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作文应从语言的准确性抓起

时间:2022-07-08 04:27:23

指导学生作文应从语言的准确性抓起

摘 要:语言准确是作文的生命。片面追求生动性、下笔前思索不周、对词义不求甚解是造成学生作文的语言不准确的主要原因。指导学生作文,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应从培养学生勤查字(词)典的习惯、积累词义的习惯、认真推敲的习惯做起;同时还应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用心体验生活。

关键词:语言准确性 积累词义 推敲 仔细观察 体验生活

不少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都已经把语言的运用当作一个重要的课题对待。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指导运用语言的具体方法上,不少教师却往往忽略语言运用的最基本的问题――语言的准确性。

怎样才叫语言的准确性呢?就是无论记事、状物、抒情,都能以恰当的话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使其不走样、不变形、不夸大、不缩小,使阅读的人能够领会清楚、明白。语言准确是作文的生命。没有准确的语言,文章就表达不出正确的意思,轻者会闹出笑话,重者则可能完全歪曲自己的原意,产生不良的影响。只有在准确的基础上,才谈得上生动、文采、深刻。指导学生作文的语言运用,必须从准确性抓起!

一、造成学生作文的语言不准确的原因

古人有“画鬼神易,画犬马难”的说法。鬼神无形,凭主观想象怎么画都行;犬马有形,人人皆见,哪一点画得不像,旁人都能发现,自然就难了。不少学生并不把语言的不准确看成严重的问题,而往往只苦恼于自己写不出华丽的词藻。所以,抓语言的准确性同样需要从思想认识入手,多用实际例句加以对照,让学生能从多方面实际领会语言准确的重要性,领会掌握语言准确的艰巨性。

学生作文的语言不准确,总结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倾向:

1. 一味追求生动性,而忽略了表达的准确性。

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语言的过分夸张,二是多余的修饰和形容。

语言过分夸张,以为写文章愈夸张愈好,让人家看起来带劲,结果反而失真了。例如:“人人都说,诗人喜欢春天,画家喜欢春天,他们不是一般的喜爱,而是比别人多出十倍、百倍的狂爱。”

这位学生想强调诗人、画家比一般人更热烈地喜爱春天,本来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了,偏要尽量夸张。写上“不是一般的喜爱”,已令人感觉不平常了,而又是“狂爱”,还要“十倍、百倍的狂爱”,用词虽多,读者却还是难以捉摸。

多余的修饰和形容,一下笔形容词满天飞,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掌握的词汇多,结果是因词害意。

在这里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语言生动性与准确性的关系。生动的语言能提高文章的艺术效果,增强其感染力。但生动与准确相比,准确是占第一位的。准确是生动的前提与基础,没有起码的准确,就根本谈不上生动。有学生这样描写夜晚的天空:

皓月当空,炫耀着自己光洁的面庞;群星在旁边嫉妒地眨着眼睛……

也有学生写出了:

一轮皓月当空,满天繁星闪烁……

这些文字读起来似乎很“美”,也颇有些“想象力”,但这里有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既然“皓月当空”,“群(繁)星”如何能再显现出来呢!学生作文中类似的情况不少。

学生追求语言的生动性,目的并不是坏的,不应随意指责。但需要向学生指明,在学习语言打基础的阶段,应老老实实地学习把意思表达得明白无误。指导学生不要好高骛远,舍本求末,因追求文章生动而忘记了最基础的训练。

2. 下笔前思索不周,一挥而就,也容易造成不准确。

学生作文常见的情况是把本来较复杂的事物写得过于简单,不该节省笔墨的地方却去节省笔墨,结果是丢三落四、前后不一,只有自己清楚,读的人则不甚明白。一个学生的作文这样描写他姐姐的住房:

她屋里有一张单人床,桌子、脸盆架和书架,上面放着一床薄被还有好多书,堆得满满的,还有两盆小花。

这个学生想把比较多的具体描写压缩在很短的文字里,结果是“一笔糊涂帐”。到底什么放在什么上面,恐怕谁也弄不清楚。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在写作之前,首先要理清思路。脑子里清晰地再现要表现的事物,然后一件一件,按照一定的须序和原则,具体地写出来。这里引述一段题目为《课间十分钟》的初中学生的作文:

