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特征谈英汉语用对比分析

时间:2022-07-06 10:01:06

从认知特征谈英汉语用对比分析

摘 要: 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语用失误。英汉语用对比分析是一种有效的二语习得方法。通过比较才能凸显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习得者的认知特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英汉语用对比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 认知特征 英汉语用 对比分析

随着国际全球化程度的深入,中西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不断扩大。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思维模式、风俗习惯、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交际双方因缺少一个共用的语用前提经常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彼此不理解、曲解和误解等语言障碍,甚至冲突,引起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结果,我国许多大学生对当代语用学知识的掌握几乎为零,语用能力明显落后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重视英汉语用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减少语用失误。

一、英汉语用对比分析应用的可行性

(一)英汉语用对比的理论基础。

比较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在语言研究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1](P62)那么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要认识英语的特点,就要和汉语比较。“应用语言学及文化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是:通过比较任何两种语言和文化,来发现和描写一种语言的使用者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会碰到的问题。这一比较的结果对于教材编写教学测试及学习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P499)。通过对两种语言进行描写性的表述的对比,进而联系文化历史渊源及民族心理来对这些共同点和差异处加以解释性的对比,更好地提高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英汉对比分析是把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目的之一是为了预测汉语对英语学习可能造成的影响,即英语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所谓英汉语用对比,是要揭示英汉语言使用上的共性和差异性,从而描写和解释应用上的语用原则,揭示它们的异同。

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迁移理论。Odlin认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3](P90)语用迁移是指学习者以前的语用知识对母语以外的语言的语用知识的使用产生的影响,是学习者语言或语际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分为语用正迁移和语用负迁移。语用负迁移指学习者将母语里关于某个言语行为的语用知识搬到了目的语里来表达同样的言语行为,但是这种从母语里迁移到目的语里的语用知识不同于目的语里已经存在的理解和表达同样的言语行为的语用知识。因此,语用负迁移又经常被理解成学习者语言和目的语里都同时可以找到的、相互不同的语用知识[4](P69)。而这种从母语中迁移来的不同于英语中已经存在的表达方式常常会导致语用失误,因此汉英两种语言的异同点是造成操汉语为本族语者在英语学习中产生迁移的根源,而英汉语用对比分析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因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干扰,减少语用失误。

(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认知过程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观察,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生理和心理活动。中国的大学生学英语的年龄集中在17岁到2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英语学习者已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能够轻松自如地使用母语,已掌握一些英语概念,能够有意识地学习,具有一定的认知优势。因此,他们能够根据学习内容,调整认知方式和方法,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发现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的策略,并有意识地进行记忆,提高对比较后知识的掌握。由于元认知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明显提高。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较强的自我调节意识。另外,受英语学习环境的影响,中国大学生没有掌握完整的英语概念体系,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常不自觉地运用已经掌握的汉语的语言规则和习惯,即内部语言表现为母语化的特点。这就需要在语言教学中,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用异同,让学生从比较中强化英语语用知识的学习,从而成为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无可否认,学习外语者是把L1作为参照物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向学习者指出两种语言相似或不同之处,帮助他们形成L2系统。在跨语言策略上,我们首先承认了迁移作用,所以要有意识地在L1和L2之间移动,比较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异同,帮助他们逐渐形成新的L2语言体系”。[5](P69)

二、英汉语用对比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

汉语文化的英语学习者在与来自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交际时,大多潜意识地忽视中英文化的差异,把汉语文化中的思维定势、价值观和社会规约等母语习惯植到英语活动中,或机械地套用汉语结构,这样就会违背英语固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导致交际不快或失败。这主要表现现在称谓、招呼语与寒暄语、邀请语、称赞语与自谦语、告别语和委婉语等的使用上。比如在招呼语方面,汉英表现迥异。汉语看重感情的沟通,营造一种友好的气氛。在中国,人们见面打招呼常说“吃了吗”“你上哪儿去”“最近忙什么”。在中国人看来,这只是一种显示友好的“问候”、招呼方式,不太在意对方的回答。但如果和操英语为本族语者交谈时“Have you eaten?” “Where are you going?” What are you busywith?”就不是招呼语了,可能认为这是要回答的问题,“吃了吗”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吃饭;“你上哪儿去”有可能涉及个人隐私。英语崇尚个人自由,喜欢创造轻松自在的交谈氛围,因此见面常谈论天气,如“Lovely weather,isn’t it?”“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等。在跨文化交际中,母语负迁移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加强英汉语用对比,尽可能地避免语用失误。

(一)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注重英汉文化差异比较和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要注意的问题之一是尽量沟通汉语与二语文化在语用上的差异。语用差异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文化的不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英语言民族和以中文为代表的汉语言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发展过程不同而形成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价值观念等的差异很大。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即使语言语法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解。对于不同文化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语言教学中要通过分析对比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语用方面的异同。教师在授课时要穿插有关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宗族文化和个人文化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差异,以及中国和操英语为本族语的国家的历史民俗差异。

