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有效展现初中语文课堂之美

时间:2022-07-08 05:18:48

学会有效展现初中语文课堂之美

高尔基曾讲:“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确实如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需要欣赏美,追求美。即便是羽翼未丰的中学生也渴望生活在美的世界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语文课自然也就义不容辞地承担了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重任。那么如何展现初中语文课堂之美呢?我认为最起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善于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之美

语文课本上的经典作品之美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着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心怀天下”的情操美,朱自清的《春》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的风光美,苏轼《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情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结构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有语言美……把这些美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展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得到无比的享受、无比的喜悦,本身就是一种美。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的美,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的人性美,在体验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生活美,在诵读中饱览作品的自然美,在品味中学习作品的语言美,在阅读中深刻感受作者的人格美。

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朱自清笔下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学习文章灵动的语言,我反复带领学生读课文,通过诵读,去培养学生“爱美”的心灵和“寻美”的眼睛。

二、打造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之美

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侵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的确,语文教师是语言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者,其教学语言应具有语调美,教师讲课的声音语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据有关调查显示,教师如果运用单一的语调进行教学,如高亢的、抑制的、平缓的、深沉的等其中的某一种,学生学习的正确率比较低,有许多教学信息在接授过程中丢失。而教师如果采用变换语调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则情绪兴奋,注意力集中,反应灵敏,学习的正确率则比较高。因此,语文教师在讲课时,要以低沉、稳健的语调为基调,时而舒缓、时而激烈,创造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之美。

三、引导学生体验语文课堂的朗读之美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这是一种时空艺术,一种听觉美感,也是语文教师一项最重要的艺术功底,需要较高的技巧。例如读《诗经・关雎》,则以愉悦的情感、明快的语音、舒展的节奏读出;读《荷塘月色》则适于配乐,我们配的是圣桑的《天鹅》,音乐的旋律配上深情的朗诵,就更感人至深了,我经常做一些这样的练习。

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文的美,不只是教师读,还得让学生们读起来。教师是审美指导的导游者,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深入意境,去主动关注诗文作品中的生活,去具体地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在自己的情感中激起强烈的共鸣。如何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呢?一定得让他们读起来。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去领悟语文的一切。试想,一篇好文章,不读何以明其言?不读何以晓其义?不读何以感其情?不读何以悟其道?若想正确朗读,需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如:1.注意停顿,读出节奏,体味作品的音乐美。在朗读诗歌《天上的街市》时要注意读出“我想”“你看”“我想”“不信”几处大的停顿,从而突出语意和情感。2.要把重音读出来。在朗读《鹤群翔空》时,要注意第3段中的“这些鹤都是灰白色的,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于天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一句。句中的“一律”“笔直”“实在”这些词是重音,一定要读出来,只有这样才会把这幅优美的画面表现出来。3.朗读中要能控制自己的声音,使之抑扬顿挫适度,能恰当地表达不同的语调。一般来说,朗读表喜悦、兴奋之情的文字时,语调应高昂,响亮,如朱自清的《春》。朗读表宁静平淡的心情的文字时,语调应舒缓,幽沉,如柯灵的《巷》。另外,应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去朗读。如跟读学读,分角色朗读,竞技性朗读,集体诵读,重点句吟读等。在朗读中品味课文,体验艺术魅力。

现代文的阅读如此,古文阅读也如此。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今日教古文,自亦宜熟读,虽不能求其写,而熟习其语言乃能深味其意义。”如在读《醉翁亭记》时,指导学生读出了“也”字的语气、语调也就读懂了文章。以第1段为例:前四个“也”表判断;五、六、七个“也”表解释;第八个“也”表肯定,语气坚定,“也”的语调要较重;第九个“也”表肯定,但语气较平稳。

四、发掘学生潜在之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节课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美,让学生参与到美的发现、美的鉴赏、美的创造中来,那么,这堂课应该不能算是成功的。学生的“美”在于他们富有创造性,富有个性,积聚着智慧。发掘美就是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去开发他们无穷的创造力,

在梳理了《“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情节后,班上有个学生忽然举起了手问:“老师,为什么哈尔威不救自己?”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班上顿时乱哄哄的,每一个学生都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各抒己见,我抓住这个机会表扬了这位同学敢想敢问的品质,然后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通过讨论,学生得出多种结论,有的说“哈尔威船长不是不能救自己,而是不愿意救自己”,并从文中找到很多例证;有的说“哈尔威有着和中国古代剑客一样的情结”,即所谓“剑在人在,剑亡人亡”“船在人在,船亡人亡”;还有的说“尽管哈尔威死得很悲壮,但他死得不值”。这种说法一时间又在班上引起了争论,干脆我就在班上发起了一场小型辩论会,主题是“哈尔威船长到底死得值不值?”通过辩论,学生基本把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品质都概括了出来,很多同学还谈了自己对“生命和职责”的认识,初一的学生能有这样的思考深度真是让我既吃惊又大开眼界,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潜力,只不过看我们怎么去发掘它而已。

要想发掘学生的美,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三点:首先要构建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其次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只是一个“点拨者”的角色;最后就是要相信学生,信任他们有能力解决问题,即使今天不行,明天也许他们会创造奇迹。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我们不但要求新,更要求美。美的语文课堂,更能够吸引学生,激起其学习兴趣,引导其积极主动地读好书、写好作;能够影响学生,帮助其辨别是非善恶、真假美丑,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能够教育学生,培养其美的感情、品质、人生态度、价值观,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上一篇:基于IPC的KDF2机组电控系统 下一篇:某型机组凝泵密封水技改方案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