展而成。音乐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妥帖地体现了南北朝民间歌谣《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聆听小提琴独奏《牧歌》,通过视唱乐曲旋律,了解蒙古族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小提琴的音色美与丰富的表现力。3、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教学重难点:1、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旋律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2、聆听感受小提琴优美明亮的音色特点及其丰富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对蒙古族民歌的分类及特点、《牧歌》的来源及各种表现形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2、多媒体课件

一、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今天老师将要带领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旅行,你们愿意吗?那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哦。请你仔细看,认真听,通过画面和音乐感受这是什么地方?(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背景音乐蒙古长调原民歌《牧歌》)

师:谁来说一说?(蒙古族)你是怎样感受到的?(蓝天、白云、草原、毡房、牛羊等等)说说你了解的蒙古。(生自由回答,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蒙古的民歌分为几类?(长调、短调)长调有什么特点?(长调是蒙古族特有的歌曲,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长调来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怀。它高亢明亮、气势宽广、曲调悠长、节奏舒展具有强烈的大草原辽阔苍劲的气息和热情奔放的特点,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豪放豁达、崇尚自然的情怀。这些特点的形成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及蒙古族人民自由的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蒙古族民歌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骏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长调的基本题材包括牧歌、思乡曲、赞歌、婚礼歌和宴歌(也称酒歌)等。)

师:下面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说说你了解的牧歌。

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感。

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走进《牧歌》,走进神奇的蒙古音乐世界。(板书《牧歌》)

二、聆听音乐,感受蒙古音乐的魅力

1、初听音乐,设问:

首先老师将请同学们欣赏一首由蒙古长调《牧歌》改编的器乐曲,请大家安静的聆听,想一想:

(1)这首乐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2)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你觉得这种乐器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解决问题:(1)这首乐曲的速度是稍慢的速度,乐曲的情绪优美舒展。(2)这首乐曲是用小提琴演奏的,伴奏乐器是钢琴。小提琴的音色优美明亮,音域宽广,富于表现力。

2、认识小提琴,了解其构造特点和演奏姿势。

(1)出示小提琴图片,认识小提琴各个部分的名称。(2)学习小提琴的演奏姿势,随音乐主题模拟演奏,进一步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

3、学习视唱乐曲主题旋律,了解乐曲中的连音线、倚音等乐理知识,感受这些符号在乐曲中的作用,边唱边随老师划旋律线,感受乐曲的高低变化,感受曲调的悠扬宽广、婉转起伏。

4、复听全曲,欣赏由中国交响乐团部级小提琴独奏家盛中国先生为我们演奏的《牧歌》。欣赏大师的演奏,请大家边听边想:

(1)《牧歌》的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有没有高低的变化?(2)这首乐曲有没有速度和情绪的变化?根据变化你觉得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解决问题:(1)牧歌的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3次。有高低变化。(2)乐曲可分为三段,第一段速度为行板,基本以民歌 《牧歌》旋律为主题,稍作变化。舒展的节奏,低回婉转的旋律,将草原这幅美好的画卷,徐徐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第二段速度为小行板,比第一段稍快,这一乐段的情绪更为激动,表达的感情更为强烈。

第三乐段为再现段,规模有所缩减。音乐在泛音声中飘逸致远。

5、完整的聆听音乐,整体感受。

(1)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划出主题旋律在哪个音区出现,并划出旋律的高低起伏。(高音用红色,低音用绿色)(2)当你听到乐段的变化时,请举手示意。(3)听赏这首乐曲时,你的眼前展现了怎样的画卷?细心体会乐曲表达表了牧民怎样的情感?

解决问题:

(1)展示学生所画旋律线,体会旋律的悠扬宽广、婉转起伏。(2)这首乐曲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体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表达了牧民的幸福和希望。

三、拓展延伸,激感

1、唱一唱。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听到如此悠扬的琴声,老师都情不自禁的想要和蒙古族的人民一起唱起那动听的牧歌了,同学们,你们愿意加入我们的队伍吗?

出示牧歌歌词,随范唱轻声跟唱歌曲,亲身体验长调的悠扬婉转,抒情宽广。

2、舞一舞。听到同学们动听的歌声,蒙古族的人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跳起了舞蹈与我们应和,同学们,让我们也随他们一起翩翩起舞吧。

播放舞蹈视频,师生动起来。

3、赏一赏: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欢喜,这首优美的牧歌就被改编成了许许多多不同的版本,听,马头琴奏响了《牧歌》;看,葫芦丝吹响了《牧歌》;瞧,大提琴浑厚低沉的《牧歌》萦绕在我们的耳畔;听,无伴奏合唱《牧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流淌。

欣赏教案范文第2篇

1、指导学生品读欣赏生命部分(12-17),品味文章精美语句,感受语言美。

2、体会作者构思,发学生联想,感悟生命美。

3、归纳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设想:

通过欣赏,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感悟生命美。引导学生以欣赏者的心态感悟生命、品味生活的细节,延伸文本,寻求材料外的感知。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有一样东西,无论你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你是权顷天下还是一介平民,你只能拥有一次。(生命)

生命——每个人都平等的拥有一次,但每个人都可能以不同的姿态面对生命,不同的姿态将决定一个人拥有生命的质量。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命,让生命变得更为美丽。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作者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生命的?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

2、作者认为应该怎样享受生命、把握生活?你能否理解她的想法?

