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背景作文法

时间:2022-07-08 08:20:41

浅谈背景作文法

梵高油画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形成不协调意境,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给人象外之象意韵美,称为绘画背景点彩法;张艺谋电影用强烈的灯光、音响和色彩,形成磅礴气势,宏阔场面,来凸显主题,给人美仑美奂、经久不忘的艺术感染力,被称作电影背景烘托法。依此,初中生记人叙事写作,也能用美妙的环境物描写,形成一幅闪亮的背景,立于全文人事活动的背后,韵味地彰显主旨,美亮文章,给人艺术享受,称作背景作文法

背景作文法艺术形式的文学作品,在中学生课本中大量存在,如以雷雨作背景的《雷雨》,以彩虹作背景的《斑羚飞渡》。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初中生写作背景作文,主要把握关键两点:

一、依主旨选择背景物

主旨是文章的灵魂。作为从侧面艺术地凸显主旨的背景作文的背景打造,首要的是依照主旨需要选择背景物。

(一)限定条件

表达同一主旨的背景物有许多,且同一背景物又有不同的外显层面。选定背景物,应当符合主旨总体需求。一是只选一个背景物,这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新课标相适应;二是背景物生发的时空阈限,与文中的此人此事此时此地,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三是背景物的某些外显层面的神韵,与文章的主旨最相似,产生的心象符合人们的认知常规,或比喻或象征或烘托主旨的表现力,最富有艺术冲击力。

如《斑羚飞渡》中的彩虹,就是符合主旨的背景物选择。彩虹出现的时空是雨后山涧,与文中的斑羚被猎人追赶的时间和地点吻合;彩虹形状像一座弯弯硕大的桥,与文中“老斑羚用身体作桥墩,为小斑羚架起一座生的桥梁”的故事,有着形象的本喻体之合;彩虹色彩绚烂美丽和转瞬即逝,与文中“赞颂为种族延续勇于牺牲的精神,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濒临灭绝的哀鸣和思考”的主旨,最赋亲和力和表现力。此文除了选择彩虹作背景物外,没有更好的替代。是选择了彩虹,才给此文一种象外之象、味外之味、韵外之致的美妙;也是选择了彩虹,才使此文成为文学艺术之高品,让历届学子品读和模仿。

(二)扩大范围

依主旨选择背景物,既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会场景,还可以是人物风貌。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自然景物中,有许许多多极富心象、具有表现力、可拿来做背景的景物。一般依主旨选用背景的作法如:用荷花的出淤泥不染,来比喻不同流合污的个性品质;用梅花或松柏的傲寒,来比喻不畏困苦、坚贞不渝的品格;用梨花、栀枝花或雪花的洁白,来比喻纯真美好的心地;用丁香、茉莉或桂花的幽幽清香,来象征不张扬、默默奉献的品质;用青苹果的苦涩,来比喻早恋败错;用阳光或火炉的暖融,来正衬、象征或渲染温暖、幸福与美好,反衬寒冷、失意与凄苦;用风雪的肆虐,来正衬寒冷、痛苦或反衬温暖、幸福的主题;用雷电霹雳的威慑天地,来象征对黑暗、邪恶、不孝或罪孽的愤恨;用月光的清冷寂寞,来象征思念或衬托寂寞悲凉的心境;用落叶的化泥护花,来象征、渲染或烘托奉献精神;用夕阳的落山迸红,来象征老骥伏枥的美好;用夏夜蛙声的欢快热烈,来象征、渲染或烘托丰收的喜庆;用犬吠或虫鸣的悠远清响,来渲染烘托静寂的夜和宁静的心境,如此等等。

在社会场景和人物风貌中,也有很多可以用来以动衬静或静衬动、以美衬丑或丑衬美、以喜衬悲或悲衬喜以及揭示其社会根由等的背景物景。如《孔乙己》,作者选用咸丰酒店里客人、伙计和主雇们对孔乙已的奚落、取笑和冷漠的社会场景作背景。这个社会场景的运用,在力透纸背地再现社会众生相、烘托主人翁形象中,向人们诉说了造成孔乙已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表白了作者“哀其不幸,恨其不争”的情感。

