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思考?鄢

时间:2022-07-08 02:05:52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思考?鄢

摘要: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具有跨界性、差异性和应用性等基本特性。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整体架构,既要从产业、人口、制度、文化等四个内容维度,也要从制定、实施、评价等三个过程层面进行剖析。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是当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目标和路径选择。

关键词: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04-05

当今时代,重视职业教育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实体经济、重塑国家竞争力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在这一共识下,世界各国开始从宏观上、战略规划上加强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自觉将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战略的重要基础。对于中国来说,幅员广阔,职业教育发展既存在“区际差异”,又存在“区内差异”,职业教育发展更需要从历史与现实两条逻辑出发,回应与担当国家与区域关切,这就使得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为一个极富理论性和现实性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围绕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内涵、架构与路径选择等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一、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内涵厘定

“区域”是一个普遍的概念,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理解。通常认为,“区域”是指占有一定空间、按照一定特征划分的地理单元。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本文中的区域主要是指以市县为空间边界的行政区域。“发展战略”最初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尔曼1958年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使用,他把经济发展提到战略高度,重点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环境等,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长期规划,之后这一概念被广泛移植到其他领域。根据赫尔曼的论述,本文认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区域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而对职业教育发展制定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问题的谋划与决策。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职业教育的中长期发展提出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对策,包括机会、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投入及其体制、机制等。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有着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点。第一,职业教育自身的“跨界性”。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在“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1]在这一点上,职业教育受制于一定社会、经济的因素最多、最复杂、也最为直接,它与区域内产业、人口、制度、文化等有着更为密切的互动关系,这也使得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需要在研究视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做出新的回答。第二,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差异性”。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差异性,如有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部“三类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的社会经济条件、毕业生的就业空间、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区际差异”;[2]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苏南和温州,在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筹措方式和投入力度等方面,也表现出显著的地方性特征和“区内差异”。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就是要正视这种客观存在的发展差异,为分区、分类、分层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决策理论依据和实践案例。第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应用性”。当前,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虽然提出了总体目标,但各地如何深化改革,“深”向哪里,改革什么,怎样改革,这些问题都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明晰。在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必须结合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从而在局部和全局、现实和未来的联结上把握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脉络,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架构分析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区域化特征更为明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更为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区域职业教育进行战略开发是构建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战略一道形成了一组交叉互动的战略群。这就使得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构建,一方面要由单一的教育视野转向多维的综合视野,即在产业、人口、制度、文化等系统中进行职业教育的需求性分析;另一方面,从战略管理的一般过程来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需要抓住制订、实施、评价等三个基本环节。

(一)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内容要素分析

1.产业要素分析。职业教育是最直接连接产业的教育类型,发挥着经济社会系统与教育系统的交联作用。重点产业带、产业集聚区、产业链,是区域工业经济发展及生产力布局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载体的基本形态主要有:通过优化布局服务产业带,合作参与服务产业集聚区,整合开发服务产业链。在服务产业带方面,必须强化三个抓手,即带状布局、节点对接和集团办学;在服务产业集聚区方面,职业教育必须扮演好三重角色,即园区人力资源的服务者、园区技术研发的参与者和园区校企合作的践行者;在服务产业链方面,要抓住三个着力点,即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实施专业二度开发和构建新型治理模式。规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发展支柱产业、升级发展传统产业、加速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区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必须主动与产业战略重点对接,做到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置新型专业,基于支柱产业发展打造骨干专业,基于传统产业发展提升传统专业,基于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创建特色专业。职业教育在与产业对接的过程中,并非只是一一对应,而是存在“一对多”和“多对一”的关系。同时,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的机制创新,即建立区域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的协商机制,构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板块联动机制,以及建立服务民族文化产业、民间工艺等专业扶持机制。

2.人口要素分析。在传统观念里,人们只注重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因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而人口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往往被忽视,随着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加快,职业教育必须对学习者职前、职中、职后的全程进行关注。人口是制定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定量分析的基础,要想制定一个好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对于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准确预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教育需求预测应该是优先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而言,需要重点探讨人口的数量、结构、流动等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问题,研究区域职业教育人口预测模型主要有马尔萨斯模型、Logistic模型、灰色GM(1,1)模型、CPPS软件预测、教育生命表技术和队列要素预测等定量预测方法以及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定性预测方法。这些理论模型和方法为我们全面、准确、客观地分析区域人口提供了原理之基,为深化人口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研究提供了基础性前提。

3.制度要素分析。制定科学全面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应深入研究与之紧密联系的制度要素。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度要素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理解和分类,这里主要从职业教育人事劳动制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以及职业教育管理制度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从职业教育人事制度来看,目前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即职业教育人力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摆脱了传统的户籍限制;树立了大职业教育观,突破了区域限制;职业教育终身化、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显著,受教育对象更加广泛,教育场所更加开放。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来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不仅加强了职业教育与区域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从职业教育管理制度来看,除了进行招生、就业管理之外,还需要集聚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三种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多元利益主体的共赢。