三、紧扣标题,分步研读

1、结合思考题1,研读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部分(1-11)。

认识死亡――亲历死亡――感悟新生

作者在这几件事中,对生命的思考逐步深入。通过的生命的深入思考,作者才开始了对生命的欣赏,思考生命是欣赏生命的前提。

2、结合思考题2,品析欣赏生命部分(12-17)

①学法指导

这几段文字,文质兼美,如何鉴赏?

归纳:读,读出感情、处理好语速、语调等;品,品味语言美;悟,

联系自我,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悟。

②交流学习

品读13-15段作者对生命中细节的欣赏

学生自由朗读、品味、共同交流。

③朗读体验,教师激励性评价。

四、拓展文本,感悟生命

通过欣赏,我们感受了到了生命之美,生命中这些小细节在作者的笔下是如此的优美,让人怦然心动。这是因为作者以一种欣赏的心态观望生命,所以生命是美丽的,生命本身的存在就是希望,生命中的那些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高尚与卑下,都是一本不同内容的书,活着,就是一首好诗。人的一生,就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片段连在一起的,那些细节,或过后忘记,或永远深刻,或不自觉地重复和些许变化,这些细节常常会温暖着我们的心,比如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片段。那么让我们一种欣赏的心态对待生命,请同学们模仿作者的手法,写一段对生命中小细节的感悟。

学生仿写、共同交流。

六、情感共鸣,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像一本书,不管它是印刷精美的豪华书,还是装帧朴素的平装本,它都只能印刷一次,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绝版本”。拥有并懂得珍惜,把一颗透明的心灵,做成晶莹剔透的风铃,静听岁月的柔美风声。

欣赏教案范文第3篇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育往往是“填鸭式”的教育,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塞到学生的大脑中,使学生的欣赏过程变成了对教师知识经验的机械复制,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的思想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毫无自主性和创新性,本来趣味横生的音乐欣赏课变成了毫无意思的政治理论课。

二、音乐欣赏课教案《春晓》进行分析

下面我们就以音乐欣赏课教案《春晓》为范例,对它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分析,来了解一下在新课程标准引导下的现代音乐欣赏课教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座位编排

本教案在座位编排上采用扇型小组式排列法,也许有些教师会对这一环节不屑一顾,还有些教师甚至根本就没有注意过这一环节,殊不知这一环节正是上好一节音乐课的关键所在。

在以往,甚至是在现在,有些音乐教师的课堂上仍存在着教师在讲台上讲,不顾学生的感受,不顾教学质量,完全凌驾于学生和课堂之上的现象。其实一切问题都源自“讲台”。一个三尺高的讲台,不仅让学生对教师又敬又怕,甚至觉得教师是遥不可及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走下讲台,尤其是在音乐课上。像教案《春晓 》中的座位安排就非常得当。“一领众围”的座位安排使学生在心理上变的轻松自在,与教师的距离也拉近了。

这样的座位安排,更有利于教师成为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并随时充当学生的“后勤部长”,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验证各种假设,体验作品。

(二)导入

有了好的座位编排,更要有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有了好的导入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欣赏课教学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为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更能让一节音乐欣赏课气氛昂然,博得满堂彩[2]。

教案《春晓》的课堂导入严格针对音乐教学内容而设计,使课堂导入建立在与所教授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唐诗《春晓》图,并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一遍彩图上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在此基础上,请一位同学讲述《春晓》的含义,并由此引出了艺术歌曲《春晓》。教案《春晓》利用对以往所学古诗的回顾,又请同学们对古诗的含义进行了描述,启发了

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5] 学生的兴趣是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有益于学生在接下来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迅速的“进入音乐”,更有助于他们用心去聆听音乐。

(三)授新课

1、简介曲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

在正式欣赏歌曲之前,先把作品的有关情况介绍给学生是非常必要的, 教案《春晓》在这个环节上设计的非常得当,它不仅对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艺术歌曲等知识点进行了精炼的讲解,而且还及时的为这个环节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加以提问,这样的设计无形中又加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我国古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5]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 是开发思维迷宫的钥匙。

