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2-12 02:31:27

欣赏的作文

欣赏的作文篇1

论文摘要:表象有其独特的特点,具象性、概括性、可塑性、间接获得性。因其独特的特点,创作者根据文学创作 规律 把现实世界里丰富多彩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塑造出丰满、形象各异的文学形象。表象的存在也是读者欣赏的基础,在文学欣赏中,读者只有借助于头脑中固有的表象,才能将文学作品呈现给我们的奇异美妙的世界还原成一个形象生动的审美世界。表象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表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文学创作和欣赏就其过程而言,都是综合了多种因素,诸如作家读者的生活、经验、学识、兴趣、感知、理解等,都是各种因素经过复杂融合的过程。我们无法把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中的要素进行单一、细化、明晰的分割,形成 科学 定理、公式一样的内容。但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仍然需要从不同细小的点出发,来认识它们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更好地促进或完成文学的创作和欣赏。

什么是表象?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表象与感知种类一致,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觉表象等。表象有具象的表象和抽象的表象,它不仅是一个或几个画面,一个或几个形象,还可以是一段故事,一段情节、一种体会、感触甚至可以是一种意境、一种寄托、一种憧憬。表象具有五种形态。第一,个别表象,即是某一个具体、个别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在大脑留下的印记,它具有定性的特点。第二,概括表象,它是指记忆中某一类事物的形象。它比第一种带有概括性,带有类的特点。第三,回忆表象,是指头脑中重新浮现出的过去生活经验的积淀,如,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头脑里可以呈现出小时候玩伴的形象、自己以前住过的房间的布局及各种用品的模样等等。它是再生的表象。第四,想象的表象,是指大脑中未曾记忆过的凭借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内心表象。例如,日本的富土山,即使是没有登过它的人,也能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座巍峨的雪山。第五,不同感官感觉知觉的表象,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通感所获得的不同的表象。

文学创作不像其它科学创造发明,是直接对物质实体的加工、改造,那么,文学创作的对象是何物,我们从直接来源上看,就是表象(当然是源于对生活感知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表象就是文学创作的基源,没有表象,文学创作就无以为托,缺少了加工的原料。当然,如此说,也不是有了表象就有了文学创作。表象不仅作为文学创作的基源,它也贯穿文学创作的始终,金开诚就说过“从量上说,文学创作的自觉表象运动贯穿于全过程,无所不在,因此它在整个创作的心理活动中占有巨大的比重。但更重要的是从质上说,自觉表象运动本身就是反映客观事物、进行 艺术 构思、结出艺术成果的主要手段。rr (1]101文学创作不是一毗而就,它是个过程,这里试从文学创作的不同阶段和文学欣赏来分析表象在创作和欣赏中的基源和手段作用。

在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首先是材料(信息)储备,无论作家的材料是来源于自身的直接感知,还是源于间接的文字阅读,他们都终将转化成一种记忆表象,作为材料存储在作家的头脑中,黑格尔说过,艺术家需要“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人心灵里”,川形成创作的基础。普希金娜的相貌表象存储在托尔斯泰的脑中,几十年后,作家依此创造了安娜的相貌;凡尔纳在书刊中获得的信息表象,成就了他的一百多部(篇)幻想小说。

作家头脑中储存的表象数量不可计数,不是每个都转化成了作品,这就要经过艺术发现阶段,也可以说成是,作家对表象的意义的一种发现,周敦颐在莲花身上看出了君子的本色。有了这些,在一定的动机下就可以使作家投人文学创作中,在这个过程中,表象有时可以成为创作的诱因、动机。巴金一次夜里醒来,看到黑暗中湿流流的闪着微光的抹布,在这一表象的触动下(创作时离开了具体事物存留的就是表象了),开始了小说《抹布》的创作。

具备了上述内容后,文学创作进人了构思阶段,开始形成创作的内在意象。“意象对于任何物象的再现,本质上都是主体对记忆痕迹的再现”,〔’〕所以说,构思阶段就是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就是各式各样的自觉表象运动,主要是表象的分解和综合。这常被说成是运用想象(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作中将形成的形象都非作家头脑中储存的表象,它已注人了情感、思维的改造。关于构思中表象的分解和综合,许多作家和理论家都结合实际的 艺术 经验做过生动的描述。歌德在讲他对《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女主人公夏绿蒂形象塑造时,就说得极为明确:“我写东西时,我便想起,一个美术家有机会从许多美女中撷取精华,集成一个维纳斯女神的像,是多么宠幸的事。我因不自揣,也模仿这种故智,把许多美女们的容姿和特性合在一炉而冶之,铸成那主人公夏绿蒂;不过主要的美点,都是从极爱的人那)l撷采来的。好诊索的读者因此可以发现出与种种女性的相似之点,而在闺秀们中,也有人关心到自己也许是个中的人物。>. y ) so这是构思中表象自觉运动(分解和综合)的很好诊释。构思过程中,无论是表象的分解和综合,还是表象的深化、异化,都是创作构思 中对表象的加工,正是因对表象的创造,才有了文学形象的胚胎。

