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总需求―总供给函数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7-07 06:05:12

对中国总需求―总供给函数的实证研究

摘 要: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对中国总需求和总供给函数进行估计及分解结果显示,中国总需求曲线陡峭而总供给曲线平坦,说明中国经济受到总需求冲击最大,而总供给冲击作用较小。影响中国总需求、总供给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对未来经济波动的预期。今后中国在操作货币政策时应注重规则使用,同时增加政策透明度,使公众能够形成与政策制定者相同的预期,从而提高政策效应。

关 键 词: 新凯恩斯经济学;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4-0043-06

一、引言

自凯恩斯出版《通论》创立宏观经济学学科以来,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成为宏观经济的重要分析工具。不同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体现着不同的政策含义。因此,对其估计有着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重要的意义。在理论上,通过对曲线形状的估计,可以检验不同理论,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理论中选出最符合实际的一个;在实践上,对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形状的了解可以为我们制定合乎实际的政策提供依据。

国内学者郑超愚(2004)结合总供给函数的通用形式和货币主义性质的总需求函数,建立了面向中国经济的非正统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考察了中国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货币经济周期和动态均衡性质,揭示了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逆周期波动性质。龚敏、李文溥(2007)采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AS-AD模型)和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考察了1996~2005年期间驱动中国产出和价格水平变化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作用,结论是近年来的“高增长、低通胀”是在有效供给能力改善的强有力推动下实现的。万光彩、刘莉(2007)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基础上,通过引入可变的技术进步变量,指出除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产出缺口外,技术进步也是影响总供给曲线的重要变量; 同时将总需求曲线扩展到开放经济条件下, 阐释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现象。徐高(2008)运用Blanchard和Quah(1989)提出的长期识别条件,在一个二元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中将影响中国真实GDP和通货膨胀的冲击分解成了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 利用分解的结果估计了中国短期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的斜率,估计结果表明,中国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斜率为负(真实产出与通货膨胀负相关), 而短期总需求曲线斜率为正(真实产出与通货膨胀正相关),这与现有的宏观理论完全不符,称之为“斜率之谜”。而高士成(2010)运用Blanchard和Quah(1989)提出的长期识别条件, 采用SVAR方法讨论了中国短期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短期经济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需求冲击,同时,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也与理论基本相符,不存在斜率之谜。

相对于VAR模型,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模型)不仅对经济主体的最优行为决策方式及各经济主体决策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清晰的描述,而且对经济的长期均衡状态及短期的动态调整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既保证了宏观和微观分析的一致性,又使长期与短期分析得到了有机结合。DSGE模型的结构性特点使其能够避免卢卡斯批判,从而在政策分析和评价中发挥巨大作用。

前瞻性、具有微观经济基础的新凯恩斯模型成为近年来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Clarida、Gali和Gertler(1999)首次将新凯恩斯模型应用于货币政策分析,简约模型的新凯恩斯框架包含三个等式:第一个被Kerr和King(1996)、McCallum和Nelson(1999)称之为预期IS曲线,它是由居民效用最大化即欧拉等式的对数线性化得来的;第二个是前瞻菲利普斯曲线,由垄断竞争企业通过Calvo(1983)或Rotemberg(1982)模式调整价格以达到最大化利润得到的;最后一个等式是泰勒规则,即央行调整名义利率应对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变化的反应函数。新凯恩斯经济学模型通过这三个等式刻画了三个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动态行为:实际产出、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由于新凯恩斯经济学重点是名义变量行为,又特别注重货币政策规则,因此学者们常将其与传统IS-LM曲线联系在一起,因而新凯恩斯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属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

本文在新凯恩斯DSGE模型基础上, 估计了中国的总需求、总供给函数,回答了中国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之谜”问题。同时,本文基于DSGE模型创新性地将总需求和总供给函数进行分解,详细分析了各种冲击对中国总需求、总供给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对中国2010~2011年的经济波动原因从总需求总供给角度进行阐释。

二、模型构建及估计策略

本文采用Clarida、Gali和Gertler(1999)的新凯恩斯经济学DSGE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模型包括居民户、最终产品生产商、中间产品生产商及中央银行等主体。

(一)居民户行为

居民户在期初拥有货币Mt-1和债券Bt-1,接受中央银行给予家庭的一次性转移支付Tt, 居民利用其中一部分货币购买新债券价值为■,rt为t到t+1期名义利率,居民户提供ht的劳动力给中间产品生产商,获取劳动报酬wt ht,wt为名义工资,同时居民户以价格Pt消费最终产品Ct,在t期末,居民户从中间产品厂商那里获得红利Dt。