2、听赏《春晓》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听觉,只有通过认真的聆听音乐,才能初步的了解并感受音乐美、旋律美、节奏美和风格美。[7]

教案《春晓》在聆听之前先有意识、有目的的根据欣赏内容给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歌曲的基本情绪是怎样的?听后有什么感受?词与曲的结合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问题提的虽然非常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使学生的思维也因此而变的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审美功能的直觉性,加强了对音乐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3、复听并小声哼唱

当然,音乐欣赏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所以在教案《春晓》中,在学生复听并小声哼唱之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物品(纸、彩笔、塑料袋、矿泉水空瓶、米、水、玻璃杯、红色皱纹纸、剪刀、小录音机、有伴奏的音乐磁带等)这些看似与《春晓》这首艺术歌曲毫不相关的物品,却在老师的问题中起到了不同凡响的作用,教师提问:“除了欣赏和哼唱之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呢?”老师在提问时,要求大家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这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4、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联系生活实际创作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适当的加入同学们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所教新课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自行创新活动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10]同时,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另一方面,教师切忌将道具推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会造成学生“活动”杂乱,动手和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适当的给他们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但也不可将教师的思路强加于学生。总而言之,教师在这个环节只是做学生的顾问,而不能代劳。在这方面教案《春晓》做的就很恰当。

5、学生分组展示表演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大师卡尔•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11]奥尔夫教学法不把理论作先导,而是让学生从游戏中探索,去尝试,去感知音乐,而教案《春晓》就从此基础上出发,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做游戏,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

三、教案《春晓》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启示

学生是审美的主题,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那些严肃高雅的音乐艺术接触较少,感到难以接受,难以理解,他们往往对高雅音乐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与此同时,他们对大量快餐式的流行音乐耳熟能详,兴趣盎然,基于这种情况,音乐欣赏课《春晓》,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来激起学生对高雅音乐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的情绪。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的参与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其中还存在着:导入方法不够新颖,有些环节缺乏趣味性,听赏《春晓》时目的不够明确等问题,但毕竟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堂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只有正确的对待缺点,事物的发展才能有动力,有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海宏. 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J].人民音乐,2001,(5):18—20.

[2] 本书编委会. 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实用手册[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86.

[3] 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145.

[4] 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J].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8—49.

[5] 李自密.教学艺术论[J].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80.

[6] 伍新春,张军.教育理论基础[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91.

[7]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32—34.

[8] 王胜先.浅谈音乐欣赏教学[J].赤峰学报,2007,(5):158.

[9] 徐元勇. 西方音乐学构架中的我国音乐理论教育[D]. 南京师范大学,2007,全文共8页.

[10] 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4.

欣赏教案范文第4篇

2.学习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讲述,发展想象力,。

3.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树立爱护鸟的意识,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幻灯片若干(配乐朗诵散文),录音机一台、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根神奇的魔术棒,看一看它会变什么小动物?(教师变魔术)对了!是小鸟。”

2.师:“在大森林里,有许多许多大树,大树上有许多许多小鸟,小鸟都爱唱歌,小鸟的歌会落在什么地方?(幼儿想象表述)

3、过渡:“小鸟的歌真美!真神奇!让我们来听一听散文里是怎么说的?”

[放音乐1]

二.初步感知散文的主要内容。

提问:(1)小朋友,刚才听的散文的名字叫什么?

听了这首散文,你觉得怎么样?

(2)散文里你听到了什么?

过渡语:小鸟的歌会落在什么地方?那里变得怎么样,我们再来听一听散文。

[放音乐2]

三.分段感知散文内容。

教师逐一出示图片,并朗诵散文。

第一段提问:森林里有什么?大树上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

第二段提问:小鸟的歌洒向哪里?在树枝的缝隙里泻成了什么?

小鸟的歌掉在哪里?草尖结出了什么?

小鸟的歌落在地上,地上就长出了什么?

第三段提问:小鸟的歌投进溪水里,游成了欢蹦乱跳的什么?

师:“你听,森林里到处都是小鸟的歌。”

教师小结:小鸟的歌真好听,落到哪里,哪里就会变得很美、很美!

四.幼儿学习朗诵散文。

(1)幼儿观察画面,一起轻轻地念散文。

师:“我们用优美的声音轻轻地念一念散文。”

(2)启发幼儿根据画面大胆讲述来散文内容。

师:“小朋友念的真不错!下面请小朋友拿着图画纸,按着1、2、3、4的序号把这首好听的散文念出来,你可以念给自己的好朋友听,也可以念给后面的老师听。

(3)幼儿完整念散文一遍。

五.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1)讨论:小鸟的歌还会落在哪里?长出什么?