内在的构思要借助语言文字外化于笔端,才算完成了作家角度的文学创作。“语言的斟酌是始终联系着作者的表象运动的”,f}lu2>贾岛在创作“僧 敲月下门”一句时,对“敲”的选择到底是“推” 或“敲”,他总在做手势,这不难想象他脑子里正 在进行相应的表象活动。还有,作家根据情感进行 创作,一定要把情感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种意 象。“他自己对于这个情感一定要变成一个站在客位的观赏者,然后才可以得到形式的完美。.. }a)作 家需要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复思考,所描绘形象是否贴切、真实传达了自己的审美理想,这一过程是必要有表象的参与。还有文学创作中的各种创作手法,如比喻、象征就是各种各样的表象联想。

从狭义上可以说,文学创作就是积累表象—加工表象—创造新表象的过程。

二、表象在文学欣赏中的作用

按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家完成创作并不等于真正完成了作品,作品需要读者的阅读、欣赏,才算真正的完成了。表象在创作中是创作的基源、手段,并贯穿文学创作的始终,在文学欣赏中表象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于其它 科学 、 哲学 著作的阅读,文学以形象性为主,为更好地欣赏作品,同样需要借助于表象。这里表象的作用可以作为一种更好阅读、体味的手段使用吧。例如,读一首唐诗,大概只要几十秒,可如果人们真的只用这短暂的时间去读,那就决不能算作欣赏艺术。“只有对诗句进行反复的吟咏和玩味,才能由本身并不具形象性的语言符号引起相应的的表象、联想,从而产生丰富的形象感,并领略其中的意境或理趣。a [1)373表象可以加深你对作品意韵的体味,并形成深刻持久的阅读记忆。

表象有其独特的特点,具象性、概括性、可塑性、间接获得性。因具象性,创作者通过感知觉的注意,把现实世界里丰富多彩的图形印人心里,使文学形象的创作有了资源;因表象概括性,使表象具有个和类的特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切实符合文学创作 规律 (个别中见出一般)的内容;表象存储在头脑不是一层不变,可以对它进行加工,这样就使表象成了构思艺术形象的最理想而适当的材料;因表象的间接获得性,使经历有限的创作者获得了更为丰富的表象储存,这在文学创作中是很有意义的。

欣赏的作文篇2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贡加兵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潭教授在阐述“美术课程标准”时,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与故事。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一一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再如,在欣赏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时,学生如果不了解古希腊人有裸身参加体育竞技运动的风俗习惯,他们肯定对大量的人体雕塑疑惑不解,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这些知识,如放录像、到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搜寻等。其次,还要尽可能创造一些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这样一方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进一步理解山水面的意境;如在欣赏外国传统工艺美术一一具有“罗可可”艺术风格的苏比兹公馆客厅家具时,可以放一段巴洛克时代德国音乐家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有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文学情节的作品供学生欣赏,如在欣赏任伯年的作品《苏武牧羊》时,教师可吟唱起“牧羊北海边,雪地有冰天”的词曲,使学生尽快进入到作品欣赏的情境中来。

我们知道艺术的源泉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美术现象也随处可见。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还可以把课内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建筑中的门厅、走廊、教室等场所展示学生作品或者是教师动手复制的名作,这样既可美化校园,营造艺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如欣赏现代建筑艺术时,可直接让学生到校园中走,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这样学生对他们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或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如宗教建筑、园林、民居,也可以是现代城市建筑。美术欣赏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里面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所说一定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

摘自《美术报》

欣赏的作文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兴趣;培养措施

众所周知,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幼教工作者更有义务与责任让幼儿在幼儿园得到美的语言的熏陶,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而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正是幼儿学习、提高语言水平的最佳选择。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童话作家黄衣青教授曾说“幼儿文学应在儿童文学中占重要地位……要广泛而深刻理解低幼孩子的特点、兴趣、爱好、模仿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等,寓教育于娱乐中,用最精最美的精神食粮,培养教育他们成为我们祖国的新主人。”所以,从小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欣赏的兴趣,对幼儿的语言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各方面能力都相应提高了,尤其是语言方面,无论在倾听、理解与表达、交流方面都比在家更加积极投入,更愿意表达个人主见,下面我就谈谈进行幼儿欣赏文学作品兴趣培养的几点尝试。

