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阅读教学漫谈

时间:2022-07-07 01:42:56

义务教育语文阅读教学漫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义务教育7―9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自教改以来,百家争鸣。语文阅读教学是具有艺术性的,其首要本质在于: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和动机,这是获取高质量教学的决定因素。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

一、强调情感经历,读出个体感受

教学过程突出情感体验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结合学生生活经历是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有效教学。语言是一种工具,其功能本质是表情达意。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强烈的思想情感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入理,这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自然学科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体验渴望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进而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设计引入情境,激发个性思维

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是不同的。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中语言是一种载体,其承载的是学科的概念、公式、定义等,而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即语言就是思维训练的对象。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既是载体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这一特殊规律要求其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发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三、联系个体生活,激励主动学习

在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定义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它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味佳肴,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我需”、“学为我用”,进而提升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四、讲究口语艺术,实现示范教学

这是阅读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对语文教师的起码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今天,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没有太多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是语言运用的艺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论是讲解还是描述,或者复述,其语言都应该是活泼新颖、富有情感和魅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产生新异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引起学生的模仿和学习。

总之,情感、思维、需要、方法、语言是构成阅读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要素,它们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交叉渗透,缺一不可。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贯穿始终的,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的要求组织指导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这个过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这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规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订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王文彦 主编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

[3]王芳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6期。

上一篇: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例谈 下一篇:论创新教育评价对幼儿素质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