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纠正错误前概念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07-09 03:14:18

初中物理教学纠正错误前概念的实践探索

摘要:物理前概念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正确的前概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物理知识,而不正确的物理前概念,则会阻碍学生们的学习。可如何纠正不正确的前概念呢?本文将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中的"物体的浮与沉"一节为例作以论述。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前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17-02

物理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与周围环境长期作用形成的对生活现象的经验型认识。正确的前概念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不正确的前概念,则会阻碍学生们的学习。

若是不及时把学生们不正确的前概念纠正过来,就会影响学生们顺应正确的科学概念,从而成为他们构建科学概念的障碍。长此以往,便会让学生们感到物理学科很难学、难懂,逐渐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纠正学生们不正确的前概念进行一番实践探索,以期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成果。并且实在地帮助到学生们,增加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够纠正不正确的前概念呢?

1.教学前测,了解情况

在把新知识教给学生之前,教师应该对学生们的前概念状况进行一次诊断性的测试,可以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来了解学生们的认知结构。在研究前概念以及转变策略的时候,对学生们前概念的诊断是极有必要的,同时还要弄清楚正确的前概念是哪一些,而片面的又是哪一些,而那些不正确的前概念又是哪一些。对于那些不正确的前概念,教师们需要帮助学生们改造甚至是重新组织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们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过程。

譬如在浮力知识的教学之前,就本校的一百五十多名学生,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调查:1.对漂浮状态的认识;2.对下沉状态的认知;3.对悬浮状态的认知。在第一个方面中,有48.1%的学生认为,物体之所以能够在水面上漂浮是因为浮力很大,有71.9%的学生认为,物体在水面上浮出的体积越大,浮力就更大,而有91.6%的学生认为,"上浮"和"漂浮"并不是同一个意思;在第二个方面中,有10.3%的学生认为,下沉原因跟物体是否很重、是否实心有关,而43.6%的学生则把原因归结于"受的浮力较小",还有另外的46.1%的学生认为,物体下沉是因为密度比水大;在第三个方面中,有27.9%的学生认为不存在"悬浮",还有9.1%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而有36.4%的学生则认为,木块在水中悬浮应该是受到其他力的作用,而59.7%的学生肯定了悬浮现象,把其理解为有"浮"的趋势,却因为受外力而导致静止。

由以上调查可知,学生们对上浮和下沉的前概念非常简单,思考的维度很单一,并没有考虑到这两种状态其实是受到重力、浮力还有密度体积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然而,在实践中看来,这种"简单"相对于学生们对悬浮的"复杂"的前概念来讲,却是更加难以转变的。因为这种"简单"往往是根深蒂固的,而"复杂"的前概念只要明确了定义,相反却更加容易转变过来。

2.根据体验,积极探寻

科学永远需要证伪错误来进步,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受,积极引导学生们证伪自己的前概念,进而激发出学生们更正或是重新树立自己物理观念的欲望。

安排一次教学实验,让学生们把不同的小物体沉入水槽中,然后放手,观察之后的现象并汇报最后的结果。接着再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进而与学生们的前概念产生冲突,以致让学生们自行地去改变自己过去的认知结构,构建正确的科学概念。这是一种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内驱动力的好方法,有了这种兴趣和内驱动力,学生就不会再对物理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并且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充满热情地去学习,去探究。

而在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动力之后,及时地供应探究所需的材料,那么学生就会自发地去构建他们的科学概念,从而改变过去的错误前概念。沿着上面的教学实验,可以让学生们探究思考,如何使上浮的物体沉下去?又如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并且把所使用的方法说出来,跟其他同学一起交流探讨。

最后还可以进行教师追问,如沉下去的物体,增大浮力或是减小物重,一定能够让下沉的物体上浮吗?接着,教师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演示,把学生们的思考方向引至受力的角度,通过对比演示结果,让学生们了解到物体的浮沉是受浮力和重力共同作用的,而后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而根据得到的结论,结合力的平衡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漂浮和悬浮现象的原理和条件。同时通过鸡蛋在盐水中悬浮的实验,可以深化学生们的感知,进而自主思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3.教学效果,反思研究

教学实验结束后,再对授课班的学生进行一次测验,接着通过大约一周时间的习题教学,再用与上一次测验相同的试卷进行第二次测验。得到的结果以漂浮方面的知识为例,"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是什么",教学前测的正确率为45.5%,而在教学实验后的第一次测验却不升反降,仅有17.5%,相反认为受到浮力很大的学生上升到75%,这表明前概念的转化过程很艰难。但是经过了一周时间的习题教学之后,此项的正确率却上升到了92.5%;而对于另一项铅笔浮力的测试结果,三次答题的正确率则分别是13.4%、40.0%、82.5%,由此可见,教学实验后的第二次测验比第一次测验的正确率要明显提高了许多。

通过这一实践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到,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们创新的精神和动手的能力有极大的好处。但想要一次性通过探究式教学就把学生们不正确的前概念纠正过来,明显还有些不足。因此,对于习题训练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习题训练的过程当中,学生们能够将新构建的科学概念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情景中去,从而让学生们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陈素平,王小梅,蔡庆龙,等.对7~12岁儿童的浮力前概念的探查报告[J].教育科学研究,201l(5).

[2] 应崇恩,孔琴飞,张礼聪.化学"证伪"实验设计的探索[J].化学教学,2011(5).

[3] 于甲波.改进装置能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 浅谈初中物理课本几处实验的改进[J].考试周刊.2009(34).

[4] 王书元.初中物理前概念教学策略[D].考试周刊.20013(29)

上一篇:浅谈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之我见 下一篇:高中历史教学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