一、丰富的文学活动,是幼儿关注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点

平时,我们除了进行语言教学计划中的一些文学活动之外,我们幼儿园还安排专门的视听时间,每天午睡前倾听20分钟,每周下午有一次30分钟的视听文学欣赏活动,幼儿每周会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图书和动画片,与自己的伙伴一起分享其中的快乐。下午的欣赏活动,我们会根据诗歌、散文的氛围配上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实物背景图,使幼儿在美声美色中理解文学作品,并自发地朗诵,甚至仿编、创编。比如,在一次诗歌《春天》欣赏会中,幼儿伴着悠扬的钢琴曲,自然而然地做起各种动作,并产生丰富的想象,最后大家一起酝酿出了新的诗歌“春天是一本温柔的书,白云悠悠

飘,阳光柔柔照,春风轻轻吹,春雨悄悄落。”幼儿边自豪地念着自己编的美句,边享受着这小小的成就感,不亦乐乎。

“童星剧场”每次总让幼儿着实双“瘾”一把,这个活动的目的旨在满足幼儿表演欲望的同时,激发其主动寻求、接近童话读物,并渐渐热爱上它。在“演童话庆元旦”活动的那段日子,各个剧组都积极筹备,演员们忙得不亦乐乎,表演时虽欠精致但足够精彩。其中,一个二人组表演的《猜猜我有多爱你》,虽然演员最少,但台词温馨、动人,表演稚趣,深深地吸引了大家。后来,我常常听到班上的幼儿模仿故事里的对话:“明明,你这几天没来,知道我有多想你吗?”另一个很配合地说:“是吗?这我可猜不着呀!”“嗯——从你家到幼儿园,再回来——这么想!”

我们班级还定期开展“故事大王PK赛”,这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活动。从主持人到评委都是由幼儿担当,每次参加角逐的选手都是由各小组事先自选产生。他们能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与知识,说出并坚持自己特有的看法与观点。这样,幼儿今后更愿意主动接近文学作品,更乐意参与一些与文学相关的活动。比如,在前不久的一次PK中,有两名选手讲的故事相同,都讲《两只笨狗熊》,而且讲得都不错,但比赛规则是只能有一个冠军,大家都很为难,这时一位评委就站起来建议“干脆,你俩接着往下编,看谁讲得好!”幼儿立刻拍手支持,我也在心里悄悄为这位聪明大胆的小评委

叫好。

二、巧妙的环境创设,是幼儿喜欢欣赏文学作品的添加剂

1.创设阅读区域,提供图画精美有趣的幼儿文学读物。班班有图书角也是我们幼儿园提出的要求,但要想让幼儿投入其中,这就与我们提供的读物大有关系。除了常规书外,我们专门挑选了一些比较幽默荒诞的、有创意的图画书摆在图书架上。如,梅子涵教授推荐的《雅诺什图画书系列》和《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幼儿每每捧起它们读着读着就哈哈大笑起来,正如梅教授说的那样“像这样的哲学和深度,写到给很小的小孩听讲和阅读的故事里,并且让他们开怀大笑爱不释手,是怎样的智慧和艺术。”

2.开辟视听区,让幼儿在自娱自乐中亲近幼儿文学作品。我们提供VCD光碟和录音机、磁带,让幼儿在晨间、放学前活动时自己选择享受。我们一般陈设讲述语速较慢的文学作品磁带及画面变换速度稍慢、动画形象体现特征又相对简单、叙述较为平缓的童话故事光碟。

3.墙面布置结合文学作品。这可以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学熏陶,萌发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比如让幼儿对一些作品匹配相应的图画、手工作品布置在主题墙,根据年龄特征配上相应的汉字,达到图文并茂。幼儿置身情境中,必然驻足流莲。比如,在春意盎然之时,古诗《春晓》《咏柳》的大字卡,便跃然壁上,幼儿编上柳条,绘上花儿,添上鸟儿,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个个都能随口吟上两句。

三、积极的鼓励支持,是幼儿投入欣赏文学作品的兴奋剂

幼儿园教师的鼓励与支持,对幼儿来说,能起到事半功的作用。班上有几个幼儿看似羞于表达、不自信,而在私下交流中,发现他们是含而不露,于是,我让他们从家里选择几本好书带到班级与大家分享,并带领他们组织了一个“童话沙龙”,在宽松的气氛中,鼓励其大方自如地讲述、交流各自的“童话宝典”,这样不仅使其自信心倍增,并且带动了其他幼儿的加入,原本内向的幼儿开始逐步变得大方起来。

四、温馨的亲子共读,是幼儿爱上欣赏文学作品的催化剂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已经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性,知道创设环境和营造气氛,也注意言传身教带头阅读。但我们大力倡导的“亲子共读”往往被忽视。“亲子共读”应成为“共享悦读”,就是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并享受其中的快乐。那么是什么样的读物才能达到如此双赢的境界呢,答案就是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因此,作为教师就有义务利用校讯通、家长会各种渠道向家长推荐优秀的作品,让书香伴随着孩子成长。

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欣赏,作为儿童精神生命中最早接触的

文学形式,实施形式多样化,以审美的力量、情感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语言的力量来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使幼儿从中体味到文学独有的无限乐趣,并且终身难忘,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乔雪丽.幼儿作品兴趣的培养.文学教育:上,2011(01).

