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服装产业:强者更强

时间:2022-07-05 10:39:06

浙江服装产业:强者更强

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国内服装生产格局暂未发生根本变化,但产业新格局在危机中开始孕育,江西、湖北等内陆省份无论是在服装产量还是在服装产业新增投资增长率等方面远远高出东部省份。浙江服装产业不仅要和广东等服装产业传统优势省份竞争,中西部省份对浙江的挑战也不容小觑,因此,稳定并提升浙江服装产业的国内竞争力势在必行。

比较中的优势

服装产业是浙江的重要民生产业和对外贸易的传统优势产业。凭借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地缘上的优势,浙江和广东、福建、山东、江苏等东部省份的服装产业积累起明显的优势,聚集了国内服装的绝大部分的生产和出口能力,确立了“东强西弱”的格局。

中国服装行业“百强”评比活动的开展见证了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壮大,活动分别以销售利润率、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三个指标为依据制作榜单。2009年全国共有128家企业入选,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百强企业数量位居前五名的省分别是:浙江(41家)、江苏(24家)、山东(16家)、广东(9家)、福建(8家)。其中,雅戈尔和森马两家浙江企业同时入选“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百强前十名,森马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入选三个“百强榜”的企业。

集群是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群内往往以生产某类产品为主,它们在产业链配套、专业人才和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在上述五省服装主产区内部有的依靠外资、有的依托专业市场和龙头企业,形成了众多的产业集群,如杭州的女装,温州的男装和常熟的羽绒服等。

服装产业是一个对品牌比较敏感的产业,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容易受到品牌的影响。同等质量下,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有品牌的服装产品。国家工商局资料显示,服装行业是商标登记中更替最快的行业。据统计,目前我国市场上有10万余种服装品牌,每年有2000多个品牌被淘汰,2000~2005年中国前500名的服装品牌平均寿命只有1.5年左右。2010年,国内新增19个服装驰名商标,累计有144个纺织服装驰名商标和143个纺织服装中国名牌。

“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被誉为中国服装行业的“奥斯卡奖”,其设立的目的是推动中国原创服装品牌的诞生。大奖设立风格、品质、策划、创新、潜力、营销、公众、价值、成就等多个奖项,在已经举办的六届中,共有54项次品牌获奖,其中浙江获得16项次,居国内第一。福建、江苏、广东和山东分别以7、7、4、3项紧随其后。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服装电子商务领域,北京的凡客诚品以直销方式在参与竞争,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成功问鼎2009年度的中国服装品牌创新大奖。

优势遭遇挑战

为了对浙江服装产业的国内竞争力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在上述分析之外,我们还可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等方面对其作进一步的分析。

服装产业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密集使用的大部分是初级劳动力,他们往往不需要经过培训或是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劳动报酬在服装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往往会达到50%左右,因此,成本优势仍然是现阶段服装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服装行业从业者的生存和工作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工资水平上升了15%,企业的用人成本大幅提高。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对服装出口企业的运输成本造成了重要影响,全年企业实际支付的货运费用比2007年至少提高了10%。以电价为例,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0.025元,其中浙江涨幅0.0321元,江苏涨幅0.0301元,福建涨0.0297元。不仅如此,工业用水价格和废水排污价格继续呈上涨势头。

2008年,服装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受到严重自然灾害以及消费信心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消费需求疲软,销售价格下行的压力增加;内需品牌的淘汰速度加快,品牌个数减少,品牌产量控制加强,品牌集中度加强。一些销售覆盖全国的品牌企业推行本地化生产以降低物流成本和市场风险。在国内需求和内需供给形态的转变下,大企业仍然可以基本维持2007年的生产,大量中小企业和处于价值链末端的企业遭遇生存的困难。

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美国纺织品贸易办公室的统计数据,2008年上半年,美国进口中国纺织品服装共计138.3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43%。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扩张,美国失业人口居高不下,消费者对经济的未来走势缺乏信息,消费需求一直呈下降趋势。可以说,国外市场需求不足是中国服装业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主要出口市场如德国、英国等国经济萎缩、消费者需求不振等,对我国服装出口乃至服装产业的未来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1995年7月至2007年7月的十余年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的税率历经了十几次的调整,出口退税率的每一次调整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广大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我国的服装出口基本上采取的是“薄利多销”的策略,出口服装的利润率本来就不高,只有4%左右,出口服装退税率的降低1~2个百分点,对服装出口企业尤其是大量的中小型服装出口企业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