居民户行为受到的预算限制:

Mt-1+Bt-1+Tt+wt ht+Dt≥PtCt+■+Mt (1)

居民户最大化预期效用函数:

E0■?茁t?琢t ln(Ct)+ln(■)-■h■■ (2)

其中,?茁∈(0,1),为家庭的随机贴现因子;?浊≥1,为消费的消费替代弹性;偏好冲击?琢t 服从自相关过程:

ln ?琢t= ?籽?琢 ln ?琢t-1+?着?琢t (3)

其中?籽?琢∈(0,1),?着?琢t是具有0均值、标准误为?滓?琢的正态分布。

居民户最大化行为得到其一阶条件为:

h■■=■■ (4)

■=?茁rt(■■) (5)

(二)最终产品生产商行为

厂商使用连续的中间产品Yt(i)生产惟一的最终产品Yt,中间产品的名义价格为Pt(i),最终产品厂商采用如下常替代弹性的生产技术:

■Yt(i)■(di)■≥Yt (6)

其中,?兹t为可变中间产品的需求弹性,称为成本驱动冲击,服从自相关过程:

ln ?兹t=(1-?籽?兹) ln ?兹+?籽?兹 ln ?兹t-1+?着?兹 t (7)

其中?籽?兹∈(0,1),?兹>1,?着?兹 t是具有0均值、标准误为?滓?兹的正态分布。

最终产品生产商最大化其利润行为:

Yt(i)=[■]■ Yt (8)

得到最终产品价格Pt与中间产品价格Pt(i)之间的关系为:

Pt=■Pt(i)■di■ (9)

(三)中间产品生产商行为

中间产品厂商采用如下常替代弹性的生产技术:

Zt ht(i)≥Yt (i) (10)

Zt为总技术冲击,服从随机游走过程:

ln Zt=ln Z+ln Zt-1+?着zt (11)

其中,z>1,?着zt是具有0均值、标准误为?滓z的正态分布。

中间产品生产商面临最终产品的价格调整成本为:■[■-1]2Yt (12)

这里?准≥0代表价格调整成本尺度,?仔≥1度量稳态通货膨胀率。

此中间厂商名义价格调整方式最初由Rotemberg提出,即公司必须选择一系列价格Pt (i)最大化其总市场价值,即E■?茁t ■■,这里?茁t ■度量居民户实际利润的边际利用价值,而实际利润可表示为:

■=[■]■Yt-[■]■■■-

■[■]2Yt (13)

上述问题的一阶条件为:

(?兹t-1)[■]■■=?兹t[■]■■■■-

?准■-■+?茁 ?准 Et{■■[■-1]×

■■} (14)

若?准=0,则Pt(i)=■■意味着中间产品生产商没有价格调整成本。

(四)对称性均衡

所有中间产品生产上做出惟一决策,即Yt (i)=Yt,ht(i)=ht,Pt(i)=Pt,Dt(i)=Dt,市场出清条件意味着Mt=Mt-1+Tt,Bt=Bt-1=0,居民户的预算限制(1)式可重新写为:

Yt=Ct+■(■-1)2Yt (15)

消费者欧拉等式(5)重新写为:

■=?茁 rt Et (■■) (16)

中间产品生产商一阶条件(14)式可重新写为:

?兹t-1=?兹t■(■)?浊-1■-?准(■-1)■+

?茁 ?准 Et[■■(■-1)■■] (17)

这里?仔t=■表示通货膨胀率。

(五)有效分配和产出缺口

假如存在一个社会分配者,他分配居民户的劳动nt (i)去生产中间产品Qt (i),得到最终产品Qt ,以最大化居民户福利,即:

E■?茁t {?琢t ln Qt-■[■nt (i)di]?浊} (18)

Zt[■nt (i)■di]■≥Qt (19)

其一阶条件定义产出Qt的有效水平值为Qt=

?琢■■Zt,得到产出缺口为:

xt=(■)1/?浊(■) (20)

(六)线性对数化模型

(4)、(5)、(7)、(11)~(13)式描述了5个内生变量Yt,Ct,rt,xt,?仔t和三个外生冲击?琢t,?兹t,Zt,定义产出增长率:

gt=■ (21)

若不存在技术冲击,则所有变量都趋向于其稳定状态增长路径,即:

yt=y,ct=c,rt=r,xt=x,?仔t=?仔,gt=g,?琢t=1,?兹t=?兹,zt=z,

yt=ln(yt /y),ct=ln(ct /c),rt=ln(rt /r),xt=ln(xt /x),?仔t=ln(?仔t /?仔),gt=ln(gt /g),?琢t=ln(?琢t),?兹t=ln(?兹t /?兹),zt=

ln(zt /z)。

以上模型的对数线性化形式为:

