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让设计师疯狂满足全人类

时间:2022-07-08 07:26:57

移动互联网让设计师疯狂满足全人类

这一周的参选作品全军覆没。地图定位应用“这儿”的创意不错,对新技术的探索很值得鼓励,但交互按钮做得有些粗糙,否决;

体育视频应用“体育疯”视觉上没有重点,信息密度太大,配色也过于平庸,全票否决;

休闲游戏“指尖跑酷”倒是符合简单、精致的原则,漂亮的手绘风让几个评审交口称赞,但手指操作太累,你能连续玩上半小时吗?不能,只好忍痛否决……

只有塔防游戏“远的要命的王国”获得一致好评:画面细腻,操作便捷;体积不算大,18M,没有超过用户对手机游戏占内存量的心理极限(30M~40M);社交性也ok,可以在社交网站上分享给好友。唯一的问题是,它能保证在所有主流机型上流畅运行吗?还不确定。那只能拖到“待定区”,等会后测验完毕再议。

每周三下午,这个七人极客小组都要聚在小会议室里,对十几个安卓应用软件一一品评,并将优质作品列入“豌豆荚设计奖”加以推广。

“我们想借此确立一些方向,告诉大家什么样的应用才是应该留在设备里的。”豌豆荚设计奖的负责人张慧迪对壹读记者说。 触屏智能手机的出现让“交互”和“用户体验”这些陌生的词汇进入大众视野,也让设计师有了更多空间去实践职业的本质。

这些“方向”与Google用户体验团队给移动应用开发者们的建议无甚差别:有用、快速、简单、有吸引力、创新、适合大众、有效率、漂亮、值得信赖、个性化。

十个词,精准概括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最本质的需求,也是所有产品设计师的努力方向―显然,这并不容易。 不是美工,而是人类需求的满足者

2007年1月10日,第一代iPhone会上,乔布斯拿着手机,打开音乐列表,用手指从屏幕下方往上一划,界面随着惯性移动,滑了一会儿,又自动停下。

时隔七年,豌豆荚产品设计师赵琪仍在回味这轻轻一划带来的震撼:“(会现场)整个屋子都疯狂了。”

这是拥有多点触控功能的触摸屏手机在全世界的首次亮相,乔布斯盛赞其为“革命性的UI(用户界面)”。而对UI设计师们来说,这也是职业角色一次革命性的颠覆。

对软件设计的另一个重要部分―编程设计,人们很熟悉。然而同时,不但普通公众,就连一些专门从事网站设计的人,对UI的理解都长期停留在“描边画线”的美术设计上。事实是,一个好的UI设计要在人与机器互动的各个环节中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视觉上的美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是苹果让“交互”和“用户体验”这些陌生的词汇进入了大众视野。拇指和食指在屏幕上轻轻一捏,照片就能随之放大或缩小,这样直观、便捷的人性化操作简直迷倒众生。 设计师不是美工,而是信息时代人类需求的满足者,他们的任务是,如何在一个小屏幕上,更便捷地实现各种功能。

“它真的通过自己的消费产品,提升了整个社会对设计的重视,间接地也让设计师这个职业受到了重视。”负责豆瓣旗下多款产品交互设计的Brant对壹读记者感叹。

尽管如此,2007年时,也没有谁能想到,这会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先兆。

2008年5月,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公布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标准,开启了真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随后,苹果推出iPhone3G,HTC全球第一款安卓系统智能手机G1;2010年10月,第一代iPad亮相。

智能手机迅速成为全球移动设备制造商的新战场,软件开发者们则瞄准了苹果和安卓应用商店创造的机遇,而赵琪、Brant与他们的同行突然发现,他们有了更多空间去实践这个职业的本质―不仅仅是一个“美工”,而是信息时代人类需求的满足者。 事实是,一个好的UI设计要在人与机器互动的各个环节中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视觉上的美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为什么要把一座山放进茶杯里

“移动互联网催生了很多从前没有的需求。”豌豆荚产品设计副总裁刘亚平说,“比如,过去你不会想到用手机去处理和分享图片,而现在,这已经成了一个很大的产业。”

