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田径运动员的竞技心理训练

时间:2022-07-06 03:24:15

少年田径运动员的竞技心理训练

一、赛前心理训练

赛前心理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以便在紧张的比赛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技术和战术水平,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一)提高情绪控制能力,培养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1.提高情绪控制能力

在现代田径运动中,由于竞赛的多样性、剧烈性和复杂性,运动员往往会出现多种复杂的情绪体验。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使运动员掌握一些自我情绪调控的方法,如自我暗示,多次重复树立必胜信念的口语,脑子里重现过去比赛成功的正确技术动作,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比赛以外的事物上。

2.强化自信心

教练员针对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宜地采用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如帮助运动员了解其运动潜能,每次训练课都以成功的结果(较好的成绩)结束,让成功的体验带到下次训练或比赛中,让运动员看到自己的实力,借此来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

3.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坚毅性、果断性和自制力四个方面。自觉性决定着运动员在比赛中敢打敢拼的坚定性;坚毅性决定着处理赛场情况变化的能力;果断性决定着处理赛场情况变化的能力;自制力决定着调控情绪的能力。教练员要让运动员明确训练的目的,培养自觉训练的习惯,训练中采用模拟跑、追逐跑等方法,并有意设置一些困难,让运动员多跑或要求运动员在落后的情况下完成训练任务,使运动员不畏强手,敢于拼搏,在挫折面前不服输,提高其独立比赛的能力。

(二)对比赛环境适应性训练

1、对赛场气氛的适应性

由于少年田径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次数较少,缺乏比赛经验,有的运动员易受比赛气氛的影响,产生害羞、胆怯等不良的心理反应。针对这种情况,在赛前训练中每周有意识地安排1~2次在闹市区做准备活动和辅练习,让运动员在众人围观下,轻松自如地训练。为了克服运动员的胆怯心理,经常邀请部分教练员和体育爱好者观摩运动员的训练,让运动员在众目睽睽下独立完成动作,并作出技术分析,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经过多次训练后,运动员能克服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开始适应比赛。

2.对场地、气候、器材的适应性

为了加强运动员对场地、气候、器材的适应性,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赛前教练员应实行强化训练,具体做法是:当掌握了较完善的技术、技能以后,教练员应适当安排运动员在接近比赛的场地上进行训练和测试,使运动员懂得如何使用场地、器材和有关裁判法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在器材方面,赛前的一段时间必须使用标准器械进行练习,以增加运动员的感知能力。适应各种环境气候,是培养运动员顽强意志的最佳时期,也是提高运动员在各种气侯条件下争创优异成绩的途径。在训练中,有意识地加强在烈日下,雨天、雪天、各种风向等气候下进行适应性练习。

二、赛中心理调控

(一)呼吸调节法:在精神紧张、胸闷气短时,可以进行有意识放慢节奏的深呼吸,尤以腹式呼吸法效果最好。

(二)自我语言暗示法:情绪不稳定时,可采取自我暗示“镇静”、“放松”、“自我感觉良好”暗示自己某部位的肌肉放松以稳定情绪。

(三)注意力转移法:通过谈话诱导,暂不想比赛有关问题或让运动员看书、听音乐、离开比赛场地等以减少比赛信息的输入。

(四)自我训练法:通过轻轻地活动手脚,或适当延长准备活动的时间,再配合深呼吸,也能有效地缓解紧张情绪。

(五)表象训练法:重点回忆以往比赛成功的体验和顺利完成动作的情景。

三、赛后心理调节

(一)迅速消除比赛成绩的干扰,正确看待胜负

国内外运动心理研究资料表明,比赛的成绩对运动员有较强的心理刺激,优胜者常常陶醉于欣喜兴奋之中,失利者往往陷入沮丧苦恼的境地,所以赛后教练员要及时对运动员进行教育,使之迅速摆脱比赛成绩的影响,正确看待胜负。

(二)消除不正常的进攻心理

进攻性是运动员竞技中产生的重要心理特点,在比赛后长时间不会消失,特别是失败者,在新的动机驱使下,表现出更强烈的进攻性。这种进攻的矛头有的指向自己,但更多的是指向他人,这些不正常的进攻心理会影响运动员的生活、训练,因此,必须进行心理调整。

(三)消除赛后的紧张情绪

运动员参加比赛后,赛中的极度紧张情绪不会马上消失,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消除这种紧张情绪。

1.减弱运动员大脑皮层的兴奋强度。赛后组织运动员进行丰富多彩的转移性活动,如参观、游览、听听音乐等手段来减弱运动员的紧张情绪,使之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

2.对运动员进行正确对待胜负的教育。通过典型事例分析,让运动员胜不骄,败不馁,特别注意用鼓励的方法使运动员尽快消除沮丧情绪,鼓励运动员把失败作为胜利的起点,重振精神,以积极的心态参加以后的训练。

上一篇:浅谈县级体校举重运动员的选材 下一篇:心理状态与短跑运动员性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