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求发展,以校为本促课改

时间:2022-07-09 01:47:06

以人为本求发展,以校为本促课改

湖南省张家界天门小学(以下简称“我校”)雄踞于美丽的澧水之滨,雄伟的天门山下,其前身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官黎坪街道办事处完全小学,是市区两级政府针对市区流动人员剧增、城区学校班额居高不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难等问题迁址扩建并更名的,且只有短短四年城区办学经历的区直小学。学校成立伊始,以楚任杰校长为首的天门小学全体教职工就牢记学校肩负的重大使命,牢记“明理、健美、诚信、创新”的校训,上下齐心,不辞劳苦,一边一切从零开始,把一片荒芜的农田建成了现在占地40000余平方米、有13000平方米教学用房、教学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学校;一边一切从头开始,潜心于新课程改革,专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成长,把一只只“丑小鸭”变成了一群翱翔于天际的“白天鹅”,同时努力打造永定区最大的流动留守儿童中心。在校学生总数达到了2706名,拥有120余名教师,45个班级。

自建校以来,我校秉承“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课为本抓创新、以人为本求发展,以校为本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致力于课程建设、资源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校本教研和评价体制改革,建立了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着力点的卓有成效的教师培训制度和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创新了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大了课程和资源建设的力度,走出了一条有天门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

一、落实课程计划,狠抓课程资源建设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和湖南省颁布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所有课程,并按规定把班额控制在50人左右,均衡编班,均衡配备师资,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学校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非常注重作为国家和地方课程补充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

一是让教师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研究、挖掘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内涵,发现其优点和不足,适时予以增补、删减、重组,增强其功效。校长主导开发了学生劳动实践教材《开心农场之蔬菜种植篇》,并根据校本课程国学课的需要自主编写了《天门小学国学读本》。

二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整合大自然、社会、学校教育资源,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是鼓励教师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把学科知识和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石成老师的市级课题“民族体育活动与学校体育课程的整合研究”,从体育的角度把民族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学校体育课程整合起来,从而充实了体育教学体系,有效增强了学生体质,还弘扬了土家族民族文化。他的录像课《高脚马》作为永定区优质课送省参评获省一等奖。杨吉高主任的省级课题“土家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把土家族的民间音乐与小学音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渗透,让学生从小认识、感受、掌握本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涵。如为了让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张家界民歌”“桑植民歌”这两朵奇葩在校园绽放得更加灿烂,成为一道有特色的亮丽风景,音乐教师每学期用2~3课时教唱民族歌曲,保证学生每学期学会1~2首。下午上课前的唱歌时间以民族歌曲为主。这样面向全体,扎实普及,创设校园“班班有歌声”的文化氛围。

四是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以项目制形式进行特色课程建设。每个项目由1~2人负责执行,由负责人再组建开发机构,学校给予人、财、物等资源支持。具体开发方式:

①利用录音录像等方式将讲课内容或过程电子化和文本化;②收集教案、课件及其他教学内容,分类编辑成电子文档;③学期末编辑成册(有索引、目录、页码)并上交教务处存档。开发项目有导读(胡玉琴)、国学(覃正军)、数学素养(楚得妍)、土家族文化(杨吉高)、体育游戏(石成)、课本剧/绘本剧(周玲玲)、传统节日活动(周玲玲)、舞蹈(范金霞)、合唱(李迎春)等。项目内容有教材、教案、课件、教学素材、评价体系等。

二、狠抓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核心所在,所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成为我们研究和行动的重中之重。根据我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我提出了“问题驱动五环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以问题构建和解决为核心,以“预学―导学―自(互)学―研学―练学”五个环节为课堂呈现形式构建起来的导学模式。问题驱动:即问题引导学习。根据知识迁移和学生认知的规律,以教学内容为凭借,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构建一系列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让学生在成功解决问题的愉悦体验中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点拨和引导,学生始终觉得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所以其学习兴趣会一直保持高昂的状态,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学效果。模式的构建极大地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为保证教研时间,我们推行了研讨课制度。每门学科利用半天时间专门研课、听课、评课,尤其是评课,给老师充分的发言时间,保证了教研效果,教师在活动中受益匪浅。同时大力推行行政观课制度:从每学期的第二周开始每周一第一节听课,第二节评课,第三节开行政会。由于有全体行政人员的参与,保证了研讨质量,也使得我校的课改进行得有声有色,成效斐然。张海燕老师参加全省小学数学教师演讲比赛获省一等奖,杨爱国、刘平静、昌奇锦老师参加全市创新教学赛课均获一等奖,楚得妍、昌奇锦老师参加全省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大赛均获一等奖。全校全年有20余篇文章在《湖南教育》《教师》《张家界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所获论文、课件奖励更是不胜枚举。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经典伴孩子成长,让孩子扎下良好的德行之根,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培养特长、发挥潜能”,我校还开办了“伏羲”班。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实施都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每天都有书法、武术课,语文不用现行教材,而改为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古文,一到三年级不再有考试。现在孩子写毛笔字有模有样,还能打几套拳,在家礼仪规范,深受家长欢迎。

三、搭建高效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课程改革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因此,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基础。基于此认识,我校提出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共同提高”的教师培训思路,在培训中实践,在实践中培训,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建立培训体系,确保培训规范有效。一是成立培训机构。为了确保教师培训工作规范有效,学校成立了教师培训工作组、专家指导组。我亲自任工作组组长,主持培训工作,建立了“校长室―教研室―教研组”三级管理体制,为培训提供了组织保障。聘请教育教学专家为指导组成员,每学期固定时间来校讲座、指导,保证培训的方向和实效。二是建立培训制度。为保证培训科学高效,学校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建立了讲座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示范课公开课制度等。三是丰富培训形式。每学期既延请专家到校讲座,让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交流,解疑释惑,又抓住国家培训的各种机会,每年派出大量教师外出学习,接受新鲜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开阔视野,回来又以讲座或者示范课的形式与同伴交流,共同提高,取得一人学习全体受益的效果。