欣赏的作文篇4

关键词:文学作品;类比联想;周易

类比联想思维是通过直观可感的物象,凭着人们的联想与想象,用来阐发事物更深层的意趣、意旨和事理。语言文学的赏析,重要的是读者会欣赏文学作品。而掌握一些研究文学的必要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语言文学作品。其中类比联想就是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在欣赏古代诗文方面。

一、《周易》:类比联想的起源

从被汉史家司马迁列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周易》开始,就非常重视取象思维,不是“象”本身,而是“象”所蕴涵的“神圣明之得”。它也开创了类比联想思维的研究方式。而我们所说的“言外之意”“画外之音”,都是取象思维所产生的妙不可言的“惊人”效果。类比联想是由某一事物引起人脑中与他有某种类似的另一事物的联想。它主要是从具有相似特点的同类形象、性质、内容等进行的联想。如枯木逢春,这种自然现象和人事有许多联想我们可以推导出没有希望的事件或境地突然又焕发了生机。《周易・大过》有两爻,一是“枯杨生,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二是“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前者是枯萎杨树发芽了,老头娶到一个年轻妻子,自然现象与人间世情联系起来。而后者是枯萎杨树开花了,老太太暮年嫁给了一个年轻小伙子。这两种情况,在今天我们看似正常,古今思维方式却不一样,“无不利”与“无咎无誉”体现了社会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另一原因是,当时的婚姻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从生育的角度来看,老头娶年轻妻子不影响生育,可是老太太嫁给了年轻小伙子可能就影响生育。这就是《周易》从天象推导人事,再推导一个吉凶的判断。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类比联想的范例。后世文学诗词大都受到它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借鉴了这种方式。

二、类比联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意象、意境、情景交融,比兴,象外之象、意外之味,“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等,都与《周易》的类比联想有渊源关系。类比联想可启发人的想象和创新,增强审美情趣。它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主体的形象表现出来,获得含蓄蕴藉的效果。如“浮云游于意,落日故人情”。浮云,游子皆漂泊不定,因相似而意象叠加;“落日”,在农业文化背景中,黄昏意义重大,那是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漂泊异土他乡的游子每至黄昏倍思亲,“最难消遣是黄昏”。“落日”与“故人情”因相关而情景交融。《诗经・采薇》中有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别渐成一种习俗。因发音相似,“柳”可联想为“留”;又因“柳”生命力极强,插根柳枝就能活,于是就可联想到美好的祝愿。又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天象与他的离愁别恨相关联,表达了他的伤情。

类比联想思维模式在诗歌鉴赏中更是不可或缺,能将诗歌中有限的时空巧妙地扩展。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歌字面信息有限,也就是述说了一件平常之事,但若展开联想,作品蕴藉不止在此,李龟年是唐时乐工,代表了唐文化最辉煌的艺术,当年出入将相王府唱尽大唐王朝繁华与昌盛,而安史之乱后,这位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流落江南,以沧桑之声唱出晚年境遇。当年之歌与今日之歌声对比,无限沧桑尽在其中,更令人想到一个逝去王朝的悲凉。这些都很好地诠释了言外之意、话外之音的深义。

三、类比联想思维方式的特点长于抒情,拙于说理

类比联想思维方式模糊、灵活、开放,长于抒情,但所推知事理不够明确,具有很大的歧义性。如,古人常以水喻德和某种人生感悟。《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类治、事善能,沙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实际说的人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有道德的人像水处在低下的地方一样谦虚,心就像水一样渊博沉静,付出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言行就像水照万物的清晰一样有诚信,为政就像水除污垢一样有政绩,做事就像水能方圆一样有最好的功用,有道德的人就像水的不争,因为不计较,所以没有怨尤。“水至柔,却柔而有骨,滴水穿石”“天外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可比喻坚忍。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与时俱进,因势而变,又可比喻灵活通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又可比喻胸怀博大。水去不可复返,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可以看出由自然现象得出抽象判断,只是相似相关。用于联想、抒情可以,但在说理上却有它的局限性。