二、按章法穿插背景面

文章的背景是一个动态整体感受过程。“任何东西假使不是一个整体就不会美”(狄德罗语)。西方格式塔心理学,着重强调感受的完整性。而打造作文背景,必须把依主旨选定的背景物描写撒网式的分布到全文的恰当处,形成散点,并且让这些散点在表意和结构上形成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一)忠于选择

既然依主旨选择了背景物的某个外显层面作背景,就要使撒布全篇各处的背景描写点都要忠实地围绕它写,使同一物景有机地覆盖全篇,以凸显的神貌彰显主旨。

如学生习作《雪花悠悠飘》,小作者锁定“漫天的风雪”为背景。文首写道:“雪花悠悠地飘着,树上、房子、地上都白了,好一个银亮的世界”。这是第一个背景描写点,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天气,渲染气氛,推动故事的发展,还为读者第一时间亮起了一幅风雪背景图。顺着故事的发展,在记叙妈妈执意护送“我”去车站路上的情景中,先在妈妈不住地叮嘱“我”走路小心的细节中,描写了“我”所疯跑的又厚又滑的雪地情景。这是第二个背景描写点。接着在妈妈心疼地为“我”拍打身上雪花的细节中,描写了风雪不住地打在“我”和妈妈身上的情景。这是第三个背景描写点。然后在“我”发现妈妈头上白发而内心触动的细节中,描写了雪花不停飘盖她头发的情景。这是第四个背景描写点。再后在妈妈追随开动的车叮嘱“我”好好照顾自己的细节中,描写了风雪吹得她瑟缩的情景。这是第五个背景描写点。文末,在描写‘我鼻子一酸,把头缩进车厢’的细节后,以“雪花悠悠地飘……”结束全文。这是第六个背景描写点。纵上,文中六处背景描写点都是紧紧抓住“风雪的漫天”描绘,并且在生发与推动故事情节中有机地穿插行进,组成一幅放大的、银亮的、飘扬的风雪背景,衬托母爱的温暖与纯真。

(二)顺应文式

电路只有形成闭路,电灯才会燃亮起来。成功的背景作文,只有把各背景物描写散点穿插成“进入--照应”的回路,背景意韵才会彰显出来。而成功穿插成回路,又必须顺应文式。一般对应的背景点穿插法有:

1.“眼前的它――曾经的它――眼前的它”。

此方法是对应倒叙文“从现在―到过去―再到现在”的文式穿插出的三个背景落脚点。它融入文中的具体表现是:开篇穿插眼前锁定背景物的描写,使之成为下文的线索纽带。接下来在正文回忆曾经与之相关的人和事中,穿插与开篇同一背景物相似的情景描写,形成照应。结尾又回到眼前背景物的相关情景中来,与上文呼照。此方法运用的各背景点穿插,第一次在开头现在处(绘眼前的它),第二次在中间过去处(绘曾经的它),第三次在结尾现在处(绘眼前的它),形成了“一进二照”的形式内容整体回路。

如倒叙文《风筝》(鲁迅),就是按“从现在―到过去―再到现在”的文式穿插风筝背景点的。开篇,描写了眼前北京冬末的天空放风筝的萧杀景象。接下来正文,回忆到儿时故乡春天天空放风筝的美好情景,以及小弟弟爱放风筝的热情和权力被我无情扼杀,后来我想补过无果的故事。结尾又回到眼前萧杀景象中来。在结构和表意上,其首尾风筝悲景与中间乐景对比,既是痛苦事诉说的前因后果,更是一幅悲凉心境背景的编织。

2.“发生中的它――发展中的它――高潮和结局中的它”。

此方法是对应顺叙文“从发生―到发展―再到高潮或结局”的文式穿插出的至少三个背景落脚点。它融入文中的具体表现是:开篇或文中,随同故事发生或发展,用一定的方法直接穿插故事的锁定背景物描写。接下随同故事高潮或结局中,用一定的方法穿插与上文同一景物的类似描写,形成呼照。此方法的各背景点穿插:第一次在故事发生或发展处(绘发生中的它),第二次在中间发展或高潮处(绘发展中的它),第三处在结尾高潮或结局处(绘高潮和结局中的它)。