(2)师:“下课后我们把小朋友说的话,画成美丽的画,然后编进散文,好吗?”

六.结束部分。

师:“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你们喜欢小鸟吗?我们应该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做快乐的小鸟吧!”

欣赏教案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音高、速度”与其塑造的音乐形象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反复欣赏引导学生对狮王的神态与动作进行模仿表现,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受。

3.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创造力,使学生感受熟悉并表现这段乐曲。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区分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之间的关系。

2.表现狮王的动态并能哼唱乐曲的主旋律。

教具准备:课件、头饰《狮子王》动画片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通过课件创设“森林狂欢节”的氛围,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2.通过两段音乐的对比,让学生初步了解动物形象与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初听《狮王进行曲》

1.(课件创设森林场景)

师:仔细听,猜猜是谁来了?

2.揭示狮王的课题。

3.学生模仿狮王的动态。

4.带着问题进行复听。

三、复听《狮王进行曲》

1.引导学生数数狮王总共吼了几声。2.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用线条来表现狮王的吼声。3.利用狮王的脚印,引导学生再次聆听全曲。

四、再听《狮王进行曲》

1.师引导学生找出乐曲的主旋律。2.利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熟悉乐曲的主旋律。3.为主旋律编创歌词。4.德育渗透:与动物和平相处,和动物交朋友。

五、再次欣赏并表演

1.学生随乐曲表演。2.揭示曲名、作曲。

六、结束部分:伴随着欢快的节奏,学着狮王的样子到外边活动。

《狮王进行曲》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狮王进行曲》选自人音版教材四册第五课,我选择本课的原因之一是:喜欢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这样一首节奏明快、动物形象鲜明的乐曲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原因之二是: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已经引导学生们欣赏过一些有关动物的音乐主题片段或歌曲,所以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力,也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多多积累自己喜爱的旋律。《狮王进行曲》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所做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一曲。它以钢琴的颤音形成森严的森林气氛,学生有力的顿音,浑厚低沉的旋律,表现了万兽之王威风凛凛的神态和坚实的步伐,利用低音区的半音音阶模仿狮子吼叫,乐曲在狮王的吼声中结束。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表演感受音乐中描述的动物形象并能把握主旋律,教育学生爱护人类的朋友――动物,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说教法

充分利用了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森林的情境氛围,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也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实践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们学习艺术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把握了从聆听感受表现编创的主线,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感受展开充分的想象。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寻求统一的答案,最大限度挖掘孩子们的想象力和编创能力,并适时地加入德育渗透。环境的创设,宽松的氛围恰当地、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大胆地表现,做到敢说敢想敢做,不仅使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在整个音乐实践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本课时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森林之旅”而展开,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来,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符合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且使学生行为产生强大的内张力,学生音乐活动过程是自然的,投入的。教师在活动中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同学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学生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也树立对音乐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通过引导学生听一听、说一说、动一动、唱一唱、编一编、演一演等多种方式,扩大参与面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造能力,为今后更深层次挖掘音乐奠定很好的基础。

四、说过程

开始部分利用课件及语言的描绘,将学生带入到“森林王国”的情境中,此环节的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本课中以动物为主体的音乐形象而定。根据这条主线,很自然地让学生感受音乐中音区高低速度快慢与所表现的音乐形象间存在的关系,为下面欣赏奠定基础。本次音乐欣赏教学中,全曲要反复欣赏四至五次,每次聆听前都有不同的要求或提问:初听,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猜一猜是什么动物,学生们会很有兴趣,并从全神贯注的聆听中发表个人的意见。复听部分旨在解决本课时的一个有创意的环节,将吼声用线条表示出来,不但准确地把握了音乐要素,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在完整聆听两遍的基础上,利用狮王留下的脚印,形象恰当地引出了全曲的主旋律,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欣赏活动的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听到唱再到编这么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使乐曲的主旋律在学生们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并在此加入德育渗透,告诉孩子们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和动物交朋友。接下来的聆听已经到了表现的阶段,学生们在反复感受的基础上自由表演,将音乐与肢体语言融为一体,尽情表达内心的感受。在活动进行到高潮之季,适时地揭示曲名作曲,给学生们一个完整的概念,伴随着音乐的再次响起结束本次活动。

欣赏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美术教学 整合

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运用网络多媒体手段与各个学科的整合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新的模式。特别是在美术学科,它冲击了旧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美术教育缺乏直观典型性与变式的教学模式,而能够创设出真正的视觉环境,它在极短时间内信息技术的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图像、声音、活动影像信息,达到实用而完美的程度,从而使美术教学变得简易、新型,学生可以交互、愉悦的学习,它满足了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所以说,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和延伸。由此而派生的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也作为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成为了研究主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追赶时代的步伐,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融入教育改革中,已成为培养新一代具有时代特征的建设者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应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的再利用