4.文化要素分析。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具有选择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功能。”[3]一方面,教育的发展状况、发展水平决定和影响着文化的发展程度,教育发展得好,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比较高,文化的发展也就具备了必需的认知条件、传播媒介、传承渠道,也就具备了趋于繁荣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程度又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区域教育的发展状况。一个区域文化越繁荣,社会成员的文化渴望也就越强烈,人们的文化素养就高,重视教育的程度也往往比较高,教育的发展也就越快。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与文化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一个区域若形成了崇尚劳动、重视技能的文化氛围,其对职业教育的关心程度、重视程度也就高于其他区域。同样,一个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得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合格的人力资源,也就能在更高层次上浓郁崇尚劳动、重视技能的文化氛围。在文化因素中,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区域精神三大因素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构建的影响最大,如温州商业文化、扬州“三把刀”文化以及苏州水文化在当地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构建中均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在构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时,应积极挖掘、弘扬和创新区域文化,实现区域文化与职业教育文化的有机融合。

(二)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构建过程分析

1.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制定是根据教育的历史使命,在对其内、外环境全面系统分析、预测基础上,设计未来某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目标并选择相关策略,将教育逐步引向理想状态的过程。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制定过程大致可分为战略分析、目标制订、重点选择和文本表述等四个基本环节。在战略分析阶段,可以借助SWOT、PEST等战略分析方法。在目标制订阶段,应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如超前性和权变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差异性和可操作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原则等。在重点选择阶段,应确定一个时期的主攻方向,科学地选择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重点,对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十分关键,重点选择得准确,就会在实施教育发展战略过程中取得主动,抓住重点而控制全局,带动各项工作的全面、顺利发展;重点选择得不准,或未能选择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在实施教育发展战略时陷入被动局面。当然,发展战略规划的内容最终需要以文本为载体,关于文本的结构,可以采用三部曲式结构、金字塔式结构和糖葫芦式结构等三种类型[4]。

2.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战略实施是整个战略实现其目标价值的关键。台湾学者钮先钟先生通过对春秋时期军事家孙子战略思想的研究,将其哲学基础概括为“未来学+行动学=战略”。[5]这意味着,战略不仅需要在所有环节遵循一种行动导向,而且需要更加关注实施过程中的行动举措。可以说,没有战略实施,也就无所谓战略;没有高质量的战略实施,也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的战略发展。著名战略学家、哈佛大学商学院战略管理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曾说:“战略实施比它以前提出时更加重要了,很多战略研究者也持同样看法。”[6]区域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空间单位和组织主体,在越来越多地强调以战略思维进行谋划的同时,更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实际行动。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把握好统一领导原则、适度合理原则、情境权变原则等,还需要注意各种潜在的风险,如战略实施与战略制定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导致战略实施难以实现战略目标的风险,战略实施过程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包括多元的利益相关者所造成的区域职业教育战略实施的风险等。要避免上述问题和风险的发生,必须时刻对内、外部环境和自身状况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和战略洞察力,采取有效的应变策略,在制订阶段深入分析区域职业教育的战略基础,着力增强战略规划的紧迫感;在实施阶段保持战略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及时加以规避。

3.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评价。区域职业教育的战略评价,是按照特定的目标和标准,对区域职业教育的战略主客体及其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重在对战略实施的效益、效率、效果及其价值进行合理判定,从而为完善决策、改进实施过程和效果提供依据。战略评价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个过程,它兼具“价值判断”和“问题审视”的双层内涵。从评价的原则看,必须按照客观性、全面性和可行性的原则;从评价的主体看,战略评价主体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而应该是一个评估组织,而且这个评估组织的成员要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分工明确又能协调配合;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看,既包括定性的方法,也包括定量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与不足,组织者要根据战略管理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或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同时,战略评价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不能因为一个阶段的评价结束而结束,它需要不断对改进的发展战略规划进行评价,以实现良性循环。战略评价还存在着注重眼前、忽视长远,注重物质、忽视精神,注重显性、忽视隐性等一些常见问题,需要通过战略评价的“指挥棒”积极加以引导。

三、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构建的路径选择

当今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需求、挑战和机会,这表明不仅有必要对职业教育作出富有远见的战略思考,还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索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构建的有效途径。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职业教育国际会议和重要决策文件都体现出对新的发展观的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2年在上海召开了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文献就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可用的分析工具和政策方法不足以应对目前和未来的挑战,直到现在始终有一种倾向,就是只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和政策的设计、实施、监测和评估进行片面分析。”它同时进一步指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要有效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必须增强对于新型发展方式的响应能力,侧重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7]