?琢t= ?籽?琢 ?琢t-1+?着?琢t (22)

ln et= ?籽e et-1+?着et (23)

zt=?着zt (24)

xt=Et xt+1-(rt-Et ?仔t+1)+(1-?棕)(1- ?籽?琢)?琢t (25)

?仔t=?仔+?茁 Et?仔t+1+?鬃 xt-et (26)

xt=yt-?棕?琢t (27)

gt=g+yt-yt-1+zt (28)

其中?棕=■,?鬃=?浊■, et=■?兹t,?籽e=?籽?兹,?滓e=■?滓?兹。(22)~(24)式描述了偏好、成本推动和技术冲击行为,(25)式为预期IS曲线,(26)式为新凯恩斯Phillips曲线。

(七)央行行为

假设中央银行按照Taylor(1993)规则操作货币政策,即:

rt=rt-1+ ?籽?仔 ?仔t+?籽g gt+ ?籽x xt+?着rt (29)

泰勒规则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 即联邦基金名义利率要顺应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以保持实际均衡利率的稳定性。如果产出的增长率超过潜在水平,或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 以及预期通货膨胀率超过目标通货膨胀率, 则会使实际利率偏离实际均衡利率,货币当局就应运用政策工具调节名义利率,使实际利率恢复到实际均衡利率。

本文采用极大似然方法估计上文线性化DSGE模型的结构参数。 首先运用Blanchard和Kahn(1980)的方法求解线性DSGE模型的解,并用状态空间的形式表示, 然后运用Kalman滤波得到关于模型结构参数的似然函数, 极大化之即可求得参数的估计值。具体地:

将本文构建的DSGE模型的对数线性化表示为状态空间形式:

AEt Xt+1=BXt+CVt (30)

其中Xt=[yt,?仔t,rt,xt,zt,gt,?兹t]′,Vt=[?着t,at,et],系数矩阵A、B、C取决于模型结构参数,则用BK方法得到模型解的状态空间形式:

xt=Fxt-1+D?孜t

ft=Hxt (31)

模型状态变量xt=[yt,?仔t,rt,xt,zt,gt,?兹t]′,观测变量ft=[yt,?仔t,rt]′,外生随机扰动项?孜t=[?着t,at,et],F、D、H同样依赖于模型结构参数, 观测变量个数与外生冲击个数相等,从而避免了估计中的奇异性问题。下文参数的估计值是通过运用DYNARE工具箱,在MATLAB2010a环境中计算得到的。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采用中国2006年3月至2011年12月的数据,包括产出缺口、通货膨胀率和利率。

1. 产出缺口。 本文使用工业增加值代表实体经济行为, 将其取对数后利用HP滤波法推算出潜在水平,在此基础上计算各期产出缺口。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2. 通货膨胀率。 本文选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作为衡量价格水平变化即通货膨胀率指标。计算公式:通货膨胀率=(月度CPI-1)×100%。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3. 利率。 本文选取全国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将以上数据做图,如图1所示。

图1显示了我国产出缺口具有明显季节波动特征, 同时具有周期性特征。2008年出现一次波谷,2010年中又出现一次波谷; 由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我国2008年通货膨胀率达到最高点,2009年中降至波谷,2010年波动再次加大,进入2011年又开始逐渐攀升,央行调节利率的幅度及频率相对往年也较高。

(二)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为了得到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将(20)、(21)式代入(19)式,得到:

?仔t= ?鬃gt+st+(?仔- ?鬃g) (32)

这里st= ?茁Et ?仔t+1+ ?鬃 yt-1-?鬃 zt -?棕 ?鬃 at- et。(30) 式中通货膨胀率表示为产出增长率的线性函数, 斜率为 ?鬃,截距为st+(?仔- ?鬃g)。当经济在均衡增长路径时变参数st为0,斜率依赖于名义价格刚性, ?鬃∞完全弹性意味着一条垂直总供给曲线,相反 ?鬃0则存在一条水平总供给曲线。

相似的得到总需求曲线:

?仔t=-(■)gt+dt+(?仔+■g) (33)

其中

dt=-■rt-1+■Et xt+1+■Et ?仔t+1-(■)zt+

■at-■?着r,t (34)