教案年复一年的写着,美术教师多数的时间却消耗在毫无创新的书写上,有时为了应付学校常规管理检查,还不得不将教案写的八股一些、规范一些。另外,在教案本上写教案,往往一个学期结束了,教案也旧了,来年要上这一堂课,多数教师也不会去翻找旧教案,还得按照书写教案的要求标准再重复劳动,造成原有资源的浪费,而用电脑写教案具有可以随意增添、删除,存贮容量大的特点,它能很好地保留原教案里教学的精华,删除自己认为不太满意的地方,增加更合理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到教案中,特别是美术课需要备一些范图,在电脑上进行绘画和图画资料的插入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教师的劳动就从过去的反复爬格子,不断的书写转化为以提高教学效果的创造性劳动中来,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设计教案,查找资料上,大大节省抄抄写写无谓的劳动。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共享网上信息资源

过去教师书写的教案相对封闭,所开发、应用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往往就是教参之类有限的几本书,虽然也可以去图书馆找资料,但是中学教师繁重的工作量,图书馆资料的难找和不全,倘若不是很重要的课,如公开课、汇报课等,很多教师一般很少去书店、图书馆找资料。而用电脑书写和管理的教案,只要一根电话线,我们就能很快地进入因特网神奇的网络世界。我们可以登陆相关网站看看同行的教案、论文,下载美术教学所需的图片资料并以他人的教学经验启示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在诸多相关信息的不断碰撞中,构架起开放的教学模式。我们还能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拓宽我们的教学空间,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这对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提出的打破过去过分强调学科中心原则,提倡知识的综合性、兼容性、应用性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以往要上一节美术欣赏课,使教师最头疼的是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搜集有关的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而课堂效果又如何呢?往往是教师讲得声嘶竭力,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兴趣索然。在这种状况下,美术欣赏课就变得可有可无,有时干脆就不上,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而现在,鼠标轻轻一点,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比如:《邮票设计》这一课,我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制作了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邮票欣赏资料,给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既对自己的创作有新的启发与尝试,同时还使学生了解到了邮票的历史背景,等等。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使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所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乐、动画、色彩、视频图像等相关的信息,为教学提供迫真的表现效果,使枯燥抽象的美术欣赏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最主要的是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培养创造性思维

传统美术教学以单纯的技能技巧的为目标,而现代美术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文化层面的学习、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课堂教学媒体化。在美术教学中介入美术软件,将课堂教学媒体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美术软件的出现,方便教师在教学中迅速表现美术的知识点。在教学中,电脑知识美术化,美术知识电脑化,即学习美术图形处理、绘图等软件中渗透学习电脑知识,美术基础知识的使用可以电脑软件处理图形的方式来实现。

(二)学生学习数字化。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导学生运用绘图、图片处理等软件进行表现生活的创作。让他们用电脑来表现美术作品,表达自已对生活的体验。对于电脑美术教学的检验可通过电子绘画、个人网页比赛或展示等形式来体现。

五、结语

欣赏教案范文第7篇

哪些做法有助于中学语文教师锻炼自己,培养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技能呢?

第一步,慎用现成教案设计,让自己的语文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

现今市面上有许多《优秀教案》《名师教案》,但这些教案对正在备课的教师而言,只能作为参考,完全的“拿来主义”会让整堂课变得拙劣不堪。因为不同地区的学生素质不同、知识掌握情况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如果都用同一份教案,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别人的教案只能用来借鉴和参考,要使教案贴近课堂实际,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需要每位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案,教师需精心安排教学步骤,巧妙设计教学内容,使用适当的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这样设计出的教案才最适合本班学生。最有针对性的教案,才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和谐融洽。笔者在教学之余也喜欢翻看魏书生、于漪、余映潮等特级教师的教案设计、教学实录,最喜欢的是余映潮的教案设计,我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散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课文时,就借鉴学习了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思路,但又无一例外地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了很多调整。事实证明,我重新设计的教案更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想,如果语文教师对每篇课文都能精心准备,将自己的个人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何愁不能做到课堂上行云流水般的顺畅。同时,教师对每篇课文反复思考,仔细斟酌教案设计的合理,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提升了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对教材的把握能力。

第二步,不一叶障目,要把握全局,注意语文知识点的归纳和语文教学过程的连贯,形成独特的单元知识体系

初中语文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教材的编排者就是按这个知识体系,把各个知识点分散安排在各册课本中,以知识点为纲统领一篇篇课文。这便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整体教学,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目有全局”。每篇课文不要面面俱到,因为这样做,反而会面面不到。待讲完一个单元、一本书作时后,恰是点点都有,点线构成一张网,既节省了时间,又突出了重点。因此在处理教材时,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全局,将分散的知识点归纳整理成完整的单元知识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保持知识点的连贯性。