刘亚平还记得2009年6月iPhone 3GS的广告语“你的手机有八万种功能”,指的是当时上线近一年的苹果App Store拥有八万个应用。而今,这个数字早已突破百万。开放的安卓市场则更为庞大,仅被豌豆荚收录的应用就达140万个。

手机的便携性让这些应用一点点蚕食着人们的“碎片时间”。为什么最火爆的手机游戏如愤怒的小鸟、切西瓜、2048,往往将一局的时间限定为几分钟甚至更短?是为了能让你在挤公交地铁的间隙、睡前五分钟乃至蹲一次马桶的时间里都能完成至少一局。

豆瓣的产品开发团队也敏锐地发现了这种变化:在上班路上或中午打盹的几分钟里,不会有用户像在电脑上听音乐那样,耐心地浏览、搜索、下载、调试音响效果,他们需要的是跳过这些环节,打开应用,直接听歌,并在过程中发现音乐。

豆瓣FM应运而生。设计总监Jane Ngai将其最初的设计理念概括为两个字:“傻瓜”。简洁的界面上只有三个交互按钮:红心、垃圾桶和跳过,分别代表喜欢、不喜欢和“下一首”。打开软件,流媒体音乐自动随机播放,只需点击对应按钮,程序便能“获知”和记录你的喜好,并结合强大的算法,在下次使用中推送合你心意的歌曲。

不过,功能和操作上的化繁为简并不意味着设计难度的降低。“事实上,做减法比做加法更难。”eico design创始人张伟深有感触。

淘宝、谷歌、携程、宝马……这家用户体验设计公司长长的服务客户名单里挤满了我们熟悉的中外品牌。eico有太多为传统桌面服务设计移动产品的经验,而这些任务共同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一个小屏幕上,更便捷地实现同样的功能?就像携程客户端广告中描述的那样,在登机口邂逅一个女孩,即刻就订下与她同一航班的机票。

解决方案是设置“视觉焦点”。首先舍弃掉原网页上那些细枝末节的内容,然后将余下的分为第一优先级、第二优先级、第三优先级……并用不同的字体、大小、色彩来显示,让最重要的信息―如优惠价格和出发日期―“一瞥即见”,方便操作。

“减法”原则甚至深深影响着移动应用的产业格局。

早在iPhone之前,智能手机先驱palm(奔迈)的系统开发者罗布・灰谷就用一个带有禅意的问题来阐述设计原则:如何将一座山装进一个茶杯中?“将山缩小”表示你仍然认为多就是好―典型的PC设计思想。而一个合格的移动应用设计者应该反问:为什么要将一座山放到茶杯中? 有用、快速、简单、有吸引力、创新、适合大众、有效率、漂亮、值得信赖、个性化,这是移动互联网设计师的努力方向。

是的,碎片化的使用场景,决定了一个软件无法、也没必要做到功能上的大而全。绝大多数产品都在专注于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比如预报天气或者仅仅在清晨喊你起床。

而同时,越来越多的行业考虑到UI设计的重要性。银行提款机的屏幕边上,到底需不需要按钮,需要几个按钮,为什么老人和孩子很难学会使用自动提款机?电视遥控器为什么要有那么多按钮,菜单界面为什么如此繁琐?越来越多的汽车在中控台上增加了触摸屏,它的界面要如何设计才能简单易操作,又不会因为过于醒目而分散司机的注意力?

这些传统的交互界面显然也需要向移动互联网领域学习如何变得更简单,或者说更“傻瓜”。 最低标准的移动应用,也好过网络应用

产品功能的“轻”趋势让创业变得容易,小团队、低成本也可以开发,但成功却变得越来越难。用豌豆荚设计奖负责人张慧迪的话说就是,“过去能实现那些功能就不错了,用户是给什么用什么;现在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温饱’,而开始重视‘用户体验’这件事了。”

与此相应的是,苹果公司前设计师川野曾表示,移动应用的开发迫使科技行业提高了设计标准,“即便是最低标准的移动应用,也需要远远好于网络应用,因为这个平台的质量要高得多。”

但豌豆荚副总裁刘亚平有不同的看法:“在任何时代,一款好产品的标准都是一样的:我有一个确定的产品,要去解决一个确定的问题,怎么去解决它,并且让这个功能用起来方便流畅。”他认为,移动时代设计水平的提高,不过是因为技术的进步使得更好的用户体验成为可能。

