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土地发展的未来与方向

时间:2022-07-07 04:58:16

浅谈中国土地发展的未来与方向

摘要:中国土地所面临的问题,如土地征收、土地利用和土地规划等对于民众的影响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近几年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反思和调整。本文基于对《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2014年的数据,对该刊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主要从数据来源和方法、研究主体、研究主题、热点话题这四个方面入手研究,主要目的是并通过对近8年的研究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配状况和问题,并且找到解决对策将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分配的科学化、合理化。

关键词:中国土地科学;文献计量分析;热点话题

《中国土地科学》主要展现国内外土地科学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了解国外的土地科学研究来指导国内土地研究的方向,反映国内外土地研究的思想和原则,支持土地资源的管理和科学利用,推进土地科学研究技术的创新。笔者通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在对此刊近八年的发文状况进行统计和进一步的分析,以期对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未来的发展做出思考和展望。

一、数据来源和方法

本文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CNKI)为数据源。检索了《中国土地科学》从2007年―2014年的文献,共检索到论文1987篇,本文的分析将基于这些文献中的信息展开。并通过计算机办公软件EXCEL进行分类,直观表达发文现状。

二、研究主体状况

研究主体的状况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在一共检索到的1987篇论文里,第一作者一般学历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和博士后。其士发文所占比例最大,共有820篇,占总数的43%。博士后共有340篇,占总数的18%。这体现了论文的高水平和高质量,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土地科学》在土地资源和利用的研究上有一定的权威。其次,从第一作者的所在单位可以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出现频率极高,共有98位第一作者所属中国人民大学,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共有63位。从一作所属单位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土地勘测院在研究中国土地资源现状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三、研究主题状况

分析研究主题的目的是要发现主流的研究领域和热点的研究问题。研究主题主要从关键词,高频词和主题研究领域进行分析。

关键词是对一篇文章的研究主题和内容做出最为简洁、直观的表述,通过关键词可以使读者对文章主旨有快速的了解。表1所列关键词是近8年来出现频率最高的二十个。这些高频词代表了这些年来土地研究取向的总体分布。位列前几位的“土地管理”、“土地利用”是最能代表本刊发文宗旨的关键词。土地资源的管理并不是单纯的土地整理,应该是合理的调整土地与生态自然、失地农民和的资源的关系,并努力使其平衡发展。“土地生态”的平衡、“征地补偿”的标准和方式和“失地农民”的安置与补偿也是最近几年我国土地突出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最近几年的热点问题。

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将我国现有的土地管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建设用地使用不合理:纵观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粗放、分配和布局的不合理、建设项目重复等问题。从城区建设用地状况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旧城区土地利用效率低、闲置严重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外延扩张发并伴随不平衡现象的产生;农村宅基地建设中闲置现象十分严重。

2. 土地征收工作矛盾突出:(1)征地补偿问题:土地征收是以国家在给予补偿的基础上,强制取得集体土地所有权。建立清晰明确的征地补偿标准和给付条件是补偿问题中的重点和难点。(2)征地补偿分配和管理问题:征地补偿款是由国家和政府通过行政方式下发,但是补偿款被层层截留,到最底层的农民手中往往所剩无几;而本应属于集体组织的部分补偿费,也得不到恰当的适应,还存在着被村干部私吞的情况。由于当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被征地后农民往往得不到良好的社会保障,可谓“因征而失,因失而贫”。(3)政府部门存在违法用地的现象:近年来,土地违法案件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其中甚至有政府部门行为失当所引起的违法。有统计数据表明,各级地方政府的违法用地行为约占土地违法案件的六成以上。究其原因,最为关键的就是缺乏有效的责任问询机制,在发生违法用地责任追究时,政府领导的责任追究制并没有效率,这也就让地方政府的违法用地更加猖狂。政府部门的土地违法行为很多时候往往是由于有关部门一味追求政绩所造成。(4)地籍管理基础工作落后:地籍管理工作任务重,技术性强,但地籍管理部门一般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形成管理基础薄弱的局面,在旧城区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甚至出现管理失控。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高频关键词可以让我们了解土地资源的发展状况和以后土地研究的方向。

四、热点话题

本文从近8年的论文中检索到一些热点话题,如表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土地使用形式的改变。应努力分析在征收土地补偿问题,土地产权,失地农民和生态补偿等问题。

1. 征收土地问题上主要分析补偿主体、范围和补偿方式这三个方面

补偿主体即是对征收土地后对一些依赖土地生存而失去生活之源的农民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金的主体,在征地补偿中占据重要位置。通常,我国政府部门在土地征收后,再将土地卖给地产开发商。所以政府扮演的角色必须是中立且是公平的,为确保政府部门在征收补偿过程中做到公正合理,应当确保受益人的合法权益,若没有受益人,由政府作为补偿主体。

近几年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就是有关征地补偿标准,因为补偿标准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农民所获补偿金额的大小和是否有保障。我国征收标准和范围一直不够明确,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利益,也需要确保政策的行之有效,是近几年我国大多数学者一直在讨论和分析的问题。

对于征地补偿方式的改革,也是近年来的热点。一些学者在征地补偿中将政府、集体与个人共同集合起来,缴纳保险费的办法,社会保障体系面向失地农民,并给予一定补偿。提出应该重视补偿方式和办法。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采取一次性补偿方式,所以,一些学者提出了多种方式复合解决补偿问题。

2.对我国土地产权界定的分析

所有权主体虚位,权能模糊。我国国有土地产权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划分不够明确,各级政府在对土地资产的所有权界限不明,容易造成不同层级政府部门间权利纠纷的出现。

集体土地也存在类似问题,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必须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国家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过分限制与干预只会导致政府越位,权责不清。积极维护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完整性, 确保集体土地利用率和市场流转,是政府的本职工作。

3.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

关于失地农民的补偿从货币补偿到社保安置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货币补偿模式是政府以资金的形式补偿失地农民。而社保安置主要是以社会保障的方式安顿失地农民的生活,主要体现的是“安置”。但是补偿和安置的核心都是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在安置过程中,要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土地换社保模式就是以土地补偿款作为社会保障的资金,为农民买取社会保障。这一模式已在一些地区取得了良好的实践。例如:成都市对失地农民按不同的年龄段进行划分,从而提供不同程度的保障来实践土地换社保这一模式,对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失地农民不再发放土地补偿费和其他补助。上海市在面对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上,建立了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对于失地农民不但给予补偿金,还要求所有失地农民参保,并建立一定的补充社会保险费,此举解决了农民失地后就业的基本生活保障,也使得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得以优化。

从这些热点话题中我们可以了解近几年我国土地资源研究的趋势和方向,能更好的为以后的土地资源研究提供更多经验和方法,也为未来的研究寻找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马睿.被征地农民安置制度深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4(08).

[2]张红,于楠,谭峻.对完善中国现行征地制度的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05(03).

[3]孟繁元,熊建华,李晶.国外土地征用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6(10).

[4]于学花,中国征地安置模式创新及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2005(12).

(作者单位:王霞,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冯阳,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上一篇:河北省农民收入构成趋向多样化 下一篇:企业可持续价值创造:综述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