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时间:2022-07-09 10:07:17

浅谈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对盈余进行操纵,或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盈余管理作为普遍存在的真实现象,制约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果要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及发现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需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但外部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同样很大,且外部治理机制同时影响内部治理结构的作用。外部治理机制是指包括制度环境、竞争性市场和中介市场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如在企业外部,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等直接影响公司治理的绩效。因此,本文探讨外部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内部治理结构适应外部治理机制,二者协调共同发挥作用,从而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一、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一)制度环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制度环境是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中的主要因素,分析其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并探讨制度环境中几个重要因素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1)市场化改革。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明显成就,尤其东部沿海城市相对较发达,市场化进展很快;而另外一些城市非市场因素仍然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因此,制度环境对不同地区的公司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企业行为特点就会表现不同,市场环境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促使企业竞争加剧,管理者面临竞争压力可能采取盈余管理手段操纵利润。

(2)政府干预行为。政府作为控股股东会采取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获取收益,这种股权特点带来许多问题:董事会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非控股股东由于力量薄弱难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若没有政府的干预,由于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且股权不能流通,上市公司控制权不可能发生变动。公司经理人市场也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使众多治理机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传统的治理机制处于此制度环境中无法起有效作用,更可能导致盈余管理现象的出现。

(3)法律制度环境。发达国家依靠法律法规的威慑作用处理公司治理问题,比我国的公司治理问题处理的相对较好,拥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就能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起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依托于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之严厉的执法部门和人员,将有效制约公司治理中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因此,我们可以说法律制度环境水平影响着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

(4)会计制度变革。监管部门在最近几年中制定一系列制度和标准,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会计信息质量,为抑制盈余管理营造一个良好大环境。特别是2006年对会计制度进行较大范围的修订,采取基本统一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标准并提高信息披露标准。新制度将能改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能有效抑制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实行信息披露、准则规范、治理结构等也会减少发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市场竞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市场竞争会给盈余管理造成重要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是控制权市场、资本市场、产品竞争市场、经理人市场。

(1)控制权市场。激烈的控制权市场竞争使得公司有被吞并、收购、兼并的潜在危机,经理人员也存在被代替的可能。因机会主义行为或绩效欠佳而被取代的风险时刻存在,就会对公司管理人员形成直接有力的压力,上市公司在面对控制权市场的压力下,当经营者业绩达不到期望时,将可能采取盈余管理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

(2)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要求企业公司管理层必须定期公开披露其财务情况,使会计盈余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关系着企业价值的定位。另外企业市场价值还与经理人个人利益联系密切,经理人会产生强烈动机采取操作盈余信息从而影响企业价值。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越高,业绩越是良好,就会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企业就能募集到更多的权益性资本,也会减少成本,增加企业经营管理的空间和自由度,从而经理人越是有盈余管理的动机。

(3)产品市场。产品市场的竞争对企业产生生存的直接压力,使经理人重视企业的经营战略。较高的会计盈余披露会吸引其他潜在的生产者进入该行业或生产领域,使竞争更加激烈,最终导致失去较高盈利。若是垄断性或与国计民生有关的战略性生产行业,相对较高的会计盈余披露、公众的压力会促使政府加强监督与管制,避免政治关注和新竞争者进入,会促进经理人采取选择会计政策与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使对外报告的净收益以非暴利的正常形象出现。

(4)经理人市场。会计盈余信息是经理人能力、价值评估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而这种评估的前提是存在着一个完善、健全的经理人市场。通过竞争机制能力强的经理人会得到很多工作机会且往往是高薪聘用,而能力欠强的经理人则往往会被替换,从而面临失业的威胁,因此经理人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盈余管理便成为其常用的手段。

(三)债权人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公司债务对于企业管理层的约束来自债权人,特别是银行的监督和严厉的债务条款。债权人(尤其银行等大债权人)的专业化能有效改善公司治理的绩效,债权人治理在日德公司治理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银行在公司监控方面存在实质性的参与,为满足债权人的要求,避免违反一系列与债权人签定的苛刻条件,并因此陷入财务困境,企业管理者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操纵企业的经营业绩,蒙骗债权人。

(四)市场中介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市场中介组织在市场运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使政府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它们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下面从审计市场、机构投资者等方面分析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审计市场。投资者主要根据财务报告获得企业重要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做出投资决策。但是因为外部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使经营者增加了扭曲财务报告信息的可能性。通过让外部人了解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审计减少经理层和公司股东间的信息不对称,审计质量的高低在盈余管理上会有所表现,因此盈余质量可以反映审计质量的高低,同时高质量的审计是可以鉴别出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

(2)机构投资者。投资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投资人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的动力。但很多研究认为机构投资者缺少必要的专业经验,所以不能有效的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因此机构投资者并不发挥积极主动的监督功能,而是注重短期利益的运作方式,会通过资本市场给经营者施加压力,当盈余无法达到机构预期时管理者极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操控盈余。

二、上市公司以外部治理机制规范盈余管理完善对策

(一)加快市场化改革,加强制度环境建设 改善制度环境能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通过资本市场建立公司所在区域市场环境的披露机制,不仅可以使投资者把握市场环境,而且能促使该区域的政府主动改善制度环境,从而加快地区的市场化进程,逐步改善公司面临的制度环境。

(二)加强经理人市场与声誉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 所有盈余管理行为都与具体的管理者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建立良好的经理人声誉机制,激励和制约经理人的行为,从而促使管理者当面对市场压力时,通过努力工作而不是盈余操控来提高公司的真实业绩。

(三)增强债权人治理,维护债权人利益 增强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发挥其主动监督的功效,从制度层次上保证债权人参与公司重大决策,并建立偿债机制,切实做到维护债权人利益。

(四)加强审计市场管理,规范机构投资者行为 逐渐建设审计市场,使审计师充分显示外部监督者的功能,成立相对完善的审计职业规范体系,并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和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改变机构投资者的结构,引进更多需要长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能有效的发挥其外部监督者的作用。

三、结论

盈余管理受到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健全外部机制才能配合内部治理结构,从而发挥公司治理结构的最大功能, 就是在上市公司的内部和外部通过制度化、结构化的安排达到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公司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权力的有效配置,以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刘娥平:《盈余管理、公司治理与可转债绩效滑坡》,《管理科学》2011年第5期。

[2]杜瑞:《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11年第3期。

[3]卢闯:《市场化程度、盈余管理与银行贷款定价》,《科学决策》2010年第9期。

[4]雷强:《银行债权与盈余管理的公司治理效应》,《金融论坛》2010年 第9期。

[5]高雷:《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8年第9期。

[6]韩东京:《所有权结构,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监督》,《审计研究》2008年第2期。

上一篇:基于COSO结构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 下一篇:企业偿债能力动态分析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