在eico的设计团队中,除了视觉设计师和交互设计师,还有一个新角色“动态体验设计师”,负责在移动应用中设计产品的专场与动画效果体验。在张伟看来,这些小玩意儿作为交互按钮的功能远低于“情感体验”的意义。

最成功的一个案例,是他们在购物应用“蘑菇街”中用以取代“筛选”按钮的一个小把手,轻轻一拉,它就会掉下来晃动一下。这个精巧可爱的设计俘获了大批女孩子的心―而她们恰好是“蘑菇街”最重视的用户。

豌豆荚则将动态图片安插在视频缓冲的间隙,用有趣的动画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减少他们的心理等待时间。

事实上,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都会引领设计的新潮流,突破人们对“用户体验”的想象。比如,后台的大数据分析支持着豆瓣FM及一些新闻客户端去“学习”你的偏好,自动推送你喜欢的内容;而更早以前,鼠标的出现,让人与电脑的交流更直观;更不用提触摸屏取代按键所带来的震撼体验了。

但也有当下的技术仍然做不到的事,这就需要设计师们用智慧来弥补。比如,触摸屏并不是没有缺陷:相比电脑键盘,它实在不是一个好的输入介质。

豌豆荚的设计师们就找到了替代方案。“Google在PC上的首页只有一个搜索框,因为你可以很方便地输入;而豌豆荚考虑到用户懒得输入,所以会在页面上提供各种各样的搜索建议、热门内容,只需要用手指点击就行,避免了麻烦的输入。”刘亚平介绍道。

为了尽可能帮用户减少在智能手机上的输入,豌豆荚甚至一反常规,将PC版的客户端作为移动应用的“助手”,用电脑的大屏幕、全键盘来解决诸如“手机上有上千个联系人,管理一次通讯录特别麻烦”的问题。 智能手机先驱palm(奔迈)的系统开发者罗布・灰谷问:如何将一座山装进一个茶杯中?“将山缩小”仍然是典型的PC设计思想。而一个合格的移动应用设计者应该反问:为什么要将一座山放到茶杯中? 设计师也要参加“黑客马拉松”

没有哪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技术变革如此之快;也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如此紧密。一名设计师必须时刻保持对技术的敏感,才能保持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在豆瓣FM设计总监Jane Ngai看来,最完美的设计一定是跟工程师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因为设计的实现一定需要技术支持,而设计师可能不知道目前的技术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准。”

这种合作存在于产品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中,并非颠覆性的技术才有沟通的必要。前段时间,Jane最喜欢的博客平台应用Medium了新版本,开发过程中,为了一条下划线与字母的间距以及图标是方头还是圆头等问题,设计师和工程师就折腾了一个多月。

“这才是设计态度的体现。”她说。 设计的实现一定需要技术的支持,因为设计师可能不知道目前的技术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准。

而曾在Google工作过三年的刘亚平,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设计公司的管理机制带到了豌豆荚。产品设计阶段会不时举办“黑客马拉松(Hackathon)”,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设计师、工程师共处一室,闭关几十个小时做出一款产品的雏形;定期召开的设计评审会(Design Review)也离不开设计师、工程师的“跨界”交流。

设计师们的工种界线也在渐渐模糊,豌豆荚甚至彻底摒弃了传统的分工。

一个完整的产品开发团队应该包括项目经理、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用户研究员、市场研究员、工程师等各种岗位的员工,但在豌豆荚,产品开发阶段只剩下了两个角色:产品设计师和工程师,产品设计师要承担除技术外的几乎全部任务。

“创业公司追求高效率,希望团队尽量精简、环节尽量少。”刘亚平这样解释这种安排的初衷。但最本质的原因是:功能专一的轻量级应用已经不再需要一个庞大臃肿的团队来支持,正相反,社交网络的发达,要求开发者建立一个对用户反馈的快速反应机制,若分工太细,无疑会增加沟通的成本。这是移动互联网对设计师职业的又一次颠覆。

上一篇:张艺谋永不熄灭的巩俐情结 下一篇:什么人最容易被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