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特征分析

时间:2022-07-07 11:47:23

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特征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电视媒体的快速普及以及受西方电视节目风格和内容特征的影响,我国的电视选秀节目在二十世纪初便应运而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不仅衍生出诸多不同样式与风格特点的选秀节目,而且也获得了不同年龄群体甚至是不同身份特征的观众的亲睐,成为一种重要的电视节目类型。本文就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典型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对电视工作者能有所启示。

【关键词】电视选秀 真人秀 特征

一、电视选秀节目的概念

目前,有关电视选秀节目的概念尚未形成共识。尹鸿在《娱乐旋风——电视真人秀》一书中认为:“目前电视上频繁出现的各种益智节目、选秀节目、大奖赛、竞技节目等等,实际上也是在借鉴真人秀的手法、技巧和意识,因此,可以纳入到电视选秀节目的范畴内。”另外,我国著名品牌营销传播专家、电视研究策划人冉儒学曾经在公开场合明确提出:“电视选秀节目即是在娱乐思想指导下的一种优秀人才选拔活动,追求的是娱乐效应和轰动效应,从而提高电视媒体的收视率与关注度,提升媒体价值。”由此看出,冉儒学强调电视选秀节目的娱乐性本质对提升媒体价值的重要意义。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徐舫州在《电视节目类型学》中将电视选秀节目归类于“真实表演节目”,认为:“电视选秀节目是一种能够帮助普通人实现走上舞台的梦想的真人艺术化节目形态。它或者是以普通人海选作为开端,借助真人秀节目形态中的层层淘汰制度,最终的胜利者成为名符其实的明星;或者是给普通人以短暂的专业化包装和培训,最终实现能够在舞台之上展示非生活常态的‘明星’梦想。”该定义充分体现出普通人希望借助电视媒体的选秀活动来实现舞台表演或者是‘明星’梦想的这一特征。除此之外,浙江传媒学院教授项仲平在《电视选秀节目须着力提升“选”的内涵和品质》中提出:“电视选秀节目(Grass-root Show)是指一种面向普通民众的、低门槛或无门槛的电视才艺选拔节目,通常是‘真人秀’节目(Real TV)的形态之一。电视选秀节目的主办方将选拔过程制作成电视节目予以播出,并对参赛者中的优胜者进行发掘、培养和包装,将其纳入演艺活动与演艺体系之中,既帮助选手们实现明星梦,又为电视媒体赢得利益。”

结合当前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风格特征与内容特点,笔者认为电视选秀节目是一种以高收视率、高参与度、高盈利性为目的,为普通人举办的低门槛的才艺选拔活动,鼓励全民参与,直播选拔活动,并且对电视选秀胜出者进行挖掘、包装,从而帮助其实现明星梦,达到娱乐大众和提高节目收视率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

二、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典型特征

当前的电视选秀节目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定位“娱乐”的节目性质

当前,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使人们真正从为温饱而奔波的生活困境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追求和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因此,人们对于娱乐的需求较之前更加强烈,对于娱乐方式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电视媒体除了要承担新闻传播、社会教育、舆论引导等方面的功能之外,还必须具有娱乐大众的功能。在当前媒体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电视媒体的娱乐功能逐渐成为其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开发出能够满足观众需要的娱乐节目样式成为电视媒体节目创新和提高收视率的重要手段。

电视选秀节目就是在此种背景下产生并快速发展起来的,“娱乐性”便是其最大的特征,因此,节目本身的娱乐元素、视听效果和收视成效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节目制作方首先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说,电视选秀节目展示给观众的海选场景,从整体上改变了传统电视娱乐节目在预设的情景氛围之中一味地展现美好、温情、感人的内容风格,而是在真实的、随机的场景中展现出诸多不乏令人捧腹大笑甚至是稀奇古怪的故事内容,在提升节目真实性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笑料。在现场直播决定选手去留的淘汰赛和复活赛之中,激烈的竞争、不可预测的结果以及对所喜欢对象的支持与关注,都调动起观众的好奇心和参与心理,提高了对特定电视选秀节目的关注度。除此之外,经过系统策划的电视选秀节目也会通过丰富的节目内容、多样化的风格特征、预设的情境氛围、火爆的表演场面等等,各个手段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选手的个性魅力,强化整个节目视听化的娱乐效果和艺术内涵,满足特定观众群体的欣赏方式与娱乐追求。

总体来说,当前的电视选秀节目充分展现海选时的原生态、全民投票的疯狂式参与、淘汰赛的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主持人和选手的表演与真情流露,使整个节目跌宕起伏,高潮不断,从而增强了娱乐性效果,体现选秀节目的强娱乐性特征。

