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教学

时间:2022-07-09 01:51:33

浅谈“语言”教学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懵懂的学生为伴,充满了快乐与感动。语文课,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究竟应该建构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呢?反思让笔者悟到了很多道理,通过积极实践,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相同的问题。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语文教学的中心应该放在哪里?其实都不难回答,只是很多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时忘记了这原始的记忆。

语文,不管是“语言文字”说还是“语言文学”说,它最本质的属性还是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水平上。由此,笔者有一个简单的总结:语文教学,重点应放在“语言”上。有了这个定位,教学工作中的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应该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效率,笔者认为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设计,围绕目标。在教学时,以教学目标确定训练内容的轻重、取舍与先后顺序,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环绕中心的圆球。

2.设疑问难,体现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训练总是和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因为人是用语言进行思维而又用语言来表达、记载思维活动的成果,没有脱离语言材料的思维,也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

3.揭示目标,指向明确。在教学开始时揭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安排可“开门见山”,也可放在启发谈话或出示课题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师生对本课时的每个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指向明确。

比如说,教师要给学生讲一篇文章,首先从语言入手,学会读,这里就包括字音、断词断句;然后还得从语言入手,那就是排除生字词,找出解释,为接下来的理解做好铺垫;这些基础过后,开始分析文章,赏析文章;最后还是语言,还要读。不过这时就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赋予的韵味,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课堂上,常常发现教师问、学生答,此起彼伏,甚为活跃,但许多问题因缺乏思维的深度,说不上究竟是训练了语言还是训练了思维。

一位教师在教学《一次实验》时,先让学生弄清美国教育家所进行的试验需要哪些器材,它们各有什么用。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美国教育家所创设的实验情境:美国教育家以一个小口瓶子代表一口井,以三个系着绳子的铅锤代表三个孩子,把铅锤放入瓶子代表三个孩子到井底去玩。然后再向瓶子灌水,表示井底突然漫水了。这时让孩子把铅锤往外提,看看孩子们能不能离开深井。这些语言靠学生对课文陈述部分及美国教育家讲解部分的理解、归纳、改造、整理后才能获得。继这一训练之后,教师又加大力度,要求学生从假设的、模拟的情境中跳出,说说美国教育家创设的真实情景又是什么呢?学生说:三个小朋友在一口枯井里玩,突然井里漫水了,漫得很快,井口很窄,只能一个个上来,在这种情况下,三个小朋友怎样才能脱险?美国教育家无非是借一次实验来测试中国孩子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智能素质。也只有弄清了实验的模拟情景及真实情景,才能对课文的思想意义有更深的理解。教师所设计的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是整体的、综合性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才能提高,而这些能力都是以思维能力为依托的。所以,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的教学,它既是基础,也是目标。

说到目标,应好好分析语文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学质量,其实就是教学的“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学被定位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本位意识浓,教学关系一般是:笔者讲,你听;笔者问,你答;笔者写,你抄;笔者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总是支配和控制着学,“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学的独立性丧失了。学生只能学会你所教的,而自己的能动性丧失了。这与语文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新课程改革呼唤建立新的课程生态,与此相关的几个核心概念经常被提及,如“过程”“对话”“生成”等。

“过程”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想象、质疑等丰富的心智活动过程来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以语文教学目标而言,“过程”极其重要。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一个孩子真正能集中精神的时间只有15分钟,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如何灌输知识,就全看教学过程的设计。一个精彩的过程设计,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由安静的听课变为主动与老师沟通甚至辩论,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敢说,并且会说,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因此,“过程”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课堂的质量。

面对语文学习这一现状,笔者认为要学好语文这一基础学科,必须从各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使其全面地、系统地学习语文。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工具书,学生终生的良师。学好语文离不开丰富的阅读,要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更需要时时利用工具书这根拐杖。提醒同学们:能终生为你排难解疑的,唯有工具书,它能帮助你走向成功。愿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多多亲近工具书。

2.要规规矩矩地写字。《九年级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有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要求,因此书写好汉字应当视为中学生所应具备的语文基本能力之一。目前一部分学生在书写汉字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不无忧虑。这些学生写的字,或缺臂少腿,画蛇添足;或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或怪形怪状,毫无美感;还有的错字连篇,更不用说文面的“脏、乱、差”……一言以蔽之,这些同学的字缺乏“规矩”。

3.多读多背,积累语言材料。在语文学习中,背诵的作用是不能也不应忽视的。语文学习,没有一定的语言材料积累,学生的作文、说话的能力不可能得以提高。然而目前学生在背诵中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

(1)教师的指导不当,有些学生对课文还没有弄清楚,就逼着学生机械记忆,这对学生来说,绝对苦不堪言。

(2)有的文章过长、过难,给背诵造成障碍。

(3)记得快、忘得也快。

(4)纯粹为了应付考试才背诵等。这些都说明,学生在背诵方面还有相当部分流于形式,还没有真正做到培养能力和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养方面上来,这无疑给语文教师敲响了警钟,对语文教师今后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阅读是知识的吸收、消化和沉淀的过程,没有广泛而有效的阅读,何谈能力、素质的提高。新大纲要求初中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查、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课外自读每年不少于80万字,今后中考也将加大阅读方面的比重,而且考查材料以课外读物为主——这就意味着要提高语文学习效益,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实践指导。

5.构建课型,培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支撑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堂的前提。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单纯“填鸭式”的满堂灌,势必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听课不认真。“死搬硬套”总是众矢之的,而“生动”“幽默”“活泼”,面向课外,则倍受青睐。常上活动课,“课外知识”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组。两三个课时分析一课的做法大大挫伤了学生,许多学生表示“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以上情况表明,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进。让学生更进一步投入其中,真正喜欢语文课。抓住过程,重视语言的学习与使用,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符合当代社会的教学。

上一篇:浅探新课改时期的中学美术教学 下一篇:有法 有趣 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