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劳动:价值创造及财富分配

时间:2022-07-09 06:04:19

管理劳动:价值创造及财富分配

摘要:目前,非实体性生产要素的作用在现代经济中日益突出。作为一种非实体的生产要素,管理劳动者具有稀缺性的特点。管理劳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以实体性生产要素为特点的生产关系结构,而且改变了传统的财富分配关系。因此,管理者的收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获取工资,另一方面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关键词:管理劳动;价值创造; 财富分配

中图分类号:F27292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较大,尤其是管理劳动者的收入远比一般劳动者的收入高。这种差距是否合理,如何科学地认识、理解这种差距,学术界和民间都存在较大的争议,辩论的目的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本文从管理劳动和价值创造的关系,以及管理劳动和财富分配的关系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促进管理这种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扫除思想上障碍。

一、管理职能的产生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力不太发达的时候,生产规模比较小、生产比较简单,无需专人进行管理,管理职能总是和其他的劳动职能混合在一起发挥作用。这时管理职能没有从其他的劳动职能中分离出来,没有取得独立的形式;管理职能的作用也受到了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没有充分的显现出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的技术手段的先进,尤其是分工的细化,对管理职能独立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人类的生产活动已经不是单个人的事情了,分工在现代经济中变得越来越细密,社会生产需要很多承担着不同职能的人的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一个独奏的音乐家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需要一个乐队指挥”。现代化的生产、尤其是那些大型的厂家拥有着数百数千、甚至几十万的工人,没有人进行专门的管理,要进行生产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切已经达到相当大规模的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如果把整个的企业比作是一个有机体的话,那么以管理者为主而组成的管理系统就相当是这个有机体的神经系统。这种指挥必须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和构成生产总体的各独立部分的个别运动差别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

许多劳动者在一起劳动,在同一生产过程或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劳动,这时他们需要管理者进行协调。管理职能主要是协调决策,这种协调缩短了制造产品的时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如果劳动的过程是复杂的,只要大量的协作者可以把不同的操作方法分给不同的人,让他们同时进行这些操作,这就可以缩短制造产品所必需的时间。因此,管理者的素质的高低,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会影响企业的效率,影响企业的利润,甚至影响企业的存活。所以,现代化的企业尤其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所谓“千军易得,一帅难求”。

二、管理劳动与价值创造

管理劳动是不是生产性劳动,是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需要从管理的二重性出发来探讨。管理劳动的二重性是由生产过程本身的二重性决定的,社会生产一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二是生产价值的创造过程。生产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和生产价值的过程的统一,也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所以,可以把与生产力相联系的属性叫做管理的自然属性,把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属性叫做管理的社会属性。一方面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不同的劳动职能需要不同的人承担,管理职能是社会化大生产劳动职能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职能,是社会化大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另一个方面,管理是社会生产方式的要求,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管理职能的本质不同。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即从管理的社会属性来看,马克思认为“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指挥、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而这种职能作为资本家的职能则取得了特殊的性质”;“在资本家的手中,管理不仅是一种协作劳动过程或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本身产生的特殊职能,而且显然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是建立在剥削者和它所剥削的原料之间的不可避免的对抗基础上的一种职能”。目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者也是高级员工,主要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了,资本的数量增加了,资本家把这种由生产社会化的需要而产生的管理职能交给了经理阶层,促使管理的社会属性和管理的自然属性发生了分离。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不管是在资本主义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劳动都是不可缺少的。在社会分工和生产日益社会化的基础上,劳动的职能不断的分化,生产劳动的概念在不断的扩大,劳动者不一定要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因此,“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他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①。人们在进行共同劳动时,每个劳动的成员总是分担着一定的劳动职能,分工和协调是共同劳动的必然要求。所以,管理是不可缺少的生产劳动,而且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私营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劳动如何定位成了现实重大的问题。由于私营企业主的劳动具有二重性质,一方面私营企业主本身就是劳动者,也是价值的创造者,而且这种职能占主要的地位;另一方面,私营企业主凭借自己对资本的所用权占有雇佣者的剩余劳动,尽管这种剥削职能是受到限制的,而且私营企业主对整体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要管理劳动成为“共同劳动”的一部分,那么它就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三、管理劳动与财富分配