由相似关系引发类比联想,这并不是对作者本意的理解,有时只是临时借用,但却直接影响了后世对著作解释的观念与方法。“以意逆志”,以己之意推求古人之志。更何况古人认为《诗》《易》乃圣人所作,于是从其选择诗句进行讽谏,表达自己的意思,赋诗言志,成为“人无定诗,诗无定指”,根本就不是解释诗人意旨,而是变成了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在《庖丁解牛》篇,今天我们通常是通过庖丁解牛故事揭示“认识规律、掌握规律、精益求精“的道理。但庄子并不是这样的本意,他生活在那种战乱的年代,彷徨苦闷,只能走向内心世界的一种超越,追求一种逍遥游,精神的自由,人格的独立。因此《庄子》整个的思想逻辑,就是过程要逍遥,而且尽可能自然而然,不能因为意外灾难而夭折,逍遥快乐地走完上天所安排的生命旅程,这叫“得尽天年”。《庖丁解牛》选自《养生主》,实际上讲的是养生的方法,所以《庖丁解牛》实际是在打比方,把刀比喻人,而牛的技经肯綮就是社会矛盾,即人如何生活在一个矛盾丛生的社会中生存。“刀刃者无厚”“彼节者有间”“以无厚八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其结果是“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表明自己不受政治的影响,快乐、逍遥地生存,庄子本来讲的是实现逍遥的方法。

因此,读解作品不能随意戏说,至少要以文学四要素及四者之间的关系,整体性思维来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主题,如图所示:

从读者角度说,读者要了解作品本义,就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就要了解影响作者创作动机的时代因素。

所以说,我们掌握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欣赏文学作品,也需要联系现实,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把握其生活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读中国古代诗文作品。

参考文献:

[1]马恒君.周易正宗[M].华夏出版社,2007.

[2]李俊岭.《老子》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欣赏的作文篇5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欣赏课所体现的音乐价值的基本价值和社会功能。通过传授文化知识、培养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的分析,说明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音乐欣赏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对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目前,中、高等教育都设立了音乐欣赏课。音乐欣赏课从音乐教育基本价值方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学识、陶冶高尚情操和培育爱国的情怀,在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个人素养、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

一、传授文化知识

在教学方面,其一是对乐曲的欣赏,与此同时也可以说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此类学习重要包括历史知识和音乐文化两种。我们从学习音乐文化来看,不管是器乐作品还是欣赏声乐作品,音乐旋律是学生首先所听到的,老师讲解音乐作品,一般涉及到作品作者、主要特色以及创作的背景等方面的分析。

音乐欣赏课不仅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的一翼,同时,也承担起了通过音乐教育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角色,欣赏音乐作品同学习历史的关系十分密切,音乐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只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就能领悟其思想内容的表达。

二、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由于音乐家对人生体验的艺术真实写照,因此酝酿出了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还包括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音乐就像生活中的阳光,不可与世人隔离,不然生命将黯淡无光,欲失去生活的情趣。音乐是由词曲、旋律结合而表现生活的。在众多乐曲中,主要是由音乐语言(节奏、旋律、力度、速度以及和调性、调式、声等)来表现的。其作品的艺术美和思想内容,要由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表现出来,此形式的表演有演唱、演奏等。音乐的灵魂是旋律,所以,欣赏音乐作品,不但要用耳朵,还要学会用心来听,才能体会其中的真谛。旋律背后的美是心灵的声音和丰富的音乐语言及优美的旋律,更是历史和人生的写真。众所周之,我国历史上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极为感人。俞伯牙一曲高山流水,不但旋律优美动听还由此引出了一段千古佳话,为后世子孙渊源流传,两人一见如故,正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他们友谊的力量来自于音乐。《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钧所表现的月冷泉清、人静夜阑的独特意境,展开如诉如泣的旋律,让人犹如听到了作者的心声,一位历经人生痛苦和辛酸的盲艺人,向我们吐诉其不平的一生。我国为多民族国家,所以民歌极其丰富,通南到北,由东而西,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歌,形式表现各个不同。

三、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自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是伴随着历史和物质生活而产生的,一旦产生,就成为重要的人类精神生活内容,对现实生活有巨大推动作用。在中外古典音乐中,大部分作品是对祖国情感的颂扬。赏析此类音乐作品,能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动机和主题,震撼人的心灵,激起莘莘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爱国主义的重要源泉是近代以来音乐的创作,从各个中外典型音乐作品中,读出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爱国的激情。由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由聂耳《义勇军进行曲》、由刘半农赵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其作品都表现了对国家兴旺和民族解放的振奋精神以及爱国思乡之情,给人以莫大鼓舞和力量。作品以爱国主义的核心力量鼓励着人心,使人的心灵得到震撼,这便是力量。

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音乐欣赏课对社会文明、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来自于人类的团结教化作用和精神熏陶。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

(一)体会作品思想内容和丰富而深刻的意境,可使学生本身素质得到提高,精神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精神力量的作用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有助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们对于亲情、爱情、友情的珍惜,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安定与和谐,具有积极的影响。音乐欣赏课所带来的力量,充分表现了社会文明提升功能。

