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整体性策略和阶段性任务

时间:2022-10-01 09:31:06

试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整体性策略和阶段性任务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系统性的整体工程。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中,要认真把握其整体性的特点,并结合三个年级的学生特点和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理解美、创造美、表现美。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整体性策略 阶段性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应当是审美化的教育。语文学科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美学因素,语文教学如果能够遵循学科的自身规律,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唤起学生审美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激情,那就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自信,优化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构建充实而崇高的精神世界,都具有多侧面全方位的重要作用。

一、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整体性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应以初中的语文学习为基础,积极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工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

高中语教材中文质兼优的佳作比比皆是,也不乏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因此,要引导审美的主体――学生有所发现。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人们总是凭借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脑里,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如在《祝福》的教学过程中,对祥林嫂这一形象,可从她的乌裙、蓝袄、月白背心、脸上的表情、眼神等的变化,从她抗婚磕头、捐门槛等行为,以及丧夫失子后的“我真傻”、“人死后,到地有没有魂灵”之类的语言等表象,产生对她的深深同情,由此在感性上生发对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的憎恨的美学意义。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形”中发现“美”、感知“美”。

(二)引导学生鉴赏美、理解美。

鉴赏就是要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和分析,进一步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所讲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如《祝福》中,祥林嫂为何在祝福中死去,她的悲剧遭遇因何产生?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从鲁四老爷的所作所为、贺家堂伯的驱赶、柳妈的解脱之计等展开联想、思索,分析这与造成祥林嫂悲剧有哪些因果关系,便会使学生认识到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便是扼杀祥林嫂的罪魁祸首。这便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

(三)引导学生创造美、表现美。

文学作品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使学生的心理处于冲突而又渴望得到解决的状态,并撞击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形象感知、审美判断的基础上,产生出对社会、人生的某些感悟,使自己的心灵不知不觉地得到升华,产生创造美、表达美的强烈冲动。如在《药》中,鲁迅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洞察力,苦涩地发现百孔千疮的旧中国存在着“看”与“被看”两种人物的对立关系,在“看”与“被看”的关系中,渗透着鲁迅先生深刻的人生体验。这样的阅读必能挖掘出作品更为丰富的艺术审美价值。

通过引导、联想、想象,学生便会从文学作品中、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辨别美,并为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坚实的基础。这便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阶段性任务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新教材突出了审美观照下的人文精神陶冶,把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有机整合在教材中。因此在操作层面上讲,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任务。

(一)突出审美感知力培养的高一阶段。

高一是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心理趋向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语文学习上,既要消化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还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从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审美对象和更深入的审美活动,并对其感性认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性认识的发生离不开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学生首先要对课文中意象的色彩、形态、声音、节奏等单个属性产生感觉,进而在头脑中将其单个属性整合为统一体,在整体上把握意象。这种由单个到整体的变化,就是由审美感觉上升到审美感知。此时,应利用新教材与初中衔接的优势及现代和古代散文为主体的教材资源,着力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上,逐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只有在高一突出了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学生才会在头脑中储存下大量的表象,积累初步的审美经验,具有审美想象的原料,具有丰富的审美想象,为高二的文学作品鉴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审美想象力培养的高二阶段。

加强审美想象力培养是高二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通过高一的学习,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拓展、丰富意象的需要。高二教材以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为主,兼顾传统戏曲和影视文学,选读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同一作者的类似作品去强化感受,适当用某作家的作品来补充另一作家的作品,自觉而自然地融入自身的见闻感受,甚至是跨时空的、跳跃性地重组积累的意象,以帮助学生探幽发微,形神兼备地领会作品的意象及深层意蕴。随着审美想象的丰富,学生潜在的创造思维会逐渐上升到意识表层,为培养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创造条件。

(三)突出审美创造力培养的高三阶段。

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和基础的巩固,高三学生的思维具有了充分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内省性,其辩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日趋成熟。在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达到了审美理解,逐步从美学的意义上去体味和认识作品。学生作为鉴赏的主体越来越多地注入理性思维,越来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赋予对象以不落俗套的内涵。

总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它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因素。在实践中,既要把握审美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又要结合学生和教材特点,把审美教育的任务有重点地落实到每个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研究,从育人的高度着眼,从教学的细节入手,还原高中语文教学的本质。

上一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下一篇:论美国门罗主义中霸权主义萌芽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