我本人参加了湖南省小学名校长培训,从理念和实践两个维度提升了专业水平,并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成效显著。同时学校还拨出专项经费大力开展校内培训。学校引导教师积极开展阅读系列活动,为每位教师购买了《论语――于丹心得》和《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书籍,然后集中交流学习心得,这样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本职工作。

同时,还加强了计算机应用培训。每周五上午,都会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操作培训。目前,我校教师基本上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独立制作课件,会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提高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教师结对”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一至三名新进教师,要求每月都上“示范课”“研讨课”“讨教课”,让刚进入我校的教师尽快适应环境,课堂教学水平有质的提高。“名师工程”则力求培养出一批教学骨干、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以丰富的活动促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特长,除了利用课堂这一传统阵地外,每天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对学有专长的学生进行素质拓展,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学校的设备资源优势,开办各种兴趣爱好班,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目前,我校设置各种特长培训功能室20多个,配备总价值180余万元的各种器材,建立了完善的特长培训机制,开办了英语、美术、航模、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舞蹈、各种器乐、合唱队、手工制作等二十多个特长培训班,每年培训学生达8000余人次。为了提高和扩大“土家文化进校园”的效果和影响,传承张家界市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针对学生对“土家文化”的喜爱程度及艺术表现力,按照低、中、高年级组组建了3个土家民歌合唱团;组建了腰鼓、打击乐、古筝、笛子、二胡等民乐团;组建了土家武术、土家硬气功等体育团队;组建了土家花灯、土家摆手舞等表演团队;建立了手工编织、土家刺绣、土家蜡染、土家沙石画等绘画兴趣小组。2013年12月30日,集土家武术、土家花灯、土家龙灯为一身的《天门稚子闹花灯》舞蹈节目,参加“张家界市中小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节目展演”,荣获市级节目展演第一名。2014年6月,二年级小朋友表演的《土家摆手舞》舞蹈节目,为市区领导、部分家长、全校师生进行了汇报演出获好评。2014年8月,土家《勃尼茅古斯》舞蹈节目,在中心广场参加张家界市“欢乐潇湘”节目展演,获市级一等奖。

二是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我们的大课间活动共由“七彩阳光”“童心舞动”“阳光校园”“土家摆手舞”“土家茅古斯”“土家花灯”六部分组成,有效增强了师生身体素质,传承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土家民俗文化。学校被张家界市教育局授予“张家界市青少年艺术人才培训基地”和“非物质文化传承重点学校”等称号。同时还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了“包粽子比赛”“包叶儿粑粑”“中秋月饼品尝会”“端午食品品尝会”“闲置物品换购会”等活动。

同时大力推行深耕阅读,营造书香校园。各班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和教室图书柜继续坚持“晨诵午读晚省”活动,并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进行导读指导。各班利用两种方式每月更换图书柜的书籍,一是从学校图书室借阅,二是要求学生自行购买。要求学生利用早上到校时间和午读时间进行阅读,周末还可借阅图书柜的书籍,保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语文老师要利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讲故事,每周三次,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展示锻炼的机会。校本课程依然开设国学(背诵)、导读(阅读,可到阅览室阅读)、书法三课。国学为周三晨读与最后一节课,背诵完的学生可到覃主任处申请考核,过关者可佩戴国学小博士胸章;导读为周五最后一节课,可带领学生在阅览室或图书室看书,学生看书达一定量者(标准由导读项目组制定)由教师认定为“故事大王”,可佩戴胸章;书法为周二上午最后一节课。各班要结合各种纪念日和节日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主题阅读。各班每年上交一本阅读成果集,并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评比,同时学校汇总优秀成果结集成书,名曰《天晓》。

五、狠抓校本教研,创新研究形式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形成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机构,开展“听、说、评”“研讨、示范、竞赛”课系列教研活动。由教导处牵头,引领与督促各教研组、备课组认真开展教研活动,活动做到“五定三有”,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定中心发言人,有对照、有重点、有总结,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针对教学实际,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激发教师教研热情,结合区教研室安排,参加示范课观摩活动,努力提升教研水平。

二是教育叙事研究。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再加上自己的反思,改变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话语方式,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和进入研究状态,然后再向案例研究转变,这样逐渐把教师引上研究之路。我们以QQ群和群论坛为平台,让教师们把自己对教学实践的所思所想发表在QQ群论坛里,教师之间相互点评,学校也进行点评,并每月进行评选,优秀稿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推荐发表。学校每月再把优秀稿件结集成《教育教学叙事专刊》,极大地激发了教师“我手写我心”的热情,稿件数量和质量也稳步上升。

六、推行绿色评价,创新评价方式

评价是学校工作导向,是教师工作指南。有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就会产生相应的工作策略和效果。因此,评价是学校实施课改的重要内容,是课改的关键。评价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甄别、选拔为评价功能的做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我们根据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目标、内容、方法,制订了《天门小学教师质量评价方案》,以学生的成长、发展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引导教师把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放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工作上。以常规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等内容为质量评价指标,不仅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如科学有实验检测,音乐有视唱检测,英语有口语测试等。如此教学质量评价有效地引导教师既注重课堂教学又注重课外辅导,既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注重方法过程、情感态度的训练与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和态度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湖南省张家界天门小学)

上一篇:贝玲妃Roller Lash翘佳人睫毛膏 翘首以盼,心动... 下一篇:简约有理大三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