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景搭建孩子的学习乐园

时间:2022-07-07 06:35:15

用情景搭建孩子的学习乐园

美术活动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多种多样的美术活动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是培养儿童创造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幼儿在美术活动如绘画、泥塑、制作、手工等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一种享受、一种满足、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它是幼儿自我表达的窗口,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感、所说。从孩子的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孩子眼中的世界,解读出孩子心中的想法,创造出孩子喜欢的环境。幼儿创作出的作品常常烙刻着自己的个性,作品上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形状、每一种形式和每一片色彩都传达了幼儿的思维和情感,并且充满了想象和创造。那么,如何在中班开展美术活动呢?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1.创造美术区域主题环境,注重幼儿对审美情感的体验。

首先,要从解读每个主题的内容与要求开始,从每个具体目标三大领域——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分解,分别从表达的角度、表达的性质、所指向的领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水平等方面分析和把握主题目标。

其次,反复阅读新教材中“活动与指导”,进行多位思考。思考活动内容与主题目标的关系,便于找准素材点的目标,最终实现主题目标;思考活动内容的结构与形式,便于置顶主题网络,让教学进程更符合幼儿的发展轨迹;思考教材内容与幼儿年龄特点,便于更加走近幼儿;思考教材的课程均衡性,便于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

最后,剖析这个主题中教材与美术活动的契合点。内容选择中将主题内容与美术技能发展序列有机结合;从幼儿主题目标解析角度出发,摸索幼儿的美术学习规律编制而成;依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有目的地组合发展经验,形成促进幼儿发展的最佳配合方式。

在开展的主题活动过程中,幼儿既丰富了在本次主题中获取的经验,又在各种美术活动中习得了一定的美术技能。而且在主题活动的氛围中,幼儿已然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激发了活动内容的兴趣。主题活动中的美术活动都来源于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不论是教师预设的活动,还是幼儿生成的活动,都离不开“兴趣”二字。因此,在这样的美术活动中,通过创造高结构活动和低结构美术区域主题环境,培养幼儿美术审美的眼光,注重幼儿对美术情感的体验。

如在中班主题活动“我和爸爸”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预设了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我和爸爸在一起”,营造了一系列的美术区域环境,如“爸爸的大手”、“爸爸本领大”、“爸爸调查表”、“爸爸的最爱”等。幼儿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料收集、讨论与交流活动。如说“爸爸最勇敢”时,收集自己和爸爸在一起的生活照,观察爸爸不同的发型、服饰等。孩子在活动中不断丰富经验,思维更活跃。在集体美术活动“我和爸爸在一起”的情景教学中,因为中班幼儿已有一些生活经验,所以能充满创意地表现出自己的爸爸。给爸爸设计一个最帅的发型,戴上自己设计的手表,穿上简洁干净的服饰,把自己和爸爸在一起和谐、亲热的情景表现出来。从孩子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能看到孩子在原有经验上的大胆联想与夸张表现。借助美术的表现手段,孩子们原有的经验得到了重组、再现和拓展。在活动中,幼儿自然而然地加深了爱爸爸的情感。

2.创设美术集体活动情境,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应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这就强调了“情趣”在幼儿绘画中的地位。尤其在美术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引导者、支持者,更需要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美术活动的情境性过程的设计和情境性环境的创造上,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并使幼儿不断保持这种状态,投入到美术集体教学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喜欢美术活动,乐于进行美术活动。因此,在美术集体活动中,创设情趣性的情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树立态度,这种良好情绪会自始至终伴随他们。

其一,可以通过故事、谜语、游戏、儿歌等富有情趣的形式开展美术活动。如在《爷爷一定有办法》美术活动中,始终贯穿绘本的情节,在情节的层层递进中,教师把绘画的要求和技能自然地融入故事中,让幼儿在故事的推进中,学习剪“对称”,学习找“单边”、“双边”,尝试创作出不同的纽扣,尝试学习和创作、表达和表现。幼儿根据故事的线索,学着像爷爷一样将毯子剪成大衣、背心、领带、手帕和纽扣。通过一次次地剪一剪、变一变,不但加深了对故事的印象,而且接受了更多的挑战。这个优秀的文学作品给了幼儿更多关注家人的体验。

其二,营造逼真的、有趣的创作环境。如在美术活动中《春雨》开展之前,教师就丰富了孩子对春天和春雨的认识,并且在活动现场,使用各种材料创造了一个充满“春雨”的环境。使用小珠子穿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用叶子拼贴出了一条条细柳,用闪光灯制作出了流光溢彩的雨中情节……在这样有趣、逼真的环境,孩子一走进,就发出一声声感叹:“好漂亮啊!”“像在雨滴里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关于春雨的“点彩画”,对孩子来说当然充满挑战,充满兴趣。

3.情境性、游戏性的过程使枯燥的技能习得变得轻松、有趣。

技能的学习对孩子来说,总是显得非常枯燥。可是技能的习得对孩子来说又是不得不学习的,那么如何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美术技能的学习呢?这就需要设计一个情境性、游戏性的过程。

如中班的“门前的小路”,这个活动以游戏为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将活动内容融入到游戏中。以“宝宝做游戏”的形式,画出马路上的车辆及马路边的树、花、房子等。幼儿在用图形组合游戏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大胆地想象创作,每个幼儿画出的画迥然不同,有了无穷的快乐。这种方式比较符合孩子的天性,因此要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安全的氛围和心理环境。

创设情境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结合了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模仿等特点,只要设计“巧”、形式“实”、构思“新”、范围“广”、指向“明”,就能有效地激发起幼儿的思维活力、增强幼儿的创造能力、外显幼儿的个性张力。在中班幼儿情景美术活动课程设计与研究过程中,孩子们体验了参与美术活动的极大乐趣,教师用情景为孩子们搭建了学习的乐园。

上一篇:国内心理理论研究综述 下一篇:幼儿科学活动中的巧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