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病句及修改

时间:2022-07-07 05:04:41

病句的产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笼统地说,词汇的失误可以造成病句;语法的搭配问题可以引起病句;逻辑方面的思维混乱、表意不合理也可引发病句;还有修辞的不当造成的病句等等。常见的语病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语序不当,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用词不当等。本文主要介绍常见的语病及修改病句的方法,便于大家更好地认识产生语病的原因,把握修改语病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以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搭配不当

常见的搭配不当的病句有五种类型。第一种是主谓搭配不当。例如:“她的歌声清亮、甜美、质朴、亲切、焕发着泥土的芳香,把人们带到了那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句中的主语中心词“歌声”和谓语中心词“焕发搭配不当,造成全句主、谓之间在语义上的不搭配,应将“焕发”改为“散发”。第二种是动宾搭配不当。例如:“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句中的谓语“养活”与宾语“生活”搭配不当,“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第三种是主宾搭配不当。例如:“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季节。”句中的主语中心语“昆明”与宾语中心语“季节”不搭配,应将“季节”改为“地方”。第四种是连带成分与中心词之间搭配不当。连带成分指定语、状语、补语,它们是用来修饰和补充中心词的,如果它们与中心词构成修饰和被修饰、补充和被补充的关系,也会产生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伪造的谎言,终究改变不了铁的事实。定语“伪造”与中心词“谎言”不搭配,不能构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应将“伪造”改为“捏造”。第五种是关联词语不搭配,复句中关联词语有它固定的搭配形式,如果不注意复句与分句的关系,错用关联词,就会造成关联词语不搭配的毛病,从而使句子出现语病。例如:“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造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也”改为“就”。

二、成分残缺和赘余

(1)句子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等。如果一句话里缺少必要的成分,就是成分残缺。成分残缺的句子结构不完整,表达的意思不清楚。成分残缺,常见的有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和必要的修饰限制语。例如:经过大家的帮助,使他认识了错误。句中“经过帮助”和“使他”都是介宾短语,而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这样全句犯了缺主语的语病。修改时可以去掉其中的任意一个介词。又如:细菌是有害的。缺必要的限制语,应加上“有些”。

(2)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清晰,仍使用了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的成分,也叫赘余。常见的情况有:第一,语法成分重复;第二,语义堆砌。例如:作为妻子,当丈夫为了某种正当的事业而忘我工作时,理解就显得至关重要。句中“事业”本身就是正当的、有价值的、故应删去“正当的”。

三、语序不当

所谓语序不当,是指词语或句子的先后顺序错乱,从而造成文理不通的毛病。语序不当是多种多样的,要结合语义、语法结构等灵活分析。常见的情况有:词语的前后顺序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多成修饰语语序不当;不符合语言习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例如: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生产的棉花”。又如:这首歌是广大音乐爱好者备受欢迎的。语序不符合习惯,应把“备受”移至“广大”前面。

四、句式杂糅(结构混乱)

句式杂糅是指把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杂糅在一句之中,造成结构混乱,意思不清。例如:

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这句话把甲句“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和乙句“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混杂为一句话来说,造成语义杂糅,形成语病。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分为“费解”和“歧义”。“费解”指一句话不知道怎么理解。如:“到带岭参观火锯长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的意思是说:“到带岭参观火据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预定在归途中要做的事”。“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理解,如:“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迎新会”是“其他学校的领导”,还是“其他领导”,产生歧义。

六、不合逻辑

所谓不合逻辑,指的是由于概念使用、分类、判断失误造成的语病。常见的不合逻辑的语病有如下几种情形:不符合客观事实;前后矛盾;分类列举不当;否定适当。对这种病句的修改应分析句意,弄清事理,把矛盾的地方统一起来。如:“再就业工程能否顺利实施,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能否”包含正反两方面的意思,只能说“再就业工程的顺利实施,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而不能说“再就业工程不能顺利实施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

七、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包括词性使用不当,词义使用不当,词的感彩使用不当等。如:“这次试验能否成功,还是个怀疑。”句中动词“怀疑”误用为名词,应该为“疑问”。又如:“大家对于我很热情友好。”句中介词运用不当,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不能用“对于”。

对于上文所列举的语病,我们又该如何去修改呢?

首先要弄清修改病句的一般步骤,即:读、划、改、对。

“读”是修改病句的必要条件。先阅读原句,看看毛病在哪里。所以“读”是“改”的前提和基础。

“划”是用笔在病句上划出要修改的部分,一个病句在通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做上符号,以便集中目标,针对病因进行分析。

“改”是针对划出的部位进行修改。改的方法有:增、删、调、换。“增”即增加句子的成分,使句子完整;“删”就是删去多余的或错误的字词,使句子简明;“调”就是调整字词顺序,该移前的就移前,该挪后的就挪后;“换”就是更换恰当字词。

“对”即校对,是带着复查性质的再次阅读。修改后的句子是否通顺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语病,这就得再读一读,与原句进行比较,说话人原本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没有,有时还要联系上下文来读,看修改后的句子,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之中是不是合适。

从“读”到“改”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最后又必须再回到整体中去,总观全句,不离原意,才能判断出修改的是否合理,如果校队中发现问题还得重新修改。

其次要把握修改病句的规律和要求。一是病句的修改应遵循“多就少改,保持原意”的原则。二是先主后次,对症下药。如果是语法错误造成的病句,修改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看看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结构是否混乱,并将发现的错误加以改正;然后再检查附加成分(定、状、补),把误用的词语、颠倒的语序或同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附加成分一一加以改正。

总之,病句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我们平常说话、写文章,一定要注意语言规范,遵循语法规则,对写成的文字要认真阅读,反复推敲,避免出现语病,提高自己正确使用规范语言的能力。

上一篇:中职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下一篇:做好职业学校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