2、注重“互动”的节目模式

众所周知,电视选秀节目具有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即使是明星人物参与选秀节目,也需要努力表演、争取观众支持、获得评委认同等等,因此,他们往往也被视为参与公平竞争活动的普通对象。观众通过欣赏这些普通人的表演、选拔与情感倾诉活动,会对节目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的真实感,一方面会激发自身的情感经历和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会产生一种直接参与式的心理想象,认为某一位选手与自身的身份地位相似,他也就成为自己实现舞台表演梦想的载体,由此消除了观看专业表演时与明星或者是表演者之间的职业距离以及对他们的崇拜心理,在视觉与听觉的享受之中获得参与或者是互动时的权利。首先,当前的电视选秀节目还通过“低门槛”的方式吸引尽可能多的普通民众参与比赛活动,并且利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手机等媒体渠道,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超强互动场面。某位学者曾就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进行过数据统计:2004年,“超级女声”的总参赛人数接近5万人之多,2005年则超过15万人,2006年报名总人数为8万人。由此可见参加“超级女声”海选的人数之多,既提高了节目的知名度,同时也保证了丰富而高质量的选手来源。其次,当前的电视选秀节目非常注重“全民投票”的互动方式,以此作为提高电视选秀节目关注度的重要手段之一。事实上,这也是最具有参与性、最能够贴近观众的一个环节。在此过程中,观众不再是默默无闻的旁观者,而是手握决定权的参与者、决策者和选择者,成为节目主体之一,充分实现了电视选秀节目的互动性与交流性,最终带动了节目收视热潮。据统计,2004年,“超级女声”场外互动短信的总收入为1300万元;2005年则增长至3000万元人民币,其中李宇春在总决赛当晚获得了350万条的短信投票;2006年,“超级女声”的短信投票数量则接近1亿条,尚雯婕在决赛当晚也获得了500万条的短信投票。除此之外,“梦想中国”选秀活动也非常重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效应,其场外短信投票数量从2004年的400万条,飙升至2005年的1000多万条和2006年的2000万条。由此看出,如此庞大的场外短信投票活动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热情,激发了其参与选秀活动的积极性。这既是当前电视选秀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其成功之处。

3、“平民化”的偶像群体

正如上文所说,电视选秀节目具有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事实上,当前电视选秀节目的理想结果便是制造出一种与广大电视观众有着相似情感、生活、学习经历和生活背景的平民偶像。在进行节目设置、手段使用与竞赛选拔过程中,选秀节目制作者会逐渐发现观众所喜爱的对象以及对节目呈现方式与内容的娱乐需求等,然后对选秀人物的形象、语言、表演方式进行意象化的包装,从而满足观众对特定电视选秀节目的内容需求。除此之外,在节目中还要让观众不得不在喜欢的参赛对象之间进行选择,从而淘汰那些不符合节目要求的对象,由此在其心目中产生巨大的情感冲击力,提高其对特定选秀节目的关注度与参与度。总体来说,“不求最好,但求最爱”以及发现并帮助广大观众制造“平民偶像”是当前所有电视选秀节目成功的重要前提。因此,“平民偶像”虽然不像明星一样具有专业的才艺水平和美的外形,但却极具个人魅力和人气。通过选秀活动走出来的李宇春庞大的“玉米团”便充分体现出“平民偶像”的巨大魅力。

4、节目评判风格的多样化

众所周知,如何淘汰选手或者是由谁来淘汰选手是电视选秀节目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通过对当前诸多电视选秀节目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大都采用多样化的节目评判方式。首先是决定性评判主体,他们主要是一些专业评委,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或者是电视编导方面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历,由此通过专业的标准来评判选秀人员的表演活动。其次是辅评判主体。他们主要是特定选秀节目的电视观众,依据自身的喜好,通过手机短信、网络投票的方式来决定选手的去留情况,一方面为决定性评判主体的最终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另一方面也能够复活一些已经被淘汰的选手,从而使选秀节目淘汰赛的竞争显得更加激烈和富于传奇色彩。在此情况下,大众投票甚至具有与专家投票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手的个人魅力显得极为重要。事实上,这种选秀方式符合当前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情感性”与单纯的“视听性”特征。

结语

总体来说,电视选秀节目是从2003年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形式,从开播伊始就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并在全国各地的电视台迅速繁衍了众多不同版本。目前电视选秀节目已成为最为流行的娱乐节目形式,它成功地将纪实、娱乐、脱口秀、新闻报道等节目形态融为一体,给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赋予了电视受众以很大的决定权,使得传受双方之间的交流空前活跃,在提高观众对于选秀节目的关注度与参与节目的积极性的同时,也提升了电视媒体的收视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因此,电视选秀节目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未来电视产业化运作的方向。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浅析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电视相亲交友节目 下一篇: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