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海南茶叶企业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09 12:42:29

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海南茶叶企业中的运用

【摘要】 本文分析了海南茶叶供应链的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进行新的供应链构建、价值链升值、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物流设施、建设资金平台等手段来加强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模式 茶叶企业 海南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个世界出现了明显的国际化和一体化。与此同时,用户需求则愈加突出个性化,从而导致不确定性增加。茶叶产品具有明显的区域化与个性化特征,这使得企业很容易忽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得茶叶行业不得不融入整个全球化市场。一方面,茶叶企业可以通过用网络技术进行调研、销售产品。另一方面,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获得各地产品信息,找到合适的产品。网络使得消费者和产品供应商的距离缩短了,这就使茶叶企业面临新的运作模式的选择问题。本文基于现代管理技术手段探讨了茶叶产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起源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大多数的生产商主要强调的运营策略是通过大批量生产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这样产品和工艺的柔性化程度都较低,新产品的开发较慢而且只能依靠自身的技术和能力。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产资源计划概念的引入,经理们意识到了WIP(制品库存)对生产成本、质量、新产品开发和交货期产生的重大影响。生产商开始寻求借助于新型物资管理理念来提高公司自身的效益。20世纪80年代,全球激烈的竞争迫使跨国公司以更灵活的经营模式提供成本低、质量高且性能可靠的产品。生产商们利用JIT(准时生产)管理和其他管理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在这种快节奏的JIT生产环境下,生产商们开始认识到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潜在好处和重要性,于是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变为尝试与供货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运输和物流专家又将物资管理的概念扩展为包含物资分配和运输的功能,这样就生出一体化物流这一概念,也叫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的变革一直持续至20世纪90年代,因为各公司将物资管理延伸至在价值链中融入战略供应商和物流的功能。供应商的功效被扩展为同时将成本和质量考虑在内的更复杂的结合体。生产商们并不是简单地重复一些无附加值的行为,如验收检查,他们通过仅从那些合格且经过认证的供应商那里采购以达到对供应商的质量进行控制的目的。之后许多生产商和零售商又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扩展为提高整个价值链的效率。现在,生产商普遍会对供应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进行考察,看其能否支持新产品开发,而不必进行物资的验收检查。

二、海南茶叶发展状况

2008年12月25日至27日的第二届海南茶事拍卖活动上,白沙毛尖茶以每公斤2.05万元成交,岭头茶场的一品红功夫红茶也拍出每公斤2万元的高价,品香园五指山苦丁茶的成交价格每公斤1.8万元。海南茶被誉为“华夏第一早春茶”,已远销欧、美、东南亚等18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茶商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茶叶,作为全国唯一可以四季采茶的地区,其早春茶要比内地产茶区提早上市2个月左右,季节优势十分明显。2008年1月至4月,海南口岸共有15批379.76吨价值58.97万美元的茶叶顺利出口到俄罗斯,出口的品种主要有绿茶、普洱茶等。目前,俄罗斯已成为海南茶叶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其批次、重量、货值分别占海南茶叶总出口的88.24%、98.24%和92.21%。

海南茶叶有近千年的发展历史,明代正德六年《琼台志・土产》中就有海南早期茶事的记载。当地黎族同胞很早就有采集野茶治病的习惯,水满茶便是其代表,早在清代就被定为贡品。

海南茶叶大力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国家在海南建立红茶出口的全国主要货源基地。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掀起了种茶的高潮,至1993年全省拥有大小茶场50多个,其中国营农垦种茶农场就有37个。茶园面积12万亩,年产干茶8000多吨。海南农垦占海南全省四分之一土地,拥有全国最大的橡胶基地,而茶叶一度是海南农垦第一大非胶产业,从事茶叶生产的农垦职工有两万多人。农垦南海茶场、五指山茶场的规模曾分列全国第五、第十位。五指山茶场已有两人取得了由中国茶叶学会认证的高级评茶师资格。南海茶场有两名采茶能手先后荣获部级劳动模范称号。海南“胶茶人工生态群落”种植模式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位于定安黄竹镇的南海茶场,曾是新中国五大茶场之一,生产规模在国内名列前茅,年均出口量5000多吨。这里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出产“远洋”牌红茶,远销世界各地,为新中国换取了珍贵的外汇。上世纪70年代,该农场生产的拳头产品“远洋”牌CTC红碎茶,先后荣获国家商业部、农业部、广东省、海南省优质产品奖。产品出口量占总产量的90%,远销美国、法国、加拿大、新西兰、利比亚、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1981―1995年,农场为国家创汇2400万美元,仅1989年就提供出口1350吨,创汇233万美元。上世纪90年代的外贸体制改革成为海南茶业的分水岭。

