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职院校品牌创建策略研究

时间:2022-07-06 12:50:54

西部高职院校品牌创建策略研究

摘要:作为社会组织单元的西部高职院校,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学校要创新管理模式,确立领先的办学理念,抓好内涵建设,具有持久战略思想,提升竞争实力,打造优质品牌,办好高职教育,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去赢得社会大众和行业企业的信赖。

关键词:西部高职院校;品牌观念;管理模式;办学理念

现代意义的品牌是指企业“商品的牌子”,它是高质量、高效益、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的集中表现,除了这一表征意义之外,它还是一个组织综合实力的象征,整体素质的体现,美好形象的标志,持续发展的灵魂。

作为社会组织单元的西部高职院校,理所当然地也要树立远大志向,明确奋斗目标,创新管理理念,提升竞争实力,打造优质品牌,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一、建立分级负责制管理模式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管理出品牌。效益是西部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质量是西部高职院校生存的根本,品牌是西部高职院校赢得社会公众欢迎的关键。而建立分级负责制管理模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

组织是管理的心脏。学校管理者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能否合理地组织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西部高职院校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才能使学校教职员工进行良好的合作,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具有秩序性、稳定性和创新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办学取得最好的效益。

作为西部高职院校管理者,为了使学校组织在管理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就要把学校中所有人员以某种形式组织起来,明确各级人员分工,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作为西部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教育教学水平、科学研究能力等的同时,还必须了解学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自己的工作为何要这样干,也才能更好地与同事合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由于西部各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不同,其组织结构也有所不同。但是,任何高职院校都是要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所以,不论形式多么的相异,西部高职院校的组织有其共同的特点。一般说来,学校组织如金字塔,层次越低人数越多,层次越高人员越少,而且,学校组织还要明确教职员工之间的关系和他们相互的职责划分。比如,谁对谁负责,谁向谁负责,工作如何安排,都十分清楚。学校每位成员都只接受一位上级领导的指挥,各级各层次的领导者也只能按级按层次向自己管辖的下级人员命令。学校不应要求任何个人同时受命于几个人。学校各管理部门对教学、科研等业务单位的各项指令,应通过教学、科研等业务单位的直接领导者统一下达,各管理部门不要直接干涉教学、科研等业务单位的日常事务。

分级负责制管理模式还有一种激励作用,就是让教职员工了解在本校晋升的可能性,使之明确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即上升到哪一级。例如,由专任教师升为教研室主任,再由教研室主任升为系副主任,进而升到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等。

二、确立领先的办学理念

西部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对自身的定性、定位和职能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它是有关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理性认识,它凝结着学校的精神文化,阐释学校的生存理由,指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决定学校的教育行为,确定学校的品牌特色。西部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提炼和升华,就可以形成适合经济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办学理念,指导学校快速健康地发展。

西部高职院校生存要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办学理念要适应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的精神。比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面对新的形势、任务,狠抓了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专科层次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改革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航空事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学院形成了“以人为本,争创一流,打造品牌,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在办学定位上,学院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坚持培养社会急需的、行业科技进步急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坚持把学生培养成为在应用技术、智能操作和高技能型工作岗位上的高级“蓝领”或应用性“白领”;努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符合现代国际化行业标准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实践证明,按照这样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既全面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又有明确的专攻方向,毕业时一般都会有较为乐观的就业前景和广阔的就业空间。

西部高职院校不仅要形成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坚持科学的办学定位,还要树立追求“第一”的观念。在当今学校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西部高职院校应努力克服区域劣势和突破发展瓶颈,敢于开创领先之路。这里说的“第一”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良好的“第一印象”,其二是说“敢于创造高职院校之最”。

三、抓好内涵建设

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5年一轮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在评估过程中要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这段话很好地解释了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含义。它包括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西部高职院校只有加强内涵建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领先,并跻身于高职教育的先进行列。

西部高职院校面对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应重视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通过发展战略规划、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学校管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多方面的整合而形成的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现代学校的竞争,最根本的就是核心竞争力的比拼。如果西部高职院校具备了领先于同行的核心专长,那么这些学校就取得了很强的竞争优势。比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制造与模具设计专业,已有2名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实验实训基地,生源质量很好,毕业生供不应求,走在了同行的前列。西部高职院校应该下大力气培养自己的核心专长,以核心专长来带动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学校管理、人才培养等的优化整合,从而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都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所以要牢牢抓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关键。为了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西部高职院校应选派教师到那些管理现代化、工艺技术先进、生产设备一流的企业实践锻炼,从而使教师及时了解生产、技术前沿状况,更新所学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工程素质,为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引进最新的工艺技术提供第一手材料。只有教师具备了深厚的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西部高职院校要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等技术人才岗位职责要求出发,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从而构建课程体系和技能训练框架。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突出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落实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关键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毕业生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所学知识、技能接近企业生产实际,并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良好的敬业和吃苦耐劳精神,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

四、打好“持久战”

西部高职院校创建品牌要有持久战略思想,要不断发展,不断开拓,不断完善,打好“持久战”。持久是一种积累的过程,要经过学校品牌的产生、成长、成熟的经历才能实现目标。因此,学校品牌不会在短期内塑造出来,一般都要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才能完成。

西部高职院校创建品牌进行持久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建品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看到,有的学校前几年搞得轰轰烈烈,重视内部管理,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狠抓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对外宣传,从而赢得了社会公众的信赖。可现在为什么又销声匿迹了呢?其原因就在于既忽视了攻关宣传,又放松了内部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公众不再认可。心理学认为,社会公众对组织是健忘的。如果社会公众对学校及其人才培养信息很长时间不了解,他们很快就会把学校忘记。这一情况要求西部高职院校在创建品牌时必须打好持久战。

2.创建品牌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创建品牌是逐渐成长的过程,尤其是品牌的信誉、品牌的含金量等要素的形成,必须经过持久的投入,它不可能一下子就成功了。如果说攻关宣传可以取得近期效果的话,那么西部高职院校创建品牌则应主要考虑长远利益。

3.竞争对手的品牌形象构成威胁。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竞争、毕业生就业竞争、院校之间的生存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自己学校竞争对手的品牌形象态势强大,对自己学校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那么自己就不得不树立持久战略思想,否则的话,就可能败在对手之下,甚至出现生存危机。

4.品牌需要长期赢得行业企业的欢迎。在学校品牌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为了永葆学校品牌形象,长期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和行业企业的欢迎,也必须打好持久战。

参考文献:

[1] 吕光军,李学锋,陈玉华.用先进理念引领高职学院内涵建

设和发展[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2] 陈玉华,李学锋,张勇.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3] 陈玉华,黄清源,李学锋,胡信华,张勇,梁尤谆.五年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01,(1).

上一篇:河北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 下一篇:浅析大一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