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非常茫然,“学习了一个学期,但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有什么收获却真的不知道”,这种现象其实与教师的授课有关。教师一叶障目,只盯着一篇课文的内容细嚼,却不注意对课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不注意此篇文章与下一篇文章在知识点上的联系,使一个单元内的课文之间在教学过程中互不联系。不能相互辅助、相互印证,是造成学生学了语文却感觉没有学的原因。

如果教师注意从整个单元的角度对每篇课文的知识点及时归纳、合理安排,效果会完全不一样。以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的课文《沁园春・雪》《雨说》《蝈蝈与蛐蛐》《夜》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了单篇课文后,完全可以从单元的角度,给每篇课文安排一至两个知识点重点讲授。重点讲解的知识点不宜贪多,知识点少,学生记得牢,印象会更深刻。

教学《沁园春・雪》,可学习“词的特点与分类”及“欣赏诗词的方法――联想与想象法”。《雨说》可要求学生用第一课所学的“联想与想象法”欣赏本课第五、七、八小节的意境以巩固前一课所学的知识点,然后重点讲解诗歌的朗诵方法。《蝈蝈与蛐蛐》则要求学生用从《雨说》学到的朗诵方法朗读,并引导学生了解写景诗常用的五种写作手法。学习《夜》时,则可综合运用前三课的知识点,要求学生用《雨说》学到的朗诵方法尽情地朗诵,运用《沁园春・雪》中学到的欣赏意境的方法,欣赏诗歌《夜》;运用从《蝈蝈与蛐蛐》中的写景方法,分析《夜》在描写景物方面的特点。

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带领学生欣赏了四篇优美的诗歌,还重点学习了四个语文知识点。这种把握全局、螺旋上升的教学设计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步,重视教学反思,拥有自己的教后记录本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法,如果每位教师都能注重教后的反思并及时记录,就相当于拥有一本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教学宝典”,这将极大地增强教师的实力与驾驭课堂的能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后记录本可记下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成功的教学,体现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思维,说明教师以恰当的方式设计了教学环节,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它可能是上新课时一个巧妙的突破口,可能是将课文化繁为简的好构思,可能是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等。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教学后记,这些教学后记中的每一篇,都将成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垫脚石。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力求准确完美,但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超出教师预想的地方或疏漏之处。不管是哪方面的情况,教师都应积极从主观上找原因,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这些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成为前车之鉴,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欣赏教案范文第8篇

首先,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公平的含义:从早期,你大概就有了很强的公平或不公平的观念,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然而,公平是品格六支柱中最难定义清楚的一个支柱。[1992年,美国的民间组织约瑟夫森伦理研究所在科罗拉多的安斯芬(Aspen)召集了品格教育研究会议,发表了《安斯芬品格教育宣言》,提出了六个核心道德价值,即品格六支柱:诚信、尊重、责任、公平、关爱、公民义务。]人们往往简单地把有利于自己的决定看做是公平的,而把不利于自己的决定看做是不公平的,只有一件事情是清楚的:公平经常是一种感觉。虽然一些决定明显是不公平的,公平的选择通常不是一种。为了保证选择对尽可能多的人是公平的,做出决定的程序规则应当为所有参与者知晓,每个人都应遵循这些规则,每个人必须在这些规则之下得到同样的对待。公平是:公平地对待所有人;听取别人的观点,试着理解别人的情感和话语;在做出决定之前,考虑所有的相关情况,包括相反的观点;不偏不倚,在做决定时对所有人使用同样的标准、规则;纠正自己的错误。公平不是:利用别人的错误和无知,获取超出自己公平份额的利益;让个人喜好、偏见或别人的感情影响决定。

然后,进行公平训练。训练步骤大致如下:第一步,选取一个发生在家庭中的故事编成剧本,该故事共有5个角色,分别让5个学生扮演。第二步,把参与者分成5个小组,5个演员分别为每一个组的组长,每组发一张问题表,要求按问题表回答问题,并改进剧本中涉及本组演员的内容,以便更加公平。第三步,要求每一个人于本周在家里做一件更加公平的事情,把自己的打算告诉同组其他人。第四步,根据参与者改进的剧本重新表演。

最后,教师总结:你们做到了!你们为这些家庭发现了一些公平。就像我们希望被公平对待,我们需要对其他人显示公平,我们可以通过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做到这一点。倾听别人的意见,理解别人的感情,考虑所有的情况,同样情况适用同样规则。

