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力度决定期刊未来的后劲

时间:2022-07-09 06:32:49

改革创新力度决定期刊未来的后劲

本文重点讲如何建立“影响因子”的中国标准问题。

以平台为王的时代对新闻媒体冲击很大。近10年来,本刊开始思考如何应对这个挑战,同时对管理中国化思想的落地实施进行了思考。

期刊智库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建立“影响因子”的中国标准。作为一个有影响的杂志,不但要,关键是怎样制定评价中国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本刊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就与从西方引进的“影响因子”SCI发生了冲突。

大家都知道,期刊中“影响因子”在中国捧过了头,已经被推崇到接近荒谬的地步。在中国“影响因子”成为确定“核心期刊”的生死牌。在当前学术界的错误导向中,普遍将期刊“影响因子”看成理所当然的权威学术评估手段,视为一种“学术公器”,用于衡量个人、学术团体、研究单位,甚至国家的整体学术成果。据悉,某研究院对一篇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文章,奖金是25万元人民币,某大学甚至开出了3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

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学术界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历史和背景不是很了解。“影响因子”(SCI)在国外是用来赚大钱的一家私人公司,最初由公司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使用“尤金・加菲尔德学会”开办,于1960年才改名为“科学情报研究所”,听起来就完全像一家政府科研机构了。这个掩人耳目的做法,欺骗了中国学术界不少人。

国外“影响因子”评价方法,不适合中国实际情况,中国成果评价标准不能受西方SCI的左右,而应当独立探求“影响因子”的中国标准。对于怎样评价的中国科技成果,国内学者有许多探讨,本人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科学产品转让额问题”以及“科研释知率”的概念,是对这个问题最初的思考。现在把它梳理一下,中国对科研成果应当采取系统综合评价的方法,它是从三个维度考虑的,即“学术(理论)引入率+成果转化率+知识普及率”这三个指标的水平和能力。当然这个模型还要不断完善,但应当肯定的是,它更符合中国管理创新的现实。

探讨“影响因子”的中国标准,中国期刊本身要进行改革创新,改变过于崇尚学术论文的风气,回归到知识的本质上来,让人们知道推进科技进步不是仅有学术内容就行了,还要有转化、推广和普及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例如英国世界顶尖的杂志《自然》是典型的“两栖类”杂志,不都是学术论文,论文只占三分之一,而非文占三分之二,栏目不都是学科这一套,在设立的十五个栏目中,还有消息、读者来信、讣告、招聘、t望等一些非学术栏目,初看,这些都与学术无关,是离道的,但恰恰是这些因素,才是持续学术后劲的有机土壤。

《管理观察》2008年改革之后,开始从单一的科技、学术类杂志向涵盖“人物、理论、方法、信息”的两栖类杂志转变,学术类内容占三分之二,非学术占三分之一,不但学术水平日益提高,而且在提高创新组织和个人的软实力、影响力等方面的作用效果更为突出。《管理观察》在“全国两会”“期刊改革”“期刊智库”上的表现日益受到国内外关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管理观察》的改革趋势很符合国际上的“两栖类”潮流。《管理观察》杂志的改革,正是我们探求“影响因子”中国标准在媒体上的响应。

上一篇:廉价劳动力工厂背后的产业转移理论 下一篇: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