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

时间:2022-07-10 03:50:52

论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

“迁移”(transfer)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人们在一种情景中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影响到随后学习的另一种知识的现象。语言迁移理论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指在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由于不懂或者不熟悉目的语的规则,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于母语的句型和交际策略来处理目的语信息的现象。外语学习中的迁移有两种: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的是已经掌握的知识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的积极影响,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往往出现正迁移,正迁移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负迁移指的是已经掌握的知识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的消极影响,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不同时,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

目前来看,母语的正迁移对外语学习的积极影响正逐步受到人们的肯定,但更多的人们关注的是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消极影响,即负迁移。甚至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用“干扰”来形容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消极影响。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可以从语音、语义、句子、篇章、文化等几个方面加以区分。

一、语音的负迁移

母语语音的负迁移主要出现在初学者身上,这是因为初学者往往按照本族语去听和发出外语语音。学习外语的人一般是在本族语已经掌握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学的,所以必然受到本族语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初学者明白,外语(英语)中的字母与咱们汉语的拼音虽然有些地方很相像,但更多的是不同的,特别是英语中的一些辅音,在汉语中甚至相似的发音都没有。一定要进行比较,造成视、听形象的优势,找出差别,甄别正误,加强印象。其次,也是最关键的,要让初学者掌握正确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明白英语是由肺部气流压缩往外送音,而汉语一般是从口腔发音。经过反复训练,就能比较好地掌握英语的发音技巧。

二、词汇的负迁移

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由人们在日常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过程中自由支配,在语句中构成不同的结构成分,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等,进一步构成句子。在书面语中,词还具有图形信息。按照Gibson的观点,词是图形、语音、语义、构词法与句法五种信息的复合体。母语词汇的负迁移在外语学习中非常复杂,也是初学者的一大障碍。主要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母语与目的语词汇所指的概念不完全相同,初学者往往从简单的字面意思去理解,一个母语单词对应一个目的语单词,从而造成词汇的负迁移。例如,英语中的aunt就包含了汉语的姑姑、姨妈、婶婶等,“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其实就是汉语的“你好”之意。汉语中的“人”,就可以理解成英语中的person,people,human beings,man,woman等等不同的概念。

2.目的语与母语所指的概念字面意思一样或相近,其文化、情感等内涵却完全相反。例如,汉语中的“狗”往往与骂人有关,而英语中却往往有着相反的意思,比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汉语中的“羊”往往是温顺、纯洁、善良等的代名词,而在英语中goat却有时具有“傻瓜”之意思。

三、句子层面的负迁移

句子是指可以独立表达完整语义的语言单位。按照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一个完整的句子包含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个层次。表层结构就是句子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深层结构就是说话者试图要表达的句子的意思。初学者由于所掌握的目的语的句型不多,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时,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往往按照母语的句型组织句子,不仅意图表达不准确,句子形式更容易犯错误,或者产生歧义。例如,“They are flying planes.”可以理解为“他们正在开飞机”,也可以理解为“他们是正在飞行的飞机”。

还有一些英语句型中的反意疑问句或含有征询对方意愿的句子,往往让受母语影响很重的初学者犯难。比如:

You don’t like it, do you?你不喜欢它,对吗?

――Yes, I do.不, 我喜欢。

――No, I don’t. 对, 我不喜欢。

You are the last one I want to see. 我最不愿见到你了。

还有些句子本身包含有否定意义,初学者往往一看到“yes”就认为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或允许自己干什么。比如:

Do you mind my smoking here?你介意我在这里吸烟吗?(我吸烟你会反对吗?)

Yes, I do.对,我介意。(我不同意你在这里吸烟。答案看似没有否定词,却是否定的。)

No, I don’t. 不,我不介意。(你可以随便吸。答案里有否定词,意思却是肯定的。

这种对我们来说似乎有点是非颠倒、词不达意的差异,主要在于英文化的人更注重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或态度,而我们则注重于对交谈对方所发出的信息或表明态度所做出的反应。

四、母语语用层面的负迁移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人们发现负迁移并不只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还出现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学习者往往套用自己母语的语用规则进行交流,交流就会出现困难甚至错误,这就是语用负迁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掌握的不够,不能正确运用目的语的语言规则,更多地则是由于交际意义是一种隐含信息,即非明示信息,往往需要借助具有或然性的推理,才能实现对目标信息的正确理解。这就是说,语言要表达的信息往往比语言本身要复杂的多,要正确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往往需要根据语境去理解说话者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

语用负迁移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语言能力。包括根据场合、目的、角色和关系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语言和语言外的行为。比如,中国人一般要用“先生”或“夫人”、“小姐”称呼对方,以示尊敬,而美国人却喜欢直呼其名。中国人特别喜欢称呼对方的官衔,如“某某局长”、“某某经理”等,而美国人则极少这样称呼。中国人在大街上见到熟人,总喜欢问“去哪里了”、“干什么去了”等,而对美国人而言这样的问题却会引起对方的不满,认为有干涉其私生活之嫌。

2.不能正确理解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理解人们的身份、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人们的风俗、血缘关系,以及如礼尚往来等。中国人称呼比自己大的老熟人时常用会加上个“老”字以示尊重,比如“老张”、“老杨”等,而美国人则对“老”是很忌讳的,最怕别人说自己“老”。中国人见面喜欢靠的很近攀谈,这样才显得亲热,而美国人往往在说话时要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还有,中国人比较谦虚,受到别人夸奖时常会用“哪里哪里”、“没有”、“我不行”等以示谦虚,而在美国人眼里,这样的话往往是无能的表示。他们更喜欢讲究事实求实,对别人的夸奖认为是理所应当,往往回用“谢谢”表示感谢而已。

3.母语写作能力的负迁移。母语在目的语写作层面的负迁移,是学习者的母语在目的语词汇和语用层面负迁移的综合表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英、汉语词汇词性上的差异而造成的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更主要的是由于作者往往按照自己母语的思维模式进行思维、谋篇布局,结果就出现了文字是英语的,遣词造句、表达习惯、篇章结构等是汉语的文章。还有一些学习者,干脆先用汉语把文章写好,然后再翻译成英语,当然就会给人很深的母语写作模式的影响了。

学习者刚开始学习外语时,最初往往要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汇、句法等,然后迁移到目的语的学习。也就是说,学习者只要开始学习外语,母语的迁移就开始了。母语的迁移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必然过程。因此,我们要尽量利用母语的正迁移,避免其负迁移,以促进我们的外语学习。

(作者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外语部)

上一篇:刍议在高等教育中推进民间艺术教育 下一篇:深化英语创新教学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