(二)就学生及学生周遭的群体而言,音乐作为世界性社会性的语言,欲增加不同国度、民族、阶级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譬如,每届奥运会主曲,即世界和平的优秀典型音乐作品,体现了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和对人类和平与美好生活的渴望,为世界各地各国各民族带来了相互沟通和友谊,对人类社会和谐与进步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五、结语

欣赏的作文篇6

美是一种内在圆满的价值,是个体生命力相持和谐的完善体现,是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是令生命愉悦的感性显现,是人抵达自由之国的必经路径。因此,教师,即教育活动组织者,就担负着让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审美能力”的责任。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各个学科、领域要相互融合渗透,以达到提高幼儿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能力的目的。也就是说,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只是艺术课的任务,还可以渗透到其他领域,如从文学――这一基础审美领域开始。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是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活动类型,它在培养幼儿听、说、读等语言能力的同时,还承载着发展幼儿审美能力的重任。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活动,可以使幼儿感受、理解、体验真善美,懂得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美,让幼儿在美的氛围中、美的体验中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让幼儿在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呢?如何引导幼儿感受、理解进而表现文学作品的美呢?通过实践,我们认为通过环境的创设、开放的教学、自主的表现来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效果是很好的。

一、创设丰富环境,帮助幼儿感受美

环境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纲要》中也特别提出要为幼儿创设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需要的环境。因此,我们积极挖掘环境的影响作用,为所开展的文学欣赏活动创设相宜的环境,通过其对幼儿多感官的作用增强幼儿对文学作品中美的感受。如,在开展散文《落叶》的教学活动时,由于孩子们注意力、观察力发展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面对落叶往往视而不见,并不觉其美。于是,我们就选择了秋天叶落时节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去看、去听、去摸,开展教学活动时我们配上舒缓的轻音乐,展示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孩子们很快就投入到散文的意境之中了。

另外,在文学活动中教师的朗诵、讲述也是表现作品的重要手段之一,孩子们可在倾听的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体验文学作品美的内涵。因此教师与文学作品相衬的语态、语调、语气都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对于文学作品美的感受。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静态、呆板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的情景。一些比较抽象的、离幼儿生活经验较远的作品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比如《春雨的色彩》,作品描述出绵绵的春雨、欢快的群鸟等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但仅凭幼儿的想像力或借一幅静态的画面,实难有好效果,然而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在诗情绽放画意流动的教学情景中,幼儿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把听到看到的春天告诉他人。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活动可以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散文与诗所表达的意境,从而更直接地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情景美。又如,在为幼儿朗诵散文诗《春雨》时,幼儿对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缺少直观的感受,而在Flash动画的演示中,幼儿很容易就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加上幼儿的现场模仿互动,更真切地理解了诗的具体含义,并能结合语言和画面进行动感的想像,体验散文诗的动态美。这样,运用动画与文学的结合,就可以有效地再现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景、物。画面情境的创设,拨动了幼儿心灵的琴弦,使幼儿入情入境,从而感受意境美带来的愉悦。

三、运用背景音乐,帮助幼儿感受美、理解美

因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容易激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选择与幼儿文学作品相通的乐曲,把音乐与文学结合起来,以优美的旋律创设美妙的情境,渲染气氛,使幼儿耳听心动,更容易进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例如在文学活动《动物的雨伞》中,活动一开始,以歌表演《春天在哪里》引入主题,欢快的乐曲可以迅速给幼儿以强烈的冲击,进而提高注意力。当幼儿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中时,我有感情地为幼儿讲故事《小金鱼找朋友》。这样就会使幼儿从欢快的音乐中初步感受到故事的语言美。当故事讲完,有些幼儿可能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这时我应该鼓励他们大胆说出对美的理解。当有的说“这个故事真美”,有的说“故事和音乐一样好听”,有的说“草地上的花真美”,有的说“蝴蝶很美”,还有的说“小甲虫也很美”……这时,文学作品的意境与乐曲的意境已融合在了一起,幼儿也已经与文学和音乐融合了。这样,《春天在哪里》欢快的旋律为《动物的雨伞》奠定了情感基础,孩子们被美所感染了,所以就自然而然地随着老师的讲述进入《动物的雨伞》所描写的美妙意境中,在内心形成了一道和谐的风景,从而受到了美的熏陶。

在文学欣赏中,利用音乐情感的直觉性,渲染文学作品的情境,使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扣击幼儿的心灵,让幼儿对文学情感的体验、共鸣更加深刻、强烈,给幼儿以美的享受,从而也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情趣。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多媒体教育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用课件可以把文学作品中的“境”再现出来,使活动充满童心、童趣,让幼儿在图文并茂中更真切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境的美。

