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的课程改革

时间:2022-07-05 06:11:17

浅析中学语文的课程改革

摘要目前现行语文课本中存着一些弊端,随着教学教改的日臻完善与貌实健全化,教学的改革实践与现实出现了重重矛盾,且存在的病症日益凸显,为此语文课型改革问题就被提上日程。本文就现行语文课的弊端、语文课型的种类、语文课型的转换的依据,提出个人的见解,为促进我国的语文教学教改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语文课;转换;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1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

历经数次改革,语文教学质量确有显著的提高,但是从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实际潜能来看,其实仍然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仍以“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格式化。这二者课型仅仅落款于教师讲学生听,师与生缺乏交流沟通,教与学缺乏联系衔接,传输单向化,模式单纯化。俗话:“‘教半半学半半'。自古之道,以大教育家孔子为先行。”教与学之间是切实的主观化客观化结体,岂非文字式的输导,机械式的灌输。为此,叵耐于学生终将处于自发式而无自觉式的被动地位,毫无学习爱好,更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吕淑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劳动”。教人教学教做真人,求知求识求取实才。其实每位学生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既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尽管“讲读型”和“串讲型”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两种课型仍被广泛采用,原因何在?究其泉源大概有两点:其一,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还存在陋习,未进行自我剖析,自我批评,束缚于潜规则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片言只字的诠释着一种课型真谛,即就是讲深讲透,学生才能听懂,才算是是对学生负责,否则割舍不下,余叙犹末。其二,有些教师惰性较为严重。教学按部就班,引经据典,断章取义,照本宣科画截图。因为“讲读法”和“串讲法”对教师来说,备课方便,取材简单,只要教材内容理解了,教学路子就出来了。轻车熟路这一套教法,一劳永逸,无须再去动脑筋研究教法,设计课型,正是因循守旧的思想才导致语文课型单调、机械,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2语文课型转换的必要性

2.1形势发展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我们正处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性爆炸的时代,从长远战略的眼光来看,教育对象将肩负起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圣神使命。

随着世界科技形势的发展,信息、知识总量的激增,对人才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过去,可以满足于储存型的人才,而现在和将来则需要创造型人才。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面对学生,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成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2.2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探求新知、获取知识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型。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并把握接受、探究、质疑、模拟、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那么,新的课型就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加强交流与对话,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可见,转换语文课型,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2.3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语文学科具有多重属性,具有工具性、思维性、文学性、综合性、情意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等。语文不仅仅负载着生活学习、交际善通、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同时又是“自然界结体的工具”。“语文”镶嵌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单一的语文课型,语文教师只重视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讲解,而忽略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与领悟,那么语文课堂成了“讲堂”,老师不仅大讲课文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还特讲相关的习题集、练习册,这样就形成了眉毛胡子一把抓你,文字的堆砌物。其次老师习惯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作详尽剖析,从而取代了学生对语言的口味。以上的教学方法严重违反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真实性,因此,只有转换课堂形式,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语文课型转换的新模式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旧形式,势必出现新的更适合语文教学的课型,笔者推荐以下几种课型,以供尝试。

3.1阅读课

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独自地去习览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每个人课桌上都放着字典、词典、笔和笔记本,碰到陌生的字词自己查,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就圈点勾画,觉得用得好的词,写得出色的句子就摘录下来,认为写得好的章节、段落,就反复阅读、口味、体会其中的奥妙,吸取其中的营养,这样的课堂就像开放的阅览室。

刘昼曰“若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于耳,而不谛于心。”就通俗易懂的告诉我们,阅读不可于表面肤浅的泛泗,而应该由此及彼,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表面到本质化的一个过程。事实上,没有大量的阅读,即使一个人天赋再好,也不可能有厚实的语文知识,便无从谈及学习方法的养成和生存技巧的把握,无从谈及语文素质的提高。

3.2欣赏课

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课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直接把握课文的主旨,情境和艺术手法等;第二种是教师富有表情地朗诵,对文章加以评点和讲析,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第三种是借助幻灯、录像机、电视机、多媒体课件、音响等现代化科学手段。这类媒体可以同时给学生视听两个方面的综合信息,能够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爱好和情感上共鸣,同时,以多彩动感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3.3书评课

学生读一本好书、看一篇好文章、或为人物的精神所感化、或被文章的情节所吸引、或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赞不绝口、或为作者的遣词造句拍案叫绝―――指导学生把阅读后的这些点滴体会和收获写成文章进行交流,这便是书评课。开设书评课,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课型既为作文命题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又为学生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习文作字受益匪浅,终身不惑。

上一篇:传统与时尚的结合 下一篇:模拟法庭在卫生法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