(一)区域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从区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来看,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面临着新的形势,经济发展方式正处于重大转变过程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这一切都要求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国际发展环境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经济发展动力发生变化,外向带动模式发生转型,就业方式将向更为积极的方向转变。国内外新的背景和形势带给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即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具有可以应对周期性和模式性双重挑战的战略,必须具有灵活的反周期战略和创新型战略。

从区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看,其本质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以人的需要为最终目的。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教育公平,体现面向所有人的发展。必须从公平正义出发,以“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为目标,服务于所有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存、尊严和发展;二是着力提升质量,促进学习者素质全面发展。职业教育要面向人的全面发展,首要问题必须引导受教育者不断构建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终身学习能力,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获得既指向于胜任某类工作的职业能力,更指向于超越具体职业、可广泛迁移的关键能力、创业能力等,实现人的身体的、情感的、智力的、精神的等各方面的和谐;三是创新发展模式,构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面向人的终身发展,要求职业教育既要关注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某个领域知识的持续学习,也要关注全面的综合知识的学习;在促进个体知晓、理解困难和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方案,正确认识世界、自己和他人等方面做出努力,促进个体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从区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上来看,主要体现在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体系,转变人才培养体制,创新职业教育制度等三方面。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体系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既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宏观层面上,职业教育结构体系优化主要反映在学制结构、形态结构和布局结构等方面,如在学制变革方面有诸多发展路径,包括建立职业教育类型下中职、专科、本科以及专业型硕士、博士等五个层次的完备、独立并相互衔接的学校教育体系;改变“学历教育”一统天下和“封闭型”职业学校教育办学模式,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建立引导和促进学习者终身学习的制度等。在转变人才培养体制方面,重点在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培养新一代的“创业、创新、创优”人才。由于区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诸多体制,还必须依靠教育制度的创新,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实现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统筹、运行机制的优化以及公共治理的完善,从而不断增强组织活力,提高服务效能和促进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应对挑战的基本办法主要包括市场调整、专业调整、布局调整和功能调整等,重点是在体制上做好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和校企统筹工作。

(二)区域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是区域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是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路径的一般价值选择。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仅要做到顺应要求,还应做到创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的挑战不仅是要响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期待,还需要在协助引领变革和适应新环境方面发挥更加自主的领导作用。”[8]

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内涵要义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职业教育质量效益提升,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有力等六方面内容。在对六方面推进的过程中,重点是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深刻理解现代职业学校教育体系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系;二是科学把握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与区域内职业学校发展的关系;三是正确处理职业学校内部、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当然,在对上述内涵要义细化的过程中,还要制定出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这既是职业教育适应外部变化和实现自身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强化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领导的重要举措。

科学的指标体系需要基于一个合理的理论模型,以阐明众多指标之间的关系,使各指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考察国内外对各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指标体系可以基于“钻石模型”,在机会、结构、规模、质量、效益、投入等六方面架构起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体系的一级指标。在这六个一级指标中,职业教育机会是指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接受各类职业教育的机会;职业教育结构是指职业教育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构成状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规模是指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及其所拥有的人、财、物数量的总和,包括职业教育投资规模、设备规模、师生规模等;职业教育质量是指职业教育服务或产品满足个人、社会用人单位显性或潜在需要的特性的总和,一般分为职业教育服务质量和学生产品质量两部分;职业教育效益是指职业教育机构及其培养的人才对社会所产生的效果和利益;职业教育投入一般包括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物质资源投入和人力资源配置等。据此六个一级指标,不同区域可以进一步细化二级指标和具体的观测点,以具体数据对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情况进行定量描述与考核,对于体制机制等不易进行量化观测的指标,可转化成相关量化指标间接地加以反映。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模型无疑有助于深化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内涵要义和本质特征,成为解读与实践区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框架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88(3).

[2]张胜军,马建富.区域职业教育研究的意义、特征与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

[3]朱旭东.比较教育研究的文化主义范式——顾明远教授比较教育研究思想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3).

[4]高书国.教育战略规划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5]钮先钟.中国古代战略思想新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33.

[6]【美】丹尼尔·若雷,赫伯特·谢尔曼.从战略到变革[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R].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2012.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R].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2012.

Reflection 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MA Cheng-rong

(Jiangs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and Lifelong Education, Nanjing 210013,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rans-boundary, diversity and applicability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structure its whole framework, four dimensions (i.e. industry, population, system and culture) and three stages (i.e. formul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are analyzed. Sustainabl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s the aim and approach of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construction

上一篇:教师善用表扬艺术 学生获得智慧能力 下一篇:转型中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发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