[赏析]该教案短小,但却包含着很多的教育原理、技巧,对这些原理、技巧的运用也很得当。

首先,确定学生内心中的品格生长点。

要由内打开改变之门,必须首先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找准品格生长点。该生长点是一个由相应的观念、情感、意志组成的系统,它是过去认知活动的结果,又影响着未来的认知活动。从影响认知活动的角度看,该品格生长点也可称为品格认知图式。认知图式(Scheme)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特指对信息客体的认知方式,它制约着主体对信息客体的选择、整合和理解。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认知图式对当前的学习内容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图式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外来信息的不同理解和态度,外在的教育刺激有可能被内在的认知图式吸收、同化,甚至引起内在图式的顺应改变,也有可能遭到内在图式的拒斥。

品格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从被教育者的意识世界中找准相匹配的品格生长点或认知图式,并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相匹配的认知图式有机地联系起来。本教案选择的戏剧故事是发生在家庭中的,这并不是偶然的,编写者们提出的其他训练途径中也包括一些与家庭有关的活动,给人的印象是特别注重联系家庭。本教案的主题是公平,而公平体现在许多的领域,编写者为什么要重视家庭公平呢?如果考虑到该教案适用的对象就清楚了,该教案适用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时期,对家庭的依赖还比较大,但独立意识渐强,孩子开始“不听话”,厌烦父母决定——孩子服从的关系,追求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家庭关系。也就是说,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一方面主要的人际关系还是家庭关系,有关家庭公平的阅历多、感受深;另一方面特别关注家庭公平,有强烈的追求家庭公平的愿望。这样就形成了与公平教育相匹配的认知图式。以该图式为教育的生发点,避免了“德育和学生的需要相隔离”现象,解决了“动力缺乏”的问题,并且这样的话题与11~13岁学生的意识发育水平相适应,因而学生也能够讲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改变之门是否能够由内打开,被教育者的动力和能力是两大关键因素,由于本教案找准了匹配的认知图式,解决了动力和能力问题,为改变之门的打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为了帮助被教育者打开改变之门,本教案采取了四个“助产术”式的措施。

第一,戏剧体验。通过上述教案的安排可以看出,教师讲授的时间是5分钟左右,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让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分组讨论,再进行表演。戏剧表演实际上是对生活的一种模拟,通过模拟,把生活搬进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从特意安排的准生活中得到体验。所以,该教案采取的主要教育方法是以体验求修养。这很符合求善课程的特点,求善课程与求知课程的重要不同之处在于,生活体验的作用很大,而讲授的作用很小。为什么体验出道德呢?人之所以会有道德是因为人有属群性、感通性,属群性决定了道德的必要,感通性决定了道德的可能,而人的属群性、感通性都是在体验中得到提高的。值得一提的是不良的体验也会弱化、毁灭一个人的道德,这是因为不良的体验会弱化人的属群性、感通性。

第二,讨论发现。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阿道尔夫·第斯多惠指出:“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在本教案中,编写者通过安排戏剧表演为学生提供发现的土壤,通过安排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发现的途径,在总结时为教育者安排了画龙点睛的台词:“你们为这些家庭发现了一些公平。”其实,这些公平一般是教育者已经知道的,那么为什么不安排教育者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这些公平,而要让学生自己花费很长时间发现这些公平呢?发现法有以下优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除此之外,对于思想道德类的教育而言,还有一些优点,如:他人讲出终觉浅,往往成为耳旁风,即使背过,一般也仅仅是作为别人的观点背过,而自己探索感受深,可以直接产生出影响自己行为的自己的知、情、意。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第三,教师控制。该教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表演、讨论。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精心设计的,是有控制的主体地位,不是放任自流。为了使整个课程紧扣主题,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该教案安排教师在一开始讲解什么是公平,在末尾总结公平的内涵,在中间组织改进公平的活动,这就使得主题鲜明突出。中间的学生练习活动是很关键的,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探索,这些固然是必要的,但这样做就有可能偏离主题,比如,教师计划教的主题是公平,但学生自己探索的结果可能是“世界上不存在公平”或“弱肉强食”。好的教案应该保证不偏离主题。在上述教案中,编写者们以家庭关系为学生的探究对象,并且给学生安排的任务是改进公平,这样的安排实际上把学生约束在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方向上。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是以家庭关系为探究对象,而是以国家关系为探究对象,安排的任务不是如何改进公平,而是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就有可能事与愿违,偏离主题。