海南省国营白沙农场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种植茶叶。白沙茶叶产业发展几起几落,种植初期迅速发展达到1200多亩,之后又回落到600多亩;80年代中期发展最快,开采茶园面积达到5600多亩,年产干毛茶280多吨,这一时期是白沙农场茶叶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白沙绿茶曾经在当时广东农垦举办的茶叶评比中荣获7次第一名;进入90年代后,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茶园的改造和更新种植,大量的茶园开始老化,茶叶品质越来越差,产量越来越低,企业效益下滑,茶农收入降低。

三、海南茶叶产业供应链的构建

1、紧密联系价值链各个环节,促使价值链升值

对茶叶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最终诉求是希望提高效率,供应链伴随着各环节中价值的提升,以获得更高的利润。通过“龙头”企业将茶业生产过程的诸多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把茶农与市场联结起来,实现生产者与经营者、经营者与销售商联结为“风险共担,利润共享,利益相关”的共同体,是改变“生产者与经营者、经营者与销售商的利益关系分离,市场开拓能力不足,产业效益低下,茶农利益受损,企业负担越来越重”状况的必由之路。

2、加强信息管理,保证信息流通顺畅

茶叶供应链之间的信息沟通是供应链管理其他各项活动顺利实施的基础。茶叶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必须以先进的信息与沟通技术(简称ICT)为基础,并能使各个节点成员的信息在供应链中及时得以传递。

海南现有的信息链集成效果差,功能不足,导致系统的响应时间长,需要重新对信息网络进行整合,提高信息链的运做效率。因而要充分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建立第三方信息流中心。这样,可以达到使消费者了解原料生产信息的目的,尽量减少供应链中信息的扭曲与时滞。第三方信息流,就是考虑到产业供应链中信息管理的复杂性,借助于企业物流外包的成功经验,提出第三方信息流的思想,以区域或行业为主,组建为本区域或行业服务的第三方实体,为其他方提供供应服务。通过协调单位之间的信息流获取方法和提供信息流的支持服务,把企业的信息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信息流管理部门来承担,特别是一些信誉卓著的电子商务公司。在产业供应链的管理中,借助于第三方信息流是一种先进的策略,有利于第三方信息流公司建立统一的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型。第三方信息流系统提供一种集成式的信息流运行模式,它为地区特色产业供应链企业提供统一的信息化方案的解决思路,通过专业化的管理信息服务部门向多条供应链提供信息流服务,降低自己的运作成本,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降低成本。

3、完善物流配套设施,降低茶叶供应链运行成本

物流是实现产品从生产者手中到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转移过程,一般包括储存、运输、配送三个主要环节,通过建立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现代物流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可以极大地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货畅其流”。物流是供应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茶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茶苗繁育、茶叶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消费过程中,对鲜叶和成品的保鲜、冷藏、包装等技术要求较高,势必要求物流系统方便快捷、体系完备。

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励物流业的发展,根据茶叶生产和销售情况,制定一个有关茶叶物流的发展规划,确定物流企业设立的条件和准入政策,同时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对物流发展做出统筹规划。由政府牵头,建立茶叶物流协会,组织制定行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规范物流企业行为,防止和制裁物流企业的出轨行为,防止各企业间的恶性竟争,促进海南物流有序发展。此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在专业化服务的条件下节约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又可以使卖方企业或买方企业集中人力和物力搞好本企业的业务。

4、发展电子商务模式,占领终端市场

零售终端市场是茶叶产品供应链利润率最高的环节,而海南省的茶叶企业由于管理模式、资源、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将这一环节让位给中间商,这在过去云南省的茶叶发展中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当环境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时,如果还采用这种模式,就难以实现行业做大做强的目的。电子商务是最近发展起来的特别有利于中小型企业拓展市场的工具,在茶叶行业中,可以占领利润率最高的零售环节。

5、营造良性竞争机制

海南茶叶产业的持续发展以及供应链管理的顺利实施,迫切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营造良性的竞争机制,激励社会资源朝着正确的方向流动。一方面,这些政策和法规应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科学高效的资源配置,尤其是在跨地区的物流体系培育方面,需要建设一体化的政府宏观管理运行机制,改变茶叶生产、加工、内销、外贸、金融等分割管理的局面,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使茶产品可以自由流动,营造供应链之间良性竞争的平台。另一方面,应积极发挥政府弥补市场机制不足的作用,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创建一种鼓励低成本、高质量服务、高效率经营的机制,建立健全茶叶市场和质量监测体系,实现利益分配上的公正性和茶叶供应链管理的最优化。

(注:项目基金:本文获得海大大学研究生创新平台及海南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张悟移、马士华:云南茶叶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1).

[2] 刘静:对供应链管理起源与发展的探寻[J].管理观察,2010(5).

[3] 李兴民:俄成海南茶叶第一外销市场[N].中国绿色时报,2008

上一篇: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转型 下一篇:HERR公司在华人才本土化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