浙江服装产业无论是从工业总产值还是出货值来看,都保持了较高的发展水平,但是,深入到产业内部就会发现,浙江有大量企业从事服装出口,企业之间处于原子式竞争的阶段。出口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使得单个企业难以获得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市场份额,服装产品价格由市场总供求决定,即服装产业基于企业层面的市场势力缺乏。企业规模小不具备将有限的产品差异加以区别和专门推销并转化为垄断力量的能力;其次,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资本积累能力薄弱,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等高端要求对原发性的中小出口企业来说高不可攀:再次,简移国内低质低价策略的国际市场挤占路子越走越窄,贸易摩擦和反倾销调查事件频频爆发,产品的国际市场认同度和影响力微乎其微。

企业是产业的微观基础,我国服装产业在国际服装出口市场的市场份额虽然较高,由于缺乏微观基础,服装产业的组织程度松散,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屡屡发生,导致中国服装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不明显。

纺织服装领域是我国贸易摩擦和争端的多发领域。2005年1月,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技术标准、反倾销、社会标准等新型非关税贸易壁垒更多的被用来作为限制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口的手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剧了这种趋势。如美国自2008年12月1日起,每两周一次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统计报告,对中国相关产品进口数量实施监测,并在进口限额到期后对我国输美纺织服装进行密切监控。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高科技监控手段,制定各种环保法律法规,

强化环境安全,以起到限制国外服装进口的目的。如检查服装面料的pH值、耐汗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等。

配额取消后,发达国家进口国频频引用保障措施和反倾销等对措施限制国内服装出口。浙江服装产业尽管发展较快,但仍未摆脱数量型增长的模式,服装产业增长的质量有待提高,浙江服装企业在国外易遭受倾销指控和反倾销制裁。美国和欧盟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国家”的判定使得反倾销取证更不利于我国,“替代国价格”使我国服装企业在反倾销诉讼中处于极不利的地位。这种不利局面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现阶段,浙江服装产业的国内竞争力尽管仍较强,但其国内竞争优势正遇到空前的挑战。受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浙江服装产业的生产成本有进一步加大的可能,而对浙江服装需求却面临着进一步减少的可能。国际方面,由于浙江服装产业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国际需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主要出口目标市场消费需求普遍下降,服装需求普遍下降,居民的衣着类消费支出呈现负增长。国内方面,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对必需品和中低档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较快,但中高档服装产品的需求受到严重打击。国际、国内需求变化要求浙江服装产业快速升级转型,从粗放型以规模为主的扩张方式向集约型以效率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变,淘汰落后产能,加速、国内大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工业的发展,实现产能格局优化和产业资源优化的目标,重新确立服装产业的新格局。

挑战化为动力

为了稳定并提升浙江服装产业的国内竞争力,首先应该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原有行业协会往往行政色彩浓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干预过多,行业协会应转变职能,将工作重点转到提高协会的内生凝聚力和引导政府资金用于集群内企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上来,打破群内企业创新博弈的“囚徒困境”,尽可能发挥创新的外溢效应,促进群内企业的共同发展。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主要可以关注两个方面,其一是可以更有效的应对可能的贸易保护措施;其二是有助于营造支持国内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

服装产业是一个时尚的产业,服装是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体,设计环节对服装产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浙江服装产业虽然已经具备强大的生产加工能力,但设计能力仍有待提高。设计师是一种拥有专门技能的高级人才,它依赖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资助服装设计大赛的办法,帮助企业发掘设计人才,培育一批既有国际视野又深谙中国文化的设计师,将中华文明的传统元素和时尚元素结合起来,增加时装和自有品牌服装的出口,这有助于提高浙江服装产品的档次和价格。

服装业是纺织业的最下游产业,也是纺织业中加工层次最多的产业,服装产业国内竞争力的构建需要与资源禀赋结构的动态演进相匹配。服装企业的总成本可以大致区分为硬成本和软成本两类,前者包括劳动力成本、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等,后者包括谈判、签约及合约履行的成本等,服装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决定了劳动力成本高低对总成本的大小具有决定性意义。浙江较早实行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完善,软成本较低,而劳动力成本等硬成本逐年上升,内陆地区正好相反。为此,浙江服装企业可以考虑将生产基地向内陆地区转移,以节省硬成本,化解总成本上升的压力。可以考虑将中低档服装的生产转移到中西部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对于高档服装产品,可以考虑将该类产品的研发、设计中心等留在浙江。

除了以上措施外,政府部门要继续调整区域专业化生产的布局与结构,完善产业链和价值连结构;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引导服装业的关联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上游产业和中间产业的开发与生产。企业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优化市场与企业资源,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自身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习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完善研发结构,增强研发能力,发挥产品差异性能的效用;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战略和经营战略: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发挥“品牌”效应,拓宽销售渠道和目标市场。纺织服装行业、企业除了学习研究如何有效应对贸易摩擦的方法外,还应该从自身做起,走外贸转型之路,走自主品牌创新之路。

上一篇:Stylesight镜头下的度假系列之最 下一篇:通州家纺探索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