四、示范朗诵要声情并茂。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的美

“美文”需要用“美语”来传达,才能让听者感受它的美。作品能否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示范朗诵也很重要。由于受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幼儿对散文诗的欣赏与创造不能像成人那样直接通过阅读文字轻而易举地来把握,而是要依靠教师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语言传递来学习。散文诗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帮助和引导幼儿去欣赏、创造散文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本身对散文诗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解说水平,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儿童散文诗一般以抒情为主,侧重于通过画面内容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即散文诗在画面深层蕴涵和承载着作者的情怀。如果仅引导幼儿单纯去理解散文诗中的语言及其所描绘的画面内容,那么就不能算完全了解了散文诗,或者说仅是对散文诗浅层次的一种解读。只有让幼儿去感受、把握散文诗作品中跳荡着的思想感情脉络,才能真正懂得作者要表现的全部。在散文诗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找准作品的情感基调,是明快开朗、活泼有趣,还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都应该符合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示范朗诵作品时所投入的感情还应该是真实充分的,这种感情应该是真挚的,是教师本人在充分理解作品基础上的一种自然流露,而非矫揉造作或随意曲解。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真实充分地投入, 是帮助幼儿有效接受散文诗的一种重要方法。散文诗所承载的很多情感信息,往往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去主动感悟、体会。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如果没有教师真实情感的充分投入,幼儿就难以形象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抽象的语言。

五、扮演角色,体验情境,帮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

角色扮演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游戏,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通过扮演文学作品的角色,能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活动室创设语言区――墙上布置背景图和道具(手偶、头饰等),幼儿可以套上指偶或带上头饰在背景图的衬托下自由表演充满幻想的童话故事。还可以操作手偶进行角色表演。如在欣赏故事《小兔乖乖》后,让幼儿扮演小兔和大灰狼,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聪明小兔和大灰狼的情感变化,即:害怕一一勇敢兴奋――高兴。在此情此景中,每位幼儿都兴奋不已,如同身临其境。幼儿在扮演角色中进行体验,从而对文学作品美的感受会特别深刻。

六、留下一个展现作品魅力的空间,帮助幼儿表现美

在教学的舞台上孩子是主角,在文学活动的学习中,孩子更多的应是主动参与感受和表达作品的审美价值。在诗歌《春雨》教学活动时,我们说:散文里说的春雨美吗?你愿意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散文美丽的景象?鼓励孩子用画、身体动作、器乐、歌曲等方式来表现,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孩子进一步加深对作品中春雨美的认识;在诗歌《春雨的色彩》教学后,我们鼓励孩子用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此外,我们还有效发挥日常生活及游戏区角的有利条件,在语言活动区中为孩子提供作品的图片、图书,让孩子尽情地表述对作品的理解;我们还为孩子提供了文学作品展现的小舞台,孩子们可以进行配乐诗朗诵、诗伴舞、童话剧表演等,以展现文学作品中精彩的部分。

相信我们教师都能把握好这一针对幼儿的重要审美环节,也祝愿所有的幼儿都能在这一环节里获得美的感受,进而发现美、爱好美,在美所创造的和谐情境中健康成长。

课程经验化――就是在课程组织中将课程内容在学习环境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经验中学习,以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学习经验则是学习者以已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就,与他能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在新课程改革中,开发学习环境,将课程经验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国际课程改革的主流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活动是独特的、非一致性的;学生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来建构自己关于知识的意义,要求重视学生的自我指导、重视协作学习;教学的基本思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注重在实际环境中挖掘各种教学资源;课程和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建立一定的情景和合作手段,通过合作互动,不断促进学生建构新知识。

欣赏的作文篇7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看成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他从17岁开始入师门,跟随柏拉图达20年之久。他对老师非常尊敬,师徒二人也是很好的朋友。然而在追随真理的征程中,师徒二人存在严重的分歧,亚里士多德勇敢、坚定地指出了柏拉图的错误和缺点。于是有人指责他背叛老师。他对此回敬了一句话——“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这就是我欣赏亚里士多德最主要的原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要尊敬自己的师长,但更要尊重客观事实规律,尊重真理。

有一次在数学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解一道压轴题,我全神贯注地听着,忽然我发现老师的解法中有一小步与我的不同,导致答案差了十万八千里。我当即对老师提出了我的疑问,可是老是坚定的说:“不可能,我不会做错的。”我沉默了,但是我的心里依旧充满了疑惑。中午,我将这题重新推导了两遍,又倒推了一边,发现我并没有错。于是我在下午找到数学老师,一同研究了这道题,终于数学老师承认了错误,还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我。

我们不应该迷信权威,对人对事应当有自己的见解。思想的开放与进步就是社会的开放与进步。欧洲国家为什么会比中国强大?就是因为思想的开化。而中国,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无一不是限制人们的思想。欧洲有文艺复兴,日本有明治维新,而我们却只有“天朝上国”和“天地君亲师”。唯一的新文化运动也没有唤醒大多数人。

我们更不应该对压制默不作声,一旦发现真理就应当坚持下去。只有认为自己是对的,才能让别人认同你的观点。相信大家都有“固执”的家长,即使是他们错了,他们也不会做出弥补,甚至是碍于面子一错再错。我想每个人都有这种经历,对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勇敢地指出他们的错误,而不是逆来顺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即使做不到反抗也不要助纣为虐。恪守自己的原则,不可放纵、堕落,并勇敢追求真理,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给予了我许多人生启示,我欣赏他,是因为他的思想与主张,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了解他,让他的思想成为我们成功的垫脚石!

