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

时间:2022-09-21 07:02:26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

摘 要: 体验式教学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教师所创设的特定情境,通过“观察—思考—反思—实践”,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及提高相关能力的教学形式。本文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式教学的含义及其他相关学派的研究,以及体验式教学的主体性、积极性、尊重性、实践性、分享性的原则。作者根据教学经验,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式教学的运用形式,目的在于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综合素质训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让大学生掌握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学会和掌握心理调节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大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协调自我、发展自我。

一、体验式教学的含义及其他相关学派的研究

在很多高校,为了使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课堂与“第二课堂”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是一种较流行的模式,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所谓体验式教学,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教师所创设的特定情境,通过“观察—思考—反思—实践”,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及提高相关能力的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的教学观念是:强调“做中学”,重视和凸显意志、品格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把强化学习者的内在动力置于教学过程的核心位置。[1]研究发现:心理学课体验式教学的效果显著好于传统教学。[2]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中仅吸收10~13%的内容,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做中学”的体验式教学能带给人真实的体验,激发其实实在在的学习行动,记忆率达80%,学习效果显著。[3]

群体动力学理论学派认为:体验式心理教育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并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在小组活动中,个体的参与既能够影响其他个体的发展,又能够影响整个学习者群体的整体发展。参与对群体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活跃群体气氛,增强成员对集体的认同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派认为:体验式心理教育,无论是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者以主体身份通过活动获得体验,还是学习的指导、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最终成果的形式,都充分体现了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因此,体验式心理教育克服了传统式心理教育专业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病。[4]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学的中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避免“一言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体验这一模式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身临其境,用脑思考,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嘴诉说,用手操作,亲身经历,用心灵领悟。

(二)积极性原则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灵活、合理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教学变得事半功倍。鼓励学生充当课堂“主人翁”,使学生心理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状态,把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要我学”成功地转变成“我要学”,有利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三)尊重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是具有丰富潜能的个体。因此,教师应该平等、真诚地对待学生,营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感到安全感、自由感和被尊重的感觉,就会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促进积极心理的形成,引发师生间更深层次的情感互动,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四)实践性原则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围绕主题,创设特定情境。情境设置方法可以使用图片、音乐、影像、小品、案例、心理剧、主题讨论、社会调查、心理测量等,通过“情境—体验—思考—应用”的活动模式,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生情感被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的心理体验被唤醒,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在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中进行体验、探究、感悟、实践。[5]

(五)分享性原则

分享是主体与主体互相作用、互相启迪的过程,分享的前提是学生愿意敞开心扉。[6]交流分享体验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参与者(师生双方)通过发散思维,发掘活动与自身间的共同要素,并通过交流倾听别人的经验分享,大大拓宽了经验有效迁移的范围,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上述各项原则是密切联系的,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师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时,要根据教学任务、目标、内容及学生特点,灵活、合理地安排,才能真正发挥出其显著效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式教学的运用模式

(一)情境体验模式

情境设计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创设情境是心理活动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创设情境时,应注意结合主题,方式多样,手段灵活,生动直观。可以利用图像音乐、教学视频、情景剧、心理剧,甚至学生的生活体会、成长记忆等。如在讲授感知觉这章时,引入了色彩图片、双歧图、视崖实验、广告视频、几何错觉图形等,让学生直观直接地认识到感觉现象、联觉应用、知觉特性、错觉类型等理论。在讲授思维这章时,引入河内塔问题、思维定势的情境、社会心理的从众现象等,让学生正视这些心理现象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应有作用,对日常的生活具有重要启示。

(二)案例分析模式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或第二活动课堂上,通过收集社会上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实际情景,深入思考社会不同类别案例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学会以理性的思维模式看待客观问题,乐观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由浅入深,提高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了解到生活里的某些本不能接受的现象原来是来自正常的心理过程,克服消极行为所引发的膨胀性消极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常见使用案例分析模式的章节非“危机干预”莫属,教师可安排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布置课后作业,如探讨自杀案例的原因、如何识别自杀危机、自杀危机有何预兆、自杀危机的预防与干预等问题。让大学生立足于群体之中,提高警觉,防患于未然,及时干预,应对危机,疏导心理,减轻危害,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防御心理危机的作用。