2.强化英汉交往规则的对比

言语交际是否成功,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用恰当的礼貌表现方式和礼貌用语。礼貌用语与价值观念、社会习惯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英汉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和评判标准也相差甚远。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效法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对礼貌原则进行了归纳,将其分为得体、慷慨、赞美、谦虚、同意和同情准则。

中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礼貌准则。顾曰国先生借鉴Leech的礼貌原则,总结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相关原则。

(1)贬己尊人准则

对自己或与己相关的事物要“贬”“谦”;对他人或与他人相关的事物要“抬”“尊”。汉语言文化通过独特的自谦词和尊词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如称自己为“鄙人”、“愚弟”、“小弟”;称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称自己的子女为“犬子”、“小儿”“小女”;自己的家为“寒舍”、“舍下”、“陋室”;自己的作品为“拙作”、“拙著”;称对方为“您”、“您老”等,称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对方的儿子为“令郎”;对方的家为“贵府”、“府上”;对方的作品为“大作”、“佳作”;对平辈则用“贤”,如“贤弟”。

尊词或敬语在英语文化的礼貌准则中很少见到,除非是对历史上和现实社会生活中受尊敬和崇拜者。他们在社会级别中位置较高,相应地其称呼语中的礼貌级别也高。比如神职人员:Cardinal(主教),Priest(神父),Nun(修女);社会地位、学术地位高者:Your excellency(阁下),U.S.President(美国总统),Mr.President(总统先生)。一些表达方式如will,would,may,might,can,could等是具有英语特色的表示尊重和礼貌的形式,这些在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表达方式。何自然列举了汉、英语言中表示尊重、礼貌的不同语用格式。

汉语 英语

贵姓? Could I have your name?

有事请教您?Could you give me some help (advice)?

您有什么高见?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How do you like it?

敬请光临。 We would like to have your come.[6](P93)

另外,操汉语的人在演讲结束时爱说一些谦虚客套话表示礼貌,如“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等。而操英语的本族人在同样的场合不说这样的话,取而代之“Thank you.” “Thanks for your attending.”,有时也说“I hope you’ll enjoy my talk.”。中国主人在请人吃完丰盛的饭饭仍然会说:“没什么可招待的”、“不会做饭”等的客套话,把对自身的贬损夸大到了最大程度,以此来显示礼貌。

(2)求同准则

人们在交际中都爱面子。英语文化中的赞扬准则与汉文化中的求同准则有许多相似处,即考虑对方的“面子”,但两种文化求同的方式及表现形式存在一些差异。

Brown&Levinson把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7](P562)由于受社会伦理道德、社会结构及血缘关系、的影响,中国较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社会交际类型。[8](P90)语言的使用表现出一种权势取向,所以汉语文化的人更重视积极面子。中国文化特别重视集体观念,个体要被集体接纳,要求与集体相和谐,如果个体在集体与社会中不被欢迎和尊重,就失去了立身基础。[9](P52)因此汉语文化的人更强调自身的社会价值,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情感反馈和自我尊严的外在表现,认为妨碍自由的强加行为不是那么危害礼貌。

在西方国家,由于其特有的价值观念、,人们以个人主义为中心,提倡人人平等,行动自由,因此更倾向消极面子。

另外,在称呼准则、文雅准则、德、言、行准则等方面,英美文化表现异同。

3.强调英汉语用差异的比较和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包括英语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的输入,因此教师应在语言知识各个层面渗透语用知识的讲解,加强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使其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称谓、招呼与寒暄语、邀请语、称赞语与自谦语、告别语、道歉语和委婉语等方面的不同,从而了解该语言所反映出的礼貌规则、社会价值及思维模式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各种概念、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

(二)改变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注重词汇、语法等应付考试的知识和能力的讲解,这造成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能力落后其考试能力。因此要改变教学方法,开辟第二课堂。学校要开设相关专题讲座,定期观看英文电影。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跨文化交际语境,并向其推荐与课程学习主题相关的外国文化的课外书籍,以增强学习者对异国文化的了解,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组织相关的课外活动,如成立英语协会、开辟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英语晚会等活动,模拟现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英语的能力。举鼓励学生利用课外资源如图书馆、网络、电视广播等积累文化知识。邀请外籍教师讲课或办讲座,开设有关外国文化方面的课程。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走出学校,参加对外交往,提高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

(三)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

英语教师应有先进的英语教学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一个领导者。他的领导不以地位,而以他“好学”的气质、充盈的知识、成熟的经验和对学生的真挚的爱。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自己要具备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不仅要充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信息提供者、评价者,更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当终生学习者的角色。由于语用能力的培养涉及到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二语习得研究、外语教学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课题,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并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扩充自己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发展自己的语用能力,才能保证职业能力的适应性,做好学生语用能力的培育者。

参考文献:

[1]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见潘文国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J].世界汉语教学,2002,(1),1977.

[2]Robert Lado,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Volume 17,Number 2,July 2007,1957:241-247,(7).

[3]Odlin,T.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Kasper,G.Pragmatic transfer[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2,(8):203-231.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何自然.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上一篇: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 下一篇:浅论新世纪教师形象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