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08 12:30:49

西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与此同时新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却日渐突出。由于父母、孩子自身、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思想道德滑坡、心理障碍、违法犯罪等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不良因子,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给与重视。

关键词:马家窑湾;留守儿童;教育;原因;对策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一个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儿童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关系着广大家庭、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是巨大的城乡教育差异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速度。再加上地域的差别,使得西北地区的边缘山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的“最短木棍”,下面以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马家窑湾村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做如下探讨。

一、马家窑湾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投入不够,社会关注欠缺

各级政府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不够主要体现在经费和师资力量。国家近几年来,加大了对城市教育的关注,将主要教育投资用于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则相对极少,而且附加条件较多,加上程序复杂,层层盘剥,真正能投入到农村教育中,得到实际使用的资金不多,甚至满足不了农村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社会各界对马家窑湾村的情况不够了解,其主要体现在马家窑湾村山高地远,好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所以失去了更多的资助机会。像很多高校大学生暑期支教、社会各界各种爱心基金的援助、一些社会成功人士的个人资助。

(二)学校软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马家窑湾村学校仅仅只有几间极其简陋的教室和破烂的课桌,而诸如图书室、实验室、音乐美术室、语音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和场地等等比较高科技的设施更就无从谈起。因为硬件设施的极度匮乏,许多科目便就无法正常开设了。遇到雨雪天或农忙师生们动不动就停课放假了,而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对教师的考勤考核失于松懈等等。另外,马家窑湾村教育的劣势,还体现在师资力量上。拥有一百多人的学校,老师则仅仅只有几个,基本为民办教师,最高学历仅为大专,且年龄结构偏大,缺乏新思想,英语师资力量近乎为零,基本上一个老师会带所有的课程,像音乐、体育、计算机、英语等;缺少专业的老师。教师的福利待遇太少太低,各项权利没有保障,如此教师们有情绪,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三)隔代教育力不从心,超生子女关爱欠缺

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老一辈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马家窑湾村,有80%的家庭都存在超生的情况,一般为2-6个。在这些超生家庭中大多数人都被中国传统观念所束缚,为了生男丁而采取多生的办法。超生的儿童为了躲避计划生育全被寄养在远方亲戚家,这样一来父母根本无暇顾及远方的孩子,而孩子和父母也渐渐地疏远了。这些儿童由此产生了性格内向、心理不健康、学习成绩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二、马家窑湾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思想消极

马家窑湾村处于甘谷县的山区,经济发展极其落后,全村共有120户村民,整个村子居住过于分散,于2010年下半年才刚刚修通了公路。马家窑湾村存在缺水、自然条件艰苦、经济作物较少等先天的农业劣势,当地的农民基本属于“靠天吃饭”。此凡条件,导致村里大部分家庭90%的男子、70%的夫妻双双在外打工赚钱,而仅留老人在家务农、看家带孩子。外出打工者,有50%以上是已婚青壮年,46%左右的已婚青壮年生有子女,而且该村已生育子女的青壮年中80%属于超生,一般为2-6个。在这种情况下,95%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当地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自身素质又无法得到较大的提高。愚昧的农民只知道死抱“两宝”(死宝――土地,活宝――儿子)不放。将“钱”看做他们唯一最重要的东西。

(二)监护人的监护存在“盲区”

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尤为严重,差不多占到留守儿童总人数的75%,另一部分为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留守儿童。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温饱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陷入了监护的“盲区”。这个盲区的形成,是因为监护人并不是留守儿童的亲生父母,不可能和对待亲生儿女一样尽心尽力,再加上他们有自己的孩子需要照顾,无暇顾及被寄养的孩子,由此会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

(三)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

好多孩子由于老人的不胜照看,没有接受到一个正常家庭的教育和沟通,导致他们产生了孤僻和自卑的心理,并且他们在某些方面缺少对生活的积极性和自控能力,常常表现出一些不符合他们年龄的行为。大多数孩子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渺茫和无知。由于家庭教育的脱节,学校教育也无法与家庭教育很好的配合。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收入低,造成一部分农家孩子因交不起各种费用或承担不了生活费而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使得他们年纪轻轻就有了外出打工的念头,所以,上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孩子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发挥政府和社会作用,鼓励加强当地农业生产

首先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加强农村教育投资和师资建设。地方政府应当把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为己任,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校园建设、教学条件改造等方面的投入。从硬件上解决农村教育发展的后顾之忧。另外,要加强农村教育的师资建设,一是对农村教师要强调待遇留人。首先对“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要进行严格的杜绝和打击。对长期扎根农村的教师要加大补贴。二是要吸引高素质大学生下乡从教。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我国大学生数量激增且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这正好为更多的优秀大学生下乡从教创造了机会。三是要加强城乡师资交流和学习。城乡师资交流有助于农村教师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也有利于双方经验的交流和感情的沟通。鼓励加强当地农业生产。“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二)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完善教育活动

首先,增设有关教育内容,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且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以便及时解决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使“留守儿童”融入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其次,进行引导式教育,鼓励其健康成长。世界万物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润,孩子离不开父母的呵护。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老师的教导要比家长的更实际。教师应细心观察孩子的举动和行为,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多给他们一份关爱、尊重、理解、信任,耐心聆听他们倾述和发泄内心的苦闷与烦恼,让他们在倾述和发泄中得到心理调节。

(三)转变观念,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首先,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及时转变观念。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切实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要知道金钱不是万能的,切不可只是为了赚钱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这是十分可怕的。父母双方要尽可能留一人在家教育孩子,如果父母不得不都外出打工,也要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要知道钱财乃身外之物,孩子的教育才是头号大事。由于年龄的差异和所处时代的不同,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该懂得一点科学知识,及时转变观念,不但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发育,而且要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其次,随时沟通,拉近亲子关系。“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家乡的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予以关心、教育和指导,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团聚,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孩子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学习和生活上积极鼓励他们。

上一篇: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人格教育 下一篇:网络新媒体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