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尝试

时间:2022-07-06 03:49:46

古诗词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尝试

我国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志。”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初中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苑中的一朵奇葩,体现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深沉的生命意识,在字里行间召唤着人性的真、善、美,每一个中国人都无不是从小在古诗词的熏陶下长大的。诗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古诗词的教学现状让人为之忧虑。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对诗歌本身进行解剖式解读,而忽视诗歌的丰富思想内涵对人类灵魂净化陶冶的张力,忽略文学作品本身所固有的美。因此,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让古诗词教学回归到文学本位,通过古诗词的教学,真正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他们的情操,呼唤真情的回归。

怎样才能让古诗词回归文学本位呢?我在教学中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复吟诵,感受诗词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诵读古典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凝练、含蓄、优美、节奏鲜明,富于变化,神韵和谐,有音乐美,加上诗歌本身所具有的行之于声的特点,较其它文学样式更适于吟诵,因此,诵读吟诵是鉴赏诗词美的最基本方法。吟诵诗词,要读准字音,读懂内容,一方面,诗句音节的和谐整齐,声调的平仄起伏,韵脚的抑扬顿挫,只有在诵读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另一方面,诗词的语言与一般语言不同,它的最大特点是凝练,言简义丰;同时跳跃性强也是诗歌的一大特色,或者突兀而起,或藏头露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比如读郑谷《莲叶》:“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这首小诗,吟诵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它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画面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在铺满莲叶的荷塘上莲叶是主体,如果画面只有莲叶,那是单调的,正因为画面上有了舟,有了浣纱女,有了戏水的鸳鸯,整个画面就生动起来,活跃起来,恰如一幅色彩鲜艳充满动感的立体风俗画。通过诵读,学生能进入诗的意境,从而发挥古诗词所固有的怡情功能,彰显其文学魅力。

二、推敲字词,领悟诗词意境

每首诗词的写作,都是作者深刻体会生活的思想结晶,作为教师,如果自己先能进入诗中,深刻领悟,再提出一些可以推敲斟酌的字词,让学生加以分析比较,往往能够锻炼学习思维的深刻性。古诗词以精炼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诗人在字词运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和谐,教学中可紧扣这些关键字词,引导学生品味、推敲,在比较中赏析、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后两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是千古名句,“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这绿油油的农田。这不就像一位母亲护着小孩的情景吗?着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一字,更是神来之笔,“送”字化静为动,它即写出了山色不只是绿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人的美感极为鲜明、生动。与其类似的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的“闹”字,都化静为动,把诗人眼前的景物写神、写活了。在此过程中,我抓住“送”、“绕”,又联系“绿”“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比较、商讨、分辨,充分体会古人在遣词造句方面独到的见解,也鼓励学生在以后的作文中领会运用,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古诗词,而且印象深刻。

三、展开现象,描绘诗词意境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学习诗歌,更离不开想象,如果缺乏想象,诗歌就成了死水一潭。想象是创新的孪生兄弟,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力。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能在想象的基础上配上一副形象逼真的画面,就达到诗画合一的创新境界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作者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诗作,恰如一幅山村夜行图,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当学生大致理解诗词包含的意境后,我打开多媒体,音乐、图像并发,让学生在视听环境中闭上眼睛,尽情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在清幽、欢快、委婉的音乐中,学生的想象驰骋奔涌,一幅幅溢满情趣的画面展现在眼前: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鸟雀;半夜里,一阵阵凉风吹来,蝉儿也惊醒唱起歌来,稻花飘散着香气,水里的青蛙“呱呱呱”叫得好热闹,争着说这又是一个丰收年。遥远的天边七八颗星在闪烁,一阵凉风吹来,几片乌云遮住了月亮……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脑子里此刻想象出来的情景用彩笔在纸上描绘出来。喜爱绘画的学生有了“用武之地”,我当场挑选出几幅意境优美、色彩鲜明的画,在大屏幕上显示,在学生间展览,然后让他们欣赏、评比。此时诗成了画,画反映了诗的内容,学生当堂成诵,积极性空前高涨,效果极好。

四、改写古诗,拓展诗词意境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会写,写作是一种高层次的创新。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结合情境,把古诗改写成一篇篇有血有肉的记叙文,就能大大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他们的写作思路,拉近古今的距离。如在教学古诗《石壕吏》后,我设计了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的训练,让学生大胆想象当时的情境,表达当时对安史之乱造成人民生活不安定的理解。有学生这样写:夜深了,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突然,一阵擂鼓似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寂静。“开门、开门”的咆叫回荡在小山村,惊恐万状的老夫人刚拔开门闩,如狼似虎的官兵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寻,却找不到一个男人,于是又怒叫道:“你家的男人哪去了,快交出来!”老妇人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去守城了……”边哭边拿出信,让县吏看,不料县吏却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快交出来!”听到孩子的哭声,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应该肯定,这位学生想象力丰富,细腻生动地把“老妇前置词”的内容扩展到一个无限广大的空间,三次逼问把故事推向了高潮,大大丰富了故事的内涵,我请他们当场吟诵,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改写训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教无定法,古诗词的教学,毕竟远离了诗词创作的时代,教师只有在教法上不断改革创新,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才能使学生领略中华古文化的无穷魅力,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同时学生将有用的知识进行储存和积累,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对高中数学课改下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微机原理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