球场上,同学们玩得热火朝天,小足球被同学踢到空中,还没有落到地上,又被同学们补上一脚,“飞”了起来……

读罢,我们仿佛也身临其境了。这同学观察得准确、细致,思索得周密,表现出来就活灵活现了。他看准了小足球还没落地又被补上一脚这个非常关键的细节。它和“飞”的印象有直接联系(小足球一直在空中运行)。小足球的腾起像“飞”,却并不是真飞。所以在飞字上打个引号,“补上一脚”,用“补”而不用“踢”,因为“补”字既写出了脚踢的动作,又写出了“补”这一脚的人那种急迫的心情。没有亲身的体验和观察,是很难如此准确地描写的。

3. 对词义不求甚解或者随便地望词生义,导致用词不当,表达不准。

这是学生作文最常见的毛病了。如“琅琅的涛声唤来轩昂的春光”这句话,“琅琅”本是形容金石相击而发出的清脆铿锵之声,而波浪的声音则是宏亮而浑厚。涛声用“琅琅”形容,这声音就难以想象了。“轩昂”原是形容人的气质不凡的一种精神状态,这里用来形容“春光”,也叫人难以体会。不少学生还对近义词、词性的褒贬、词义范围的大小、程度的轻重等方面掌握不好,也常常出现语言不准确的现象,就不一一举例了。

二、掌握词义是作文语言准确的前提

汉语有悠久的历史,词义极为丰富,这给我们表情达意带来了方便条件,也为我们学习、使用造成一定的困难。作文要做到表述准确,掌握词义是一个基本功,教师可指导学生逐步培养三种习惯:

1. 勤查字(词)典的习惯。语文教师应以身作则,无论课上、课下,充分利用字(词)典这个工具书。凡遇疑难或学生的提问,不要轻易给以答案。而要引导学生学会向字(词)典请教。再高明的教师与字(词)典比较起来,也会“甘拜下风”的。对查字(词)典要具体指导,尤其应区别词义的细微差异。对查字(词)典的速度,可逐步培养和要求,可适当搞一些比赛活动,以增强其趣味性。

2. 积累词义的习惯。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平时积累词汇。每个人的头脑里都会有一个词汇的仓库,只不过有的“仓库”堆得满满当当,有的则是空空旷旷,这无论是对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来说,都有直接的关系。要善于指导学生,不仅从书本,更应从生活、看电视、旅游、谈话之中,有意识地搜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汇,来不断充实自己的词汇仓库。

3. 认真推敲的习惯。古人曾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无论阅读或写作,无论是别人还是自己,遇到选用一个恰当而生动的词汇,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不要轻易放过去。而应多用脑子想一想,反复推敲一下:为什么用这个词?换一个词行不行?这样日久天长,就会养成一个思考、分析词汇的良好习惯,提高辨析词义的能力。

三、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是作文语言准确的根本

大多数中学生作文的语言不准确,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生活体验,所以写的是假、大、空或套话,甚至是编造、抄袭的,写不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语言准确的关键所在。

1. 注意察的角度。任何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印象就不同。观察人物可以正面观察,也可以侧面观察;观察景物可以远看、近看、仰望、俯视等。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在教室、在家中、在野外,随处皆可。

2. 注意观察的层次。把观察到的事物有顺序地写下来,可以是时间顺序、方位顺序,也可以是事物的发展顺序。

3. 突出观察的重点。还要根据文章的中心,突出观察的重点,抓住最能突出其特点的地方细致观察。观察时既要观察它的外表,又要看到它的内心或内部;既要看到现象,又要看到本质;既要从正面看,又要从侧面看;既要看到眼前,又要恰当联想。

4. 用心体验生活。生活是文章的源泉。作文中准确的语言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用心的体验。说真话抒真情,实事求是地写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人物的语言要符合性别、年龄、生活环境、知识层次、社会地位。“处处留心皆学问”,所以应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受生活,捕获生活中的细节。如观察景物要注意四季的变化、动态和静态的变化;观察动物要留意它的细小动作和神态;观察人物时留心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甚致一句话,注意不同性别、年龄、生活环境、知识层次、社会地位的人的行为语言特点。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老妪》中有一细节:“老妪一只手从袖笼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从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虽然生活艰辛但人格高尚的老妇人形象。没有仔细的观察,没有深厚的生活体验,就没法准确刻画出老妇人的动作。

清代袁枚说:“文章本天然,妙手偶得之。”只有认真观察,用心体验,才能还原生活的真实,做到语言准确。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下一篇:自主性学习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