如学生习作《差生》,以射进教室里的“阳光”作背景,按“从发生―到发展―再到高潮或结局” 文式穿插阳光背景点。开篇随同故事的发生,描绘了阳光暖洋洋地照在同学们的脸上,却又一次从那个灰黑角的差生桌角斜划而过的情景。接着随同故事的发展,具体描写了在面对一道五星级数学难题中,阳光如同同学们的目光一样,灿烂的聚焦在几位骄人的数学天才的脸上和一举一动上,却并未怜悯那位角落努力演算的差生似的可笑地扫了扫的情景。最后随同故事的高潮和结局,面对同学们热闹附和几个数学天才不成立的答案,冷嘲热讽那个灰黑角差生的正确答案两次发言,描绘了阳光一下子收回了所有的光亮的情景。此文阳光背景点的穿插,是紧随故事的情节生发而生发,在渲染、烘托和对比中,明示了差生在班集体中的处境,批评了一种不良班风。

(三)使用技法

背景作文的背景是用来侧面表现主旨的,它既是一个客体,又是一个鲜明地表现体;既是一个形式上的散体,又是一个意识上的整体。因此,打造一篇成功背景作文的背景,除了选准背景物外,更要用最经济的笔墨、最巧妙的笔触。

背景物点穿插法,进入有开篇点旨、渲染气氛、由此及彼、狭路相逢等,照应有推波助澜、景随人移、人景相融、景人共辉、借题发挥、缺失幻化、画龙点睛、余味深长等。

如学生习作《桂花飘香》,锁定“幽幽暗香的桂花”为背景,来赞扬不张扬、默默奉献的人品。依照行文和表意需要,开篇写道“课间在教室里晃荡,突然觉得似乎有一股淡淡幽香钻入鼻孔。仔细嗅了嗅,的确有,是那样的沁人心脾。这香气是从哪里来的呢?嗅遍了在场的同学身上,都不是。原来是校门旁的那棵桂树开花了。只见那满树藏匿在绿叶里的浅黄色小小花瓣,绽放得低下了头。原来它早就把芳香送给了我们!这默默奉献、不张扬的生命,使我想起一个十分温馨的故事……”此为第一个背景穿插点,它由寻香见花,见花思人。用了悬念激兴法、由此及彼、开篇点旨等方法。接下回忆学校一位守门老人每晚默默地为“我”这穷学生延迟关灯、锁门两载余,直到老人去世后才知晓这秘密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段:“夜已经很深了,我收拾了书笔离开教室,向校门走去。还没等我走近,守门大爷不声不响地来到了铁门前,默默地把钥匙锁孔。随着背后柔和的‘咣当’关门声,蓦回首,只见纷纷扬扬的花瓣从高大的桂树上飘落大爷头上肩上,一阵阵幽幽的清香直往我鼻孔里钻,让我顿生莫名的感动。”此为第二个背景穿插点,它设置了人景物景共存的一个场景,因事而感动,因感动而即景抒情。用了景人共存、人景相融等方法,与开头的花人相关情景是很好的衔接式照应。结尾写道:“想到这里,眼睛不禁有些湿润。朦胧中,好象看到了守门大爷又站在高大的桂花树下,身影愈来愈大,愈来愈大……模糊在桂树里。又一阵幽幽的清香扑面而来。又闻花香,可伊人不在……”。此为第三个背景穿插点,它既对上文进行情节上的收束和时空上的转换,也与开头进行了花人相似的点睛。用了“缺失幻化”、“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画龙点睛”方法。以上背景点所用的方法脉络:用悬念导入,由此及彼,然后景人共存、人景相融,最后缺失幻化,画龙点睛。这样不仅衔钩了时空跳跃的文脉,而且强化了飘香桂花的意韵。

再如《斑羚飞渡》,第一次插入彩虹背景描写是:当故事发展到斑羚群被狩猎队追杀到悬崖边,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中,在“胡乱蹿跳”、“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的惊慌、无助景况下,出现“这时,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那座山峰,就像突然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斑羚们凝望着彩虹,有一头灰黑色的母斑羚举步向彩虹走去,神情飘渺,似乎已进入了某种幻觉状态。也许,它们确实因为神经高度紧张而误以为那道虚幻的彩虹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桥,可以通向生的彼岸。”它既是即景写实,也象征斑羚群对生之彼岸追求的美好,更神秘地启示一条智慧的生命之桥为它们架起,起到了推动和突转故事情节新发展的作用。此处用了狭路相逢、推波助澜、缺失幻化等方法。■

上一篇:初中作文教学的集约化\专题化实验研究 下一篇:序列化作文教学的几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