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学之我见

时间:2022-07-08 04:17:35

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学之我见

摘 要:基础会计作为高职院校主修的专业课程之一,是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的前序课程,集技术性、应用性、操作性于一身,贯穿整个会计学体系。为了更好的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就成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将创新教学理念与当前就业需求相结合,对课程总体思路及具体难点问题进行分析,使初学者易于抓住重点、把握规律,在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张健美(1979-),女,天津市人,天津海运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会计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1.2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1-67-02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将基础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正体现了这一任务和目标。但目前高职院校生源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偏差、学习兴趣不浓等现象,对于会计这门课程更是缺乏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教学目的与生源特点相结合,满足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就成为基础会计教学的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对基础会计课程整体构架和具体问题的解读,帮助学生把握课程学习中的重点,解决理论知识中的盲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好该门课程的决心。

一、突破传统,把握课程总体思路

对于初学者而言,会计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甚至于根本没有概念,学生初次接触这门学科时一旦产生畏难情绪,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但难以产生兴趣,甚至还会出现抵触心理,不想学就学不好,学不好更不想学,形成恶性循环。如何运用简单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解方法使学生尽快融入会计情境,是在解决基础会计教学难点问题之前需要思考的。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一味的按照传统方式介绍课程体系,容易使学生陷入云里雾里而不得其意,为使学生能更好的把握知识命脉,在实施教学之前,应对课程进行全盘的梳理,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宏观的、系统的知识构架。经过归纳总结,本文认为学生应该明确五个“W”,即Who、What、Why、How、When。

Who:学习的主体。考虑到技能学习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第一需求,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基础会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学习目标与就业方向相结合,以利于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学习的主体”的介绍,不但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What:学习的内容。这部分主要解决的是基础会计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会计”这个词对于学生而言也许并不陌生,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对其内涵的理解就比较模糊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基础会计,根据整个课程的知识框架,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程脉络。理论部分主要学习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分录的编制、记账凭证的填写、会计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生成等;实践部分主要学习财务软件的系统初始化、总账及明细账处理、出纳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模块。在介绍过程中,对概念性的内容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展开叙述,变刻板抽象为生动形象,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Why:学习的目的。俗话说,凡事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部分要解决的就是“所以然”的问题。明确的目标是学习的动力,只有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会计,才有可能学好会计。从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来看,会计行业的缺口还是比较大的,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操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满足就业需要的同时,学好基础会计对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取得,都是大有裨益的。

How: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目标。针对基础会计的专业特点,学生应做到课前做好预习、课上认真学习、课后总结复习,及时归纳出重点和难点问题,逐个解决落实。对生涩的会计术语和易混淆的概念运用形象思维法、联想法加深记忆,利用财务实训软件系统对会计模块进行反复练习,提高操作技能,真正将理论付诸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另外,学生还可以自发组成学习小组,互学互助,定期进行互测,针对掌握不牢的知识点,着重加深记忆,以提升学习效果。

When:学时安排,授课进度。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为例,基础会计总共56学时,其中理论占30学时,实践占26学时,从学时分配上不难看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基本持平,一改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至于各章节所占学时,教师应将授课进度作以介绍,使学生根据各章节的学时比重,大体了解其难易程度,学习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通过对五个“W”的解读,引导学生将自身特点与专业特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深入分析,解决课程具体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难于把握的问题集中在会计理论知识部分,而这部分正是能否把握好整个课程的关键所在,现就难点问题进行阐述和剖析。

(一)会计要素、会计科目概念模糊

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是基础会计的核心概念,也是最易混淆的概念,如若把握不好,无疑会成为今后学习中的绊脚石。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类,是对经济内容进行的大体划分和归集。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细化和分解,是具体化了的会计要素,简言之就是将会计要素按特征取名。

会计要素属于大范畴,会计科目属于小项目。例如,从银行取款,涉及的会计要素是资产,会计科目就是这项经济业务中资产的名字,银行里的钱我们取名叫银行存款,取出的钱我们取名叫现金,那么银行存款和现金就是会计科目。

(二)借贷记账符号含义不明确

借和贷是会计特有的记账符号,借贷记账法也是当今会计账务处理普遍采用的记账法,由此可见,正确理解并运用借贷记账符号是极其重要的。

经常有学生认为“借”就是增加,“贷”就是减少,这种理解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实际上“借、贷”不能简单的归纳为是增加或是减少,对于不同的会计科目而言,它的具体含义也有所不同。若想准确使用记账符号,首先应确定会计科目属于哪类会计要素,再根据会计要素的性质确定借和贷的含义。我们以现金为例,它属于资产类,根据资产类会计要素的性质增加在借方,换句话说现金的借方表示的是增加;再如应付账款,属于负债类,增加在贷方,也就是说贷方表示的是增加。由此可见,不同性质的会计要素借贷方表示含义不尽相同。

(三)会计分录编制存在困难

如果说借贷记账符号是记录经济业务的重要标志,那么借贷记账法则是经济业务核算的重要方法,而这种方法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会计分录。会计分录由会计科目、记账符号及变动金额三部分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既不清楚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科目,也不明白记账符号(即借贷)的增减含义,从而导致会计分录编制不知如何下手。

怎样才能正确编制会计分录呢?下面通过经济业务来说明编制步骤。

例:以银行存款5000元购买材料以备生产。

1、分析确定会计科目。这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有两个,即银行存款和原材料。

2、准确使用“借贷”符号。银行存款和原材料同属资产类项目,其特点是增加在借方,减少在贷方,这项经济业务的实质是原材料增加,银行存款减少,据此应将原材料记入借方,银行存款记入贷方。

3、正确填列变动金额。因此,这项经济业务正确的会计分录应为:

借:原材料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通过对难点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会计要素的性质决定会计科目的性质,会计科目的性质决定借贷符号的方向,借贷符号的方向决定会计分录编制的正确与否,这些内容贯穿整个经济业务核算的全过程,环环紧扣,不可分割,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整个知识链的完整性。

三、总结

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励,想要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出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尤为重要,拥有一技之长往往比纸上谈兵更切实际。根据高职院校生源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启发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搭建课程总体框架体系,夯实会计理论知识,提高会计实务技能,使学生增强独立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为日后择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希望借此文章可以使更多的读者有所收获,并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唐坤.高职高专《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0).

[2] 吴雪峰.浅谈如何提高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J].科教文汇,2010,(08).

[3] 韦雁玲.基础会计与实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 刘英.高职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5] 郭大伟.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7,(11).

[6] 刘向.浅析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现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5).

[7] 李秀莲.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判断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会计之友,2005,(12).

上一篇:新刑诉法对控申工作带来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问题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