(三)角色扮演模式

角色扮演模式使学生通过自己创设的情境亲身体验和实践,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能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进而更好地理解他人,学会共情,学会换位思考。如在讲授情绪调节的方式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不合理信念的形成过程,学会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立足点,真正领悟“合理情绪疗法”,并能在日后生活中运用自如。笔者引入一段心理咨询师使用合理情绪疗法Dispute(辩论)来访者Belief(不合理信念)的咨询对话,并由学生分饰角色,体会案例中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如何,通过饰演纠正认知这一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举一反三地认识合理情绪疗法的真谛——通过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经过比较,角色扮演模式比传统的理论讲授模式,更能渗透进学生的认知模式当中,更能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合理情绪疗法。

(四)团体活动模式

紧密围绕主题,通过精心的活动设计,将心理学理论融汇到团体活动中,让学生在各种游戏活动和拓展训练中获得体验与感悟。团体活动模式是学生普遍喜欢的形式,因为游戏活动能够带给人快乐的体验,在游戏中的领悟是开放的、主动的、触及情感的、富有创造性的。[7]采用团体活动的教学模式除了表达某一主题外,多数人都加入了团体意识的元素,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例如游戏“七巧板”就是现今较受欢迎的团体活动之一,不仅大学生在团体心理活动中常用,在社会团队拓展、企业骨干培训中也颇受青睐。表面看似简单易控的七巧板,经过道具的编排、目标的规定、指导师的设计,就成了考验团队合作能力的关键。“七巧板”的项目重在培养学生增强全局观念、大集体意识,培养团队成员主动沟通的意识,体验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法;体验团队之间加强合作的重要性,合理处理竞争关系,实现良性循环。项目的设计强调了团队的信息和资源的共享,通过加强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整体价值。因此,在讲授思维方式、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与竞争关系等章节时,“七巧板”游戏不失为设计成功的体验式教学途径之一。很多学生在体验后会顿悟:这个“看似动手,实为动脑”的游戏原来暗藏玄机,寓意深远,感触良多,感悟尤深。

(五)心理测评模式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发展迅速,很多大学生都迫切地认识自己的一切,而专业的心理测评量表能客观地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接触真实的自我。心理测评在课堂内外皆可进行,现在我国大多数高校都配备了校园心理测评平台、测评系统等心理健康教学硬件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人格、气质、情商、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职业能力倾向等各方面的自我测评。尤其是揭示个性心理特征的测试,如人格评鉴、气质测验、能力测验,通过测试学生能够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调节自我,改善自我。

(六)课堂实验模式

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或分支在其研究进程中,都有很多著名的、具有标志性的心理实验。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触觉敏锐,情感丰富,好奇心盛,求知欲强,社会接触面广,兴趣爱好广泛。据教学经验反馈,学生均对此类心理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关注度。在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围绕实验的核心思路,加以巧妙设计,把小实验搬到课堂上展示或实践,可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到心理学家的思想,体会成为“实验被试”的滋味,能大大提高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例如,介绍心理学发展史时,反应时实验、感觉阈限实验的展示使枯燥的理学理论变得有趣生动。介绍记忆加工原理时,内隐记忆、短时记忆的部分报告法、短时记忆的组块编码等实验能让学生直视记忆的加工模式,学会运用记忆策略,强化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晚,而体验式教学模式也是近几年才提出的,其对教师的理念、学生的学习情境要求较高。体验式教学符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8]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率高、受众广,是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入门》、《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中推广和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选择和运用体验式教学原则和模式,会受到一定的课程时间和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优良的师资水平、把握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扎实牢固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三者是保证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最佳效果、得以深化发展的关键之匙。体验式教学模式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成南风般冷暖有我知,化作春雨般润物细无声,仍需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坚持努力、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沙燕.体验式教学应用于辅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析[J].中等职业教育,2012(3):31.

[2]艾军.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学课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4):251.

[3]涂宏斌,郭霖.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6(9):55.

[4]银星严.体验式心理教育理论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0(15):202.

[5]魏建国.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31):114.

[6]石夏莉.构建高校“积极、体验式”心理健康课堂教学[J].梧州学院学报,2008(18):96.

[7]何少颖,程灵.团体辅导在心理训练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1):109.

[8]林斗秀.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2012(02):127.

上一篇:由观察到感受 下一篇:国内心理理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