同理,当经济在均衡增长路径时变参数dt为0,总需求曲线依赖于规则参数,?籽?仔越大曲线越平,但?籽g、?籽x越大,曲线越陡峭。

由估计参数结果得到总需求曲线斜率为-3.76,总供给曲线斜率为0.1,总需求曲线陡峭而总供给曲线平坦,说明中国经济受到总需求冲击影响最大,而总供给冲击作用较小,中国总需求、总供给曲线斜率与宏观经济理论一致,不存在“斜率之谜”。

对于货币政策冲击,rt增大导致居民户调整消费,同时居民户会预期下一期产出缺口为负,通货膨胀率低于稳态值,以上作用使得总需求减少。另外,公司调整价格成本昂贵,公司会降低当期价格,因而总供给变大。

对于央行行为方程估计结果,货币当局当期目标利率波动对上期产出波动及上期通货膨胀波动的反应系数分别为0.3825和0.4214。这表明央行目标利率对产出波动的反应大于对通货膨胀波动的反应,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调节更注重应对产出变化,不注重应对通货膨胀波动。

(三)模型冲击估计结果

模型冲击估计结果(见图2)显示,偏好冲击在2008年有一个较大波峰,成本推动冲击在2008年有一个较大波谷,技术冲击和政策冲击周期波动较有规律。偏好冲击波动的持久性为?籽?琢=0.778,成本推动冲击波动的持久性为?籽e=0.9279,偏好冲击和生产率冲击的持久性较大,反映了样本期内中国经济发生具有较长时间影响的偏好冲击和成本推动冲击。这意味着总供给和总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长期持续性特征的影响。

(四)总需求、总供给脉冲响应分析

对模型总需求、总供给(以下依次为偏好冲击、技术冲击、成本推动冲击和政策冲击)进行脉冲响应结果如图3、图4所示。

脉冲响应结果显示, 一个正的偏好冲击增加总供给但减少总需求, 一个正的技术冲击增加总供给但减少总需求, 一个正的成本推动冲击和政策冲击同时增加总需求和总供给。

(五)对我国2010年第1季度至2011年第4季度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分解分析

由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我国自2008年经济波动加大, 因此本文对中国2010~2011年总需求和总供给函数进行分解,结果如表2所示:

分解结果显示,2010~2011年总需求不断增大而总供给不断减小。对于总需求函数,影响其变动的主要是■ at, 即偏好冲击,■ Et ?仔t+1及-■ rt-1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说明我国总需求对未来通货膨胀率及未来利率波动反应微乎其微;对于总供给函数,影响其变动的主要是-?棕 ?鬃at,也是偏好冲击,而?茁 Et ?仔t+1、?鬃 yt-1及- ?鬃 zt的影响非常小。结果显示2010~2011年间影响中国总需求、总供给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偏好冲击,体现偏好冲击的方程为居民户的效用最大化函数,也就是说影响中国总需求、总供给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户对未来经济波动的预期。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对中国总需求和总供给函数进行估计及分解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总需求曲线陡峭而总供给曲线平坦。模型冲击估计结果显示,偏好冲击在2008年有一个较大波峰,成本推动冲击在2008年有一个较大波谷,技术冲击和政策冲击周期波动较有规律。 模型脉冲响应结果显示一个正的偏好冲击增加总供给但减少总需求, 一个正的技术冲击增加总供给但减少总需求, 一个正的成本推动冲击和政策冲击同时增加总需求和总供给。最后本文对中国2010~2011年总需求、总供给函数进行分解,结果说明影响中国总需求、总供给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对未来经济波动的预期。

今后中国在操作货币政策时应注重规则使用,同时增加政策透明度, 使公众能够形成与政策制定者相同的预期,从而提高政策效应。

参考文献:

[1]Pierpaolo Benigno. New Keynesian Economics:An AS-AD View. Working Paper 14824,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9.

[2]Peter N Ireland. Technology Shocks in the New Keynesian Model.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4,86(4):923-936.

[3]Peter N Ireland. A New Keynesian Perspective on the Great Recession[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11,43(1):31-54.

[4]郑超愚. 中国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动态调整[J]. 金融研究,2004(3):90-98.

[5]龚敏,李文溥. 中国经济波动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冲击作用分析[J]. 经济研究,2007(3):32-43.

[6]万光彩,刘莉. 阐释中国之谜――一个基于扩展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6):38-47.

[7]高坚,杨念. 中国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框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5):3-11.

[8]徐高. 斜率之谜:对中国短期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的估计[J]. 世界经济,2008(1):47-56.

[9]徐浩庆. 对中国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的再检验[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2):27-30.

[10]王文甫,明娟. 总需求、总供给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效应分析――AD-AS模型与中国数据的匹配性[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1):39-50.

上一篇:活用“变异理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下一篇:创设情境以提高数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