财富分配关系的基础是生产关系,在传统的生产关系中以物质性生产要素为特征,与物质性生产要素相对应的是以管理、知识、科技等为主体的非物质性生产要素,而且非物质性生产要素的作用并不突出,往往将管理劳动混同于一般的劳动,管理者的收入和一般劳动者的收入差别不大。在现代经济中,作为一种非实体性生产要素,管理在生产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管理者的收入和一般劳动者的收入迅速拉大,传统的生产关系结构和财富分配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一)管理劳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关系结构

为一种稀缺性的非实体性生产要素,管理劳动作参与到生产的全过程,尽管它仍然以实体性生产要素为载体,但是在生产关系中也涵盖着非实体性生产要素。因此,管理劳动改变了传统的以实体性生产要素为特征的生产关系的结构。

(二)管理劳改的存在改变了财富分配关系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管理劳动降低了生产必要产品的时间,延长了生产剩余产品的时间,从而降低了工人在财富分配中的比例,使资本的所有者得到更多的剩余产品。因此,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管理劳动参与剩余产品的分割。管理者收入高于一般劳动者的真正原因要从两个方面看:

1.内在原因。

一是管理劳动是复杂的劳动,不能将管理者的劳动和一般工人的劳动等同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复杂的劳动是加倍的简单劳动,管理劳动是以高知识,高技术,高智能为基础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的竞争,而且要展开国际竞争,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竞争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劳动者,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要能够承受竞争的巨大的压力。。

二是管理者收入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作为全体劳动不可分割的一分子,管理者获得应得的工资;另一方面作为稀缺的人力资本,管理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这是管理者的收入大多数情况高于一般工人收入的主要原因。

2.外在原因。

一是管理人才具有稀缺性,其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大量的实践证明优秀的管理者是企业兴盛的首要因素,优秀的管理者也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优秀的管理者能够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组合,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从而使企业获得巨大的收益,并不断拓展企业发展的空间,人力资本的稀缺性促使管理者的价格远高于一般劳动力价格。

二是管理劳动者承受着比一般劳动者更大的风险。管理劳动具有创新性和风险性高的特点,决定了管理劳动者理应获得较高的收入。首先,管理劳动具有创新性的特点,这种创新不同于科技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制度以及捕捉市场机遇挖掘潜在利润的创新。只要是创新就面临着风险,这种风险是应该得到补偿的。其次,市场是变幻莫测的,作为决策者时刻面临着不确定性,管理劳动具有决策性强的特点,决策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投资的成败。因此,管理者在决策时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的大小决定着资本所面临的风险大小。正确的决策会给资本带来巨大的收益,反之就会使资本遭受损失。一旦失败,管理者甚至有被解除职务的可能,管理者因此会承受巨大的压力。管理者的收入远高于一般劳动者,其重要的外在原因就是管理劳动者承受着比一般劳动者更大的风险。

四、小结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基本结论:

1.在现代经济中管理劳动作为非实体的生产要素在生产关系中占有者重要地位,它改变了传统的以实体性生产要素为主体的生产关系结构,在生产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反面,财富分配关系也随着管理劳动地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管理劳动在现代经济中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管理劳动作为整体劳动的一部分,管理者是总体工人的一分子,管理劳动创造价值,是生产性劳动;另一方面管理者是资本的人格化,代替资本所有者执行管理、监督、协调的职能,加大了对工人的剥削,从这个角度看,管理不创造价值,因此管理劳动具有二重性,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的资本职能是受限的。

3.管理者收入大大高于一般工人的内在原因,一是管理劳动是复杂劳动,二是管理者不仅作为复杂劳动者领取工资,而且参与剩余产品的分配。

4.管理者收入高于一般工人的外在原因,一是管理作为优秀的人力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其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二是管理劳动者承受着比一般劳动者更大的风险,管理者的收入远高于一般劳动者是对风险的补偿。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32-333.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6.

[3] 李太淼. 劳动价值论若干问题新探[J].江汉论坛,2008(6).

[4] 龚刚,杨光. 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J].中国社会科学, 2010(2).

[5]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 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 2009(1).

上一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效果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下一篇:再论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台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