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 拓展 迁移

时间:2022-07-06 12:22:53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性课文是以朴实简练的语言,讲述某种“常识”的文体,教学中却常被老师上成科学课,或是游离文本的“例文课”,以致迷失了语文自我。如何让说明文教学走出弊端,回归语文味呢?笔者以为应该在学习语言,关注课本主题内涵和表达方式等方面下功夫。

一、感悟语言。习得表达方法

说明文教学也应从语言内容人手,以读为主。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悟表达方式,在品析词句中抓住知识要点,淡化对知识、表达技巧的条分缕析。

案例1,《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片段

师:什么是“孪生兄弟”?

生:同一胎出生,双胞胎。

师:“孪生兄弟”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生:长得一模一样,很难分辨。

师:课文为什么把火星与地球称为“孪生兄弟”?第一自然段中有一句话揭示了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句)“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是……,甚至……”

师: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同之处。

生:这句话中连用了四个“同样”,是排比句。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感觉好吗?

(生读)

生:读起来很有节奏。

生:读起来非常有气势。

师:看来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真是――

生:名副其实、恰如其分、十分形象……

师: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它们之间极大的相似程赏,好比“孪生兄弟”。

[指名朗读“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孪生兄弟。”突出指导“太像了”、四个“同样”、“甚至”、“难怪”等词的朗读。]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为什么课文把火星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吗?

生:因为……所以人们把火星称为……

生:人们之所以把火星称为……是因为……

师:说得很好。我们再来看课题。现在你觉得课文用“孪生兄弟”这个比方来形容地球和火星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生:让我们一下子对火星有了相识感。

生:对火星的特征有了一些认识。

生:形象的比方让课文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

师:火星和地球如此相似,好比一对“孪生兄弟”,科学家们也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那么这种推测有没有依据呢?请同学们到文本中去探究一番。

[此案例教师首先从品词人手,紧扣“孪生兄弟”一词,通过审题释词义,找读文中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梳理出构成“孪生兄弟”的一些具体要素。其次,在读句悟法上着力。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抓四个“同样”“甚至”“难怪”等词的朗读指导,从简练朴实的句子中读出语文味,并通过议一议来形象感受排比句的表达魅力。第三,用因果关系的句式概括语段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整个教学片段,教师始终紧扣文本,重读书感悟,轻理性分析,让科普常识富有生命,使语言文字彰显魅力。]

二、拓展资源,体验文本内涵

一篇说明文所承载的“常识”,在有限的篇幅中往往留给学生诸多疑问和抽象的概念,尤其是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适度地拓展一些课外学习资源,对丰富文本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感受文本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都十分有益。

案例2《神奇的克隆》教学片段

(学生读第6-9自然段后)

师: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除书上介绍的,你还了解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指派代表反馈。)

生:在农业方面,人们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大量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优质高产品种,大大提高了粮食和桃、梅、李、杏等水果产量。我国在这方面已迈入世界最先进的行列。

生:采用非试管克隆的快繁技术,使原来培植要几个月甚至半年的试管月季、玫瑰,可以在10-15天内就培养出来,而且适应性更强,又抗病害,更具观赏价值。

生:我国第一只克隆牛“委委”在山东曹县出生,可惜只活了一个小时。

生:在医学方面,人们正是通过“克隆”技术生产出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长高的生长激素和能抗多种病毒感染的干扰素等。

师:如果你拥有克隆技术,你想做些什么?

生:想克隆绿色蔬菜造福人类。想克隆一个奶奶,让她能够活在我的身边……

师:所以说神奇的克隆技术是造福人类的科技成果。(引读)人们可以根据需要――

(生朗读第7、8节)

师:尽管克隆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克隆的成功率还是相当低的:绵羊多利出生之前研究人员经历了276次失败:70只小牛的出生则是在9000次尝试后才获得成功,并且其中的三分之一在幼年时就死了;马也是在328次尝试后才成功出生。狗的克隆实验,也是经过数百次反复才成功。而对于某些物种,例如猫和猩猩,目前还没有成功克隆的报道。虽然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但是通往成功的道路却是艰辛的。学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就本案例而言,由于文本展示给学生的有关“克隆知识”十分简略,学生势必对“克隆技术”的神奇和它如何为人类造福印象不深。如何破解这些问题?教师采取了链接课内外、拓展课程学习资源的方法,让学生对“克隆技术”有了较具体鲜明的感受,激活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拉进了与文本的距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语段并进行角色体验,畅想自己利用克隆技术的美好愿景,感受科技创新带给人类的幸福。最后,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发展的现状,感受科学发展道路上的艰辛,产生探索自然的责任内驱。本片段教师从拓展课程资源人手,引领学生的情感经历好奇、喜悦、肃穆三个层次,给朴实的文本注入丰富的情感内涵。让说明文教学课堂活起来。]

三、迁移读写。抒发胸中真意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上、内容留白处,还可以从情感认识方面不拘一格地进行作文训练。

案例3《秦兵马俑》教学片段

(在学生探究文本之后)

师:伫立于秦俑坑前,你仿佛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将军一声令下,战士们一个个向敌人杀去,敌人死的死、伤的伤。

生:我仿佛看到那些兵马俑都活了,他们手拿宝剑,翻身跃上马背,喊着:“冲啊――”有的战士还在后面不停地敲着战鼓。

生:我觉得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塑造了这么多栩栩如生的兵马俑。

生:站在秦俑坑前,我想到了两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是啊。秦始皇整整花了十年时间才一统天下,真是万里长征啊。

师:秦兵马俑以气势磅礴的阵容,旷世绝伦的艺术群雕造型,成为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你此刻内心深处一定有许多感动,请你动笔写一写你的想象,可以赞美古代的刨造者,可以为兵马俑设计名片、写广告词。

生:秦兵马俑,个性鲜明,惟妙惟肖,走近它们,仿佛置身远古的沙场。它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才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师:真不错,还有谁也愿意来读读你的心里话?

[语言实践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情动而辞发”是写的最佳时机。本案例教师摒弃了在具体语段上由读导写的做法,而是以点燃学生的情智为基点,促其自主地从文本中寻找练笔的最佳切入点,如描写兵马俑的形态,由观兵马俑展开想象等,让学生从文本出发,打开视野,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说出来,然后从“设计名片、写广告词”等方面有选择、有重点地写一两段话,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福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筛选信息 品味语言 下一篇:语文课要“固本正源”防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