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逻辑研究中国经济

时间:2022-07-05 06:09:00

用中国逻辑研究中国经济

研究中国的经济,既要熟悉西方的重要经济学经典,更要熟知中国特色的思维、逻辑方式――这一点尤其重要。否则,研究中国经济就如同盲人摸象,永远看不清楚。

中国的很多经济学逻辑,西方国家的研究者根本看不懂,遑论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比如,有经济学家提出:“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8亿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中国应该用就业促进就业,因为有一批人就业了,赚了钱他马上会花掉,另外的人就有了赚钱的机会中国是否应健全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我建议取消所谓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福利,目的是保持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能力。”

再比如,有经济学家提出:“我把堵车看成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堵车,那它的经济也可能凋零衰败(1998年特大)水灾刺激了需求,拉动增长,光水毁的房屋就几百万间,所以水灾拉动中国经济增长1.35%。”

中国的经济学家,足以雷倒整个世界。

国内的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的时候,习惯用“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做分析和论证,这与西方的研究习惯不同。就好比结构性通货膨胀的说法,在国内非常流行,耳熟能详。我托付几位在国外知名大学读经济学博士的朋友,向他们的导师求教,皆回答“没听说过这种表述”。所以,很多人听中国的经济学家谈论经济问题,感觉他们像首次光临地球的外星人。

研究中国的经济趋势,必须按照中国的逻辑、思维方式去做分析。因为,这是中国在什么时间出相关政策的思路和逻辑来源。

来看看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

在投资、出口、消费三者当中,美国是以消费为绝对主导,消费占GDP的比例基本上都在70%以上(2009年美国消费占GDP的权重为73%),这与其经济政策中的民富主导思想相关,民众是消费的主力,也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

而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则比较小。2007年以前,投资和出口占中国GDP的80%左右,消费仅占20%左右。这与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中民众所占份额小有关。因此,在中国,政府是“三驾马车”的主导者。

中国这种经济格局的形成,是由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下降而政府收入上升的趋势所决定的。

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包括国民收入分配等重要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工作,参加调研的委员感叹,收入分配问题要比预想的严重。有的委员指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直接参加调研工作的全国人大财经委经济室主任李命志认为,国民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比重和一个差距”:“两个比重”是指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下降,初次分配向资本倾斜。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收入分配的三个要素主体中,居民的收入增长最为缓慢,而政府和企业的增长较快。尽管对于政府收入有着不同计算方法,比如是否纳入预算外的土地出让金等收入,但参加调研的各方一致认为政府收入在近些年增长较快。

这种分配格局是中国经济畸形发展的根源之一。不仅过去,今后还会更频繁地遇到这个棘手的问题。(本文摘自《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

作者系中国财经传媒人联盟特邀观察员

上一篇:周小天:家庭事业两难全 下一篇:企业愈大,愈难变革