第四,欣赏激励。在本教案中,用了“你们做到了”这句话表示对学生的欣赏,并且用了感叹号,这意味着教师要用强调的语气说这句话。按照一般的常规,先有被欣赏者的表现,后有欣赏的语言,即行为在先,评价在后,把欣赏的语言写在教案中则意味着评价是预定的,在还没有看到学生的表现之前就确定要予以欣赏的评价,似乎欣赏是教育者的义务,是唯一的选择。为什么要如此强调欣赏呢?威廉姆·詹姆斯深刻地指出:“人性中的最深法则是渴望被赏识。”

欣赏教案范文第9篇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阅读教学内容过于限于课本内容

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学生的阅读面比较狭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大多以课本内容为主,缺乏多样化,这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加之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教学需要,以统一的思路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分析一统天下,未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文章的情境,领悟作者当时所要想表达的情感。例如分析一篇文章,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完整的情节“肢解”为若干部分,要求学生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掌握好,把一些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和自学能力的形成,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教学手段局限于课堂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普及,现在的教学手段也由传统的教学逐渐向多媒体教学转化。受初中教学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当然,课堂教学可以发挥其成本小、面广的优势,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课堂教学不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发挥阅读教学的形象性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阅读教学教案缺少创造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有些初中语文教师过分依赖网络,教案的撰写和设计大多数是参照网络上他人设计的教案。相对于自己独立设计的教案来说,这些教案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有些教师不做精心选择,全盘照搬他人的教案。网络上有些教案看起来完美无瑕,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一一设计好了。可是,再好的教案到了不同的班级并不具备可操作性。作为教师,必须考虑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必须考虑真实课堂的复杂性与差异性。现有很多的教案往往会束缚学生全身心地去阅读,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文章所描写的意境。这既不利于阅读教学,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也是背道而驰的。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采用多种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除课本内容外,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学生感兴趣又符合课程要求的课本之外的一些阅读内容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再现文章的情境,以补充学生原有经验的不足。例如朱自清《背影》中那份眷眷的父子深情,《春》对生命的追求,对生命的感悟等。因此,用平稳、舒缓的语调读出感受那恬静、清丽、和平、愉悦的柔态美,在美的感受中理解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和浓浓的父子之情。吟诵《海燕》,则想象那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起浪涌,海燕振翅高翔,搏击风云的壮阔场面,从而感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深层含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热情高涨,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二)根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门艺术,模式是多种多样和灵活多变的,可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对象和条件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设计,选择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型:如朗读课、文学欣赏课、活动课、辩论课等。当然,课型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内容、形式都很精美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朗读课、文学欣赏课;面对逻辑性强、论证严密的文章时,我们可以采用思维训练课、辩论课。但不管何种课型,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和激发学生,用心灵感悟作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

(三)精心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欣赏教案范文第10篇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在这一个月的“蓝青结对”时间里,我在我帮扶的新老师身上感触最多的就是两个字--激情,何谓激情呢?也就是对于教育事业的激情,对于学生的激情。

记得她第一次把教案给我看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这个女孩子身上的那股子认真劲儿。也许你们会说新老师不都是写详案嘛,大家都一样,你凭什么就说她更认真呢?你们不知道,她开始的教案并没有写在教案本上,而是写在了草稿纸上,a4的纸整整写了5大张,她给我看后我给她提出了需要修改的地方,原本我以为她再给我看修改好的教案时应该是写在教案本上了吧,但是她还是没有,她仍然写在了草稿纸上,你们知道她什么时候才写到教案本上的吗?她是直到我对她的教案满意了,没有挑剔了,她才写到教案本上去的。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却让我感到了我们新老师身上那份对于教育事业、对于学生的激情。

刚刚她提出了一个怎么对学生更好因材施教的问题,我想这不仅是她有的困惑,可能在座的新老师都会有这样的问题,现在我就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美术不同与其他学科,它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动手动脑能力,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你所教的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由于孩子的天性对于绘画来说,普遍都有兴趣,你刚刚说有的小朋友一节课的内容,他一下子就掌握了,有的小朋友却要花上比教学计划规定的更多的时间,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就是个人对美术绘画的悟性问题。人的手伸出来,手指都有长短,那就更何况是学生呢?我们现在使用的美术教材,它的着手点比较多,同样一节课,教师备课的重难点角度可以有所不同。不同班级,兴趣和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教材下功夫,教材给我们美术教师提供了有弹性的备课空间,难易程度可以由教师根据各年级各班的个别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同一篇课文,a班的孩子喜欢绘画的表现形式,b班的孩子动手能力强,手工制作是他们最爱,这样,教师就可以因材施教了。其实,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已经不在是注重让学生学会画什么那么简单了,现在的美术教育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最好是能表现出生活中的美。让他们喜欢上美术学科才是最重要的。

希望我的发言对你以及在座的所有新老师有一定的帮助,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有更大的提高。

上一篇:秋天教案范文 下一篇:玩具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