欣赏的作文篇8

[关键词] 原声电影;语用能力;跨文化交际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活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传统英语教育是围绕单词、句式和语法展开的,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国际化社会对英语人才能力的需求。通过欣赏英语原声电影能够使英语学习者置身于真实的语境中,有效地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者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跨文化语用能力。

一、跨文化语用学与跨文化语用能力简述

在学习语言的时候,语言自身的意义以及语言的使用一样非常重要。跨文化语用学侧重于研究学习者在运用第二语言或者外语交流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出现的语用问题。灵活运用跨文化语用能力是所有学习外语人员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最近几年,由于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工作更加清楚地阐述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联系,使得这项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语用能力是伴随语用学研究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在语言以及交际能力之后所出现的十分重要的一个术语。因此,它肯定和语用学研究的范围有很大的关系。英国著名的应用学语言学家威多森的观点是,语用能力有语用语言以及社交语用两种能力。语用语言能力的基础是语法能力,牵涉到语言的运用规则,不但是指正确使用语法规则进行遣词造句的基本能力,而且还包括在特殊的语境中合理地运用语言的形式,进行交际的能力。社交语用能力指的是按照约定的社会规则合理地实施交际的能力。语用能力的缺失会直接造成语用出现失误,从而对于语言交际的顺利开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国的语言学家何自然认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并非常规的遣词造句过程中产生的语言运用问题,而是说话没有掌握好分寸或表达的方式不恰当、不符合文化习惯等造成交际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我国跨文化语用能力的现实状况分析

(一)我国学习英语者的现实情况

很多英语学习人员的最大目标就是通过考试,获得了很多英语证书,而英语跨文化语用能力仍然十分欠缺。针对这一现状,当前我国的各类英语测试也正在进行全面改革,从应试型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应用型的教育模式。比如CET—4考试的机考试点已试运行了三年,将来要在全国进行推广。在英语教育改革以及等级考试改革中,侧重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对于学习英语而言就显得特别关键。在对我们国家大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他们在正确执行请求行为和运用语用惯例语等方面的水平比较差,在选择语言形式的时候,通常是凭着感觉、习惯甚至并不准确的语用信息。他们在执行请求行为的时候所选择的语言形式以及使用的语用惯例语等方面容易受到汉语的表达方式与习惯、教材以及语法等因素的干扰与影响。

(二)跨文化语用能力的欠缺导致语用失误

伴随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很多简单的语用失误比较容易克服,例如对于他人的表扬能够迎合,而不是像以往一样一味谦虚等。然而现实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学习英语人员自己并未意识到自己在跨文化语用能力方面存在的欠缺,这给学习语言造成比较大的不利影响。比如以下两个例子:

1在某一个晚会上,外国留学生迈克十分健谈、幽默,而一名中国学生对他说:You have a very broad insight and have a glip tongue!你见识非常广,油嘴滑舌。这是一个十分有代表性的语用语言失误的例子,表明这名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十分欠缺,他把have a glip tongue理解成健谈,结果适得其反人家会把他的表扬当成侮辱。通常情况下语用能力并不会随着语法能力的提高而提高,这名学生的语法基础可能不错,却并未很好地理解语言的使用规范,无法在国外语境中运用准确的英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语用失误的例子。

2Rose女士年纪在50岁左右,她穿了一套十分鲜艳的衣服,有名学生对她说:The suit fit you well and you look much more younger.这身衣服非常漂亮,你看起来显得很年轻。本想博得对方开心,但是Rose女士听了十分不痛快,她觉得这是说她年纪太老了。这显然是受到汉语语言文化的负面干扰,这名学生由于社交语用能力方面的欠缺造成了这种尴尬。

三、欣赏英语原声电影

对文化语用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影视作品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一些非常典型的人物与事件进行浓缩、提炼以及艺术加工之后所产生的精华,是对社会实践与真实生活的高度概括。因此,对于广大英语学习人员而言,原版的英文电影是他们的一种十分宝贵的学习资源,它使学习英语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并且可以快速提高英语学习人员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一)原版英文电影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语言能力